千年古刹祥福禅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建寺距今已有1370余年。唐朝高僧玄奘来到小灵山修建了祥符禅寺,并命弟子窥基任方丈,开创汉传佛教八大门派之一的法相宗,祥符寺遂成为法相宗的重要祖庭之一。现今的祥符寺是1994年在原旧址上重新建造。
当1995年10月27日大雄宝殿落成时,有五万信众参加,香火之盛,可见一斑。1997年11月15日,海内外高僧大德共同为灵山大佛开光,近八万信众参加了这一庄严的仪式。
祥符禅寺,位於江苏省无锡市秦覆峰南侧山湾中。唐贞观初,里人杭恽所建。旧传唐僧玄奘法师自天竺归来,游历东南。右将军杭恽陪同他至秦覆峰,所见悟若西天灵鹫山胜境,赞叹此处堪称东土小灵山,故名此寺为「小灵山寺」,并流传有释窥基导师嘱开法小灵山的故事。当年小灵山寺「居重湖叠嶂间,最为幽绝」。寺临太湖,「波光云景,照耀晃漾」。寺後「三峰环列,龙、虎拱峙」。殿前「塔影崔嵬落半天」,「若天窝,若月窟,若万松居,皆散见僧舍。水之流,有桥曰双瑞;山之中,有亭曰望湖。龙井则在厨之东,莲池则在殿之北」。宝殿玉宇掩映于青松翠竹之中,钟鼓梵呗回响于云林烟水之间,真可谓梵天佛地,灵山胜境。昔日寺僧在此静坐参学、观风听雨、运水担柴、植树造林的生活情景,至今依稀可见。
唐玄宗李隆基时代,天台宗九祖湛然荆溪大师一度驻锡小灵山寺,致力台宗著述,大弘天台宗教法。代宗大历中,优诏运徵,湛然并以疾辞,谢绝赴京。德宗建中三年二月,示寂於天台佛垄。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钱 追赠圆通尊者。北宋大中祥符间,真宗赵恒诏改小灵山寺为祥符禅院。徽宗赵佶政和四年,升「院」为「寺」。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中,可观法师居此宣扬天台宗。元惠宗至正时,大澄禅师来主法席,弘传禅宗青原下曹洞宗旨。元末寺塔俱毁,一时法轮滞转,慧灯失明。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释行辉至此重建寺宇数楹,以为供奉佛像、楼身晏坐之所。宣德中,惠山道岩法师游访小灵山,以寺荒圮,乃割其衣资,鼎建佛殿、禅房。既而归主惠山。行前,举荐杭州中天竺僧智澜来领寺事。这位大德「坚持戒律,精修苦行,事理圆融,悯兹古刹废弛」,即「以兴复为已任」。因而「缁素向慕,捐资以助者踵至。由是鸠工集材,首筑周垣五百馀丈,植树六百万株,创建法堂、方丈各十有一间,左右伽蓝、祖师二殿。前坚山门,旁立侧室,与夫香积之厨、贮物之库、储栗之廪靡不毕备。越八寒璁,功乃告成」。同时秦请当朝敕赐「大藏经」,营造藏经阁,方便僧众阅藏看经。其徒道梁、天霖继承师业,尊守寺规。道梁的高足德乘,秉师教,续师志,新建天王殿、大雄宝殿,殿中「塑像庄严,金碧辉煌」。唯有元末被毁佛塔末及修复。万历初,太仓怀云寺僧顺庵禅师,应邀住持小灵山,因爱此「湖中第一山」,意欲终老祥符禅寺。於是发心重建佛塔,「乃命其徒告诸旧址,咸乐于从事积资鸠工,历三载而塔始成」。「孤塔影从云外落,清磬声在树间留。」
法藏,字汉月,梁溪(今苏无锡)苏氏子。十五岁在该邑五牧庆德院出家。读高峰语录有疑,潜心参究十馀年,仍莫能解,乃至庐山(江苏常熟)三峰寺掩关。一日闻窗外竹折乃语,後从黄梅蓓蕾时节禅坐,一朝出定忽见梅花堕地,始彻证。谒天童密云禅师蒙印许付法,是为临济宗三十一世。万历中,自苏州邓尉山迁住小灵山,从此祥符禅乃传禅宗南岳下临济宗。洪储(一作弘或宏)字继起,号退翁,南通州李氏子。依三峰法藏出家,苦修有年,参究有得。历主能仁、天宁、瑞岩诸刹,飞锡之处,宗风元播。崇祯九年,导师命继主祥符禅寺。「辟藏云关,开堂拈提法要。」当世中丞许定干,都宪张二无,京兆邹衣白皆执弟子礼。因振兴苏州灵岩山,人称「灵岩和尚」。崇祯十四年,洪储入天台,法藏又一弟子慧刃,先是辅助师兄洪储主祥符禅寺,尔後继其法席。在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战火纷飞年代,极力维持祥符常住,尽心传播临济宗禅风,护法卫寺、难行能行。
