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作者 辛弃疾
作品名称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作品出处 《全宋词》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词牌:鹧鸪天

词名:未命名

作者:辛弃疾

年代:宋代

原文释义

原文

鹧鸪天

鹅湖[1]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2]。一丘一壑[3]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4]。

注释

[1]“鹅湖”,在江西铅山县东,以东晋人龚氏曾居山蓄鹅得名。

[2]“书咄咄”,近注家多引《晋书·殷浩传》“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自是较早的记载。但殷浩实是个官迷,热中名利的人,本传上文说他“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流放之戚”,好像十分恬淡,实际全是矫情,所以才有这四字书空的怪态。史家对此,连类而书,不加按语,意自分明。且下文更写他闹了个大笑话:“后(桓)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就作者生平固不会以殷浩自比,即以本词所表现闲适恬退的心情,亦不应引用这样的故事。故虽借用字面,意却无关。这和“且休休”只是一句话。且者,连结之词。《旧唐书·司空图传》载图所作《休休亭记》,解“休休”的意义为:“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聩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与词意相合。又本传云:“因为《耐辱居士歌》,题于东北楹曰:‘咄咄!休休休!莫莫莫!伎俩虽多性灵恶,赖是长教闲处着。…… ’”殆即为稼轩此语所本。至于司空图歌中的“咄咄”,仍可与原来“书空”故事有关,但他不过只采用“咄咄”两个字,自属无碍,与这里情形不尽相同。

[3]《汉书·叙传》载班嗣的书简:“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世说新语·品藻》:“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官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又《晋书·谢安传》亦有“放情丘壑”之文。

[4]俞文豹《吹剑录》引这两句,以为陈秋塘(善)诗。陈辛两人年代相差不多。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引此条,并附有按语,疑为稼轩的词误入陈氏集中,说可参考。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筋力上楼知。”诗语简而概括,衍为长短句顿觉宛转多姿,亦诗词作法之不同。懒上层楼,虽托之筋力衰减,仍有烈士暮年的感慨,参看作者他篇如《念奴娇》、《丑奴儿》等。[1]

作品译文

躺在水边阁楼的竹席上,清冷冷好似凉秋,片片的浮云顺水悠悠,黄昏的暮色将它们渐渐敛收。红艳艳莲花互相倚靠,简直像姑娘喝醉了酒,羽毛雪白的水鸟安闲静默,定然是独个儿在发愁。

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怨气,倒不如像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地去隐居,一座山丘,一条谷壑,也是风流潇洒多逸趣。我不知而今衰损了多少筋力,只觉得近来上楼懒登梯。[1]

赏析

这首词写病后的生活和感受。当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作者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上片写病体中所见盛夏景色。可起句一派秋凉。晚闲,有心如止水的况味。后二句的对衬,红莲、白鸟原该色彩鲜艳相映衬,怎知一个带出“醉”,一个寻来“愁”,全是作者本人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自己病体无力,愁绪似醉,于是红莲也便似醉;自己两鬓发白,独自无言,僵卧溪堂,于是鸥鹭也会白羽如发,伫立愁苦。以此比拟自己的境况自然而贴切,意象清丽而生动。下片写病后所感。先用殷浩和司空图两个典故,意在对比后取舍,该积极抗争,还是消极退隐?结果违心地取了后者。但末二句“不知”一转,却否定了前面的取舍。原来只是无奈中的自嘲,是貌似豁达而实愤懑。而真意只在末二句。黄蓼云《蓼园词选》中评道:“末二句放开写,不即不离尚含佳。”的确,似说病后虚弱的平常话,而实则是写壮志成灰的悲愤和老却英雄的叹息,都写得沉郁悲壮。所以陈廷焯说此词是:“信笔写去,格调自苍劲,意味自沉厚,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折,斯为绝技。”确是词中大手笔。[1]

作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引自天下阅读网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