清军南下,大江南北烽火连天。祥符禅寺罹遭兵燹,住持慧刃与法嗣济昊,矢志在此苦习经营,荷担如来家业。清康熙初,海阳苏子荆捐资重建大悲殿五楹,僧舍数间,草刽而已。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江北驻跸扬州天宁寺,江南驾临镇江金山寺。第五次下江南,在金山召见祥符禅寺住持纪荫时,御笔亲书「神骏地」额,宣告结束寺各「祥符」的历史。
释纪荫,字湘雨,号宙亭,又号损圆。少通儒术,善文工诗。一旦为僧即遍参释乘。「谒退翁储於灵岩,得受记莂」康熙皇帝召见时,他应对称旨,深受宠渥,受命兼主扬州高 寺後,载誉大江南北。尤其是一代帝王特意赐诗并跋,更加名动朝野,声传遐迩。有关资料表明,纪荫住持禅寺期间,修复或新建山门、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藏经殿、禅堂、法堂、茶寮、两序寮、无隐轩、与鸥居、金粟廊、双松草堂等,成绩卓著,功德无量。乾隆年间,神骏寺方丈普仁、都监妙重修殿宇,建筑普同塔时,常住尚有五六十位僧人,依旧为十方丛林。咸丰三年太平军与清兵战於此,殃及佛寺,殿宇毁坏殆尽。
星移物转,时过境迁。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古刹重建,复名祥符禅寺。不久,常州天宁寺收为下院,中庸法师来寺住持,时有寺宇三十几间,熟田四十亩,山地三顷多。十六位僧人在此和合共住,安居乐业,一九三八年,侵华日军进山扫荡,遭到抗日武装顽强抵抗,日军气急败坏放火烧寺,寺僧奋不顾身上前阻止,中庸和尚为之殉难。为劫後,寺僧修葺残存殿堂,安定宗教生活。但因元气大伤,无力恢复旧观,後来仅有一位残疾僧人居此守香火,祥符禅寺可谓名存实亡。一九四九年以後,佛寺虽在,但门庭冷落,佛事稀少。「十年浩劫」中,这座千年历史古刹佛像倒地,僧人走散,殿宇改作它用,山地归属茶场。
改革开放以後,祥符禅寺也开始筹划重修。历时仅三度春秋,即大功告成。如今祥符禅寺拥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大殿两侧各有两幢南北对称的两层楼房,法堂、禅房、客堂、方丈室、僧舍、迎宾馆分设其中。藏经楼位於灵山大佛须弥座前太平台内,可谓别具一格。五观堂在观音殿後,斋堂对面则为香积厨。整座寺院具有朴实简洁、古色古香的建筑特色。
通过祥符禅寺山门,进天王殿,入大雄宝殿。出大殿经後院门,即至朝拜广场。由此迈步二百一十八级登云道。最後到达大佛座前的大平台。翘首瞻仰灵山大佛站在一朵盛开的莲花上,好似始从天上降临人间。大佛形体雄伟,仪太安详,面如满月,慈眉慧目,开颜微笑,口似欲启又目,状若演说妙法犹末了。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与愿印」。大佛通高八十八米,顶天立地,大有「天上天下无如佛」的气势。大佛背後为秦覆峰,左青龙,右白虎,二山相拱,三峰屏立,重峦叠嶂,云蒸霞蔚,犹如「诸天听法苍茫际,万佛垂慈此翠间」。
现任监院无相法师,七十馀岁,江苏东台人,一九三八年出家,毕业於中国佛学院,兼任江苏无锡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慈善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