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港

小香港

气候条件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中文名 小香港
行政区类别
别称 龙州县
目录导航

地理环境

红八军纪念广场红八军纪念广场龙州是左江地区的革命圣地。1930年2月,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领导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发动了龙州起义,成立红八军。但红八军不久失败,退出左江地区,余部编入红七军。同时,龙州也是越南革命的境外基地,从1926年起,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革命者在龙州地区进行了长达18年的革命活动,当年的活动旧址至今仍保留有10余处。

在龙州县城的街道上,时常能看到一些关于禁止吸、贩毒和打击黄赌毒的宣传牌,它们似乎是在提醒——你已置身于中国西南部的一个边境县城。“现在县城的治安状况不错,但由于离边境不远,难免人杂事多。”当地一位朋友善意提示,并建议晚上尽量少出门。

称号由来

赶圩,充满农贸市场氛围

一位中学生骑车经过县城中的某座石桥一位中学生骑车经过县城中的某座石桥晚上的龙州县城的确颇显得有些冷清;但一到白天,特别是遇到“赶圩”的日子,整个县城立刻就变得热闹起来。

农历三六九,是龙州赶集的日子,当地人称为“圩日”。不仅县城里的人,对于十里八乡的乡民们来说,这也是个难得的日子。一大早,成群结队的摩托车,以及当地特有的“万虎”三轮在街道上来回穿梭,来自各个村镇的人们仿佛一下子涌入了县城。

赶圩主要集中在新填地一带的几条街道上,进城的乡民和他们带来的各种土特产,使整个市场染上了明显的农贸市场氛围。村民们采来的药材,自家地里出产的“有机”蔬菜,农家院中养殖的鸡鸭鹅,甚至劈好的木柴,都是这里常见的货品。除了这些,赶圩现场也总能遇到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占卜的方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偏方,他们总是穿插在一个个小摊贩当中。在那些用废弃的易拉罐进行街头拔罐的小摊前,接受现场治疗的人同样络绎不绝。

龙州县外宣办副主任王光儒说,在龙州县,人们对闹哄哄的氛围总有着特殊的偏好。在带顶棚的龙州综合市场里,定点的肉摊场面颇为壮观,摊贩多为县城人。另有一些来自乡间的售卖橄榄果和蜂蛹的小摊,摊贩们大多挤作一团,忙着用线绳切割橄榄果并加盐腌制,或者从圆盘状的蜂巢中将一个个的软蛹拖曳而出——对他们来说,销售和现场制作是同步的,手头一旦闲下来,山货也就差不多卖完了。

对许多人来说,赶圩也创造了难得的交际机会。新填地广场边上也有茶馆,桌椅简陋,茶具与茶叶也不太讲究,唯一的优势是空间大、座位多,一大碗茶水只收一块钱。这些茶馆平日门庭冷落,但到了圩日,通常都座无虚席。顾客大都来自乡下,他们约上一帮老朋友,守着一碗茶水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

对歌,从“诗交”到怀旧

中老年人聚在一起对唱山歌中老年人聚在一起对唱山歌下午两三点,家在偏远乡镇和远郊的乡民开始陆续返程,圩场核心地带的热闹劲儿逐渐向外围的康平街、龙江街一带转移。龙州素有山歌对唱的传统,康平街即被称为龙州的“山歌街”。每逢圩日,对歌者必先经过一番精心打扮,再结伴赶赴各自的聚点,在此起彼伏、隔远应和的对唱中吸引来越来越多的人群。龙州山歌音调高亢,每句结尾都要通过真假声转换拖出一个细长的尾声。这种音调的确好听,但对外来者来说,要弄懂对唱的内容是很费事的。

听了一对四十多岁中年男女的对唱,旁边的龙师傅介绍说,这两人唱的是龙州山歌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交”,也就是情歌。其女的唱道要去商场买鞋,结果在街道上碰到了阿哥,有了爱慕之心,看他是否愿意一同前往?男的紧接着做了愿意同往的回应。“大多用龙庆土话等方言对唱,这是龙州山歌难懂的主要地方。以前它是青年男女寻求配偶表达爱意的方式,现在因为在年轻人中普及率低,逐渐变成了中老年人怀旧和交流的手段。”

龙州山歌大都是即兴创作,现编歌词。中年人最喜欢唱的是情歌,在谈情说爱已成过去的情况下,山歌对唱让他们在回味中变得年轻。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则把山歌对唱当作一种交流方式,比如有的老人唱道因家里儿女不孝顺来街上散心,其他老年人就会用歌声关切地问他具体的情况,并好言劝慰一番。

对歌也讲究“棋逢对手”,有时候一群对唱者来了兴致,在江边一坐就是一个下午,直到傍晚时分才依依不舍解散。大家主要把对歌当成一种切磋,即使很煽情的情歌,大多中年人也只是唱唱而已,很少真正在意。

渡船,至今尚存古风

龙州码头龙州码头龙州是个倚江而建的县城。发源于越南境内的水口河和平而河,在龙州县城交汇为“丽江”(又称“龙江”),成为左江的支流之一。为了农村人进城赶圩方便,至今还有两个码头存有渡船。船主龙庄华所在的码头,上世纪80年代拍摄过电影《永不凋谢的玫瑰》,这一直让他深以为荣。

县城码头众多,与当地曾经发达的船运有关。从左江溯流而上,到了龙州经由平而河或水口河抵达越南,然后可经越南的海防港出海。因此,上世纪公路与铁路在西南地区出现之前,龙州一直是桂西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这一带与越南联系和出海最便捷的通道。史载,晚清民国时期,龙州有26艘客货轮在南宁、龙州、水口之间航行。法国殖民者统治越南时,也曾从越南派军用小火轮到龙州来示威。

繁华零落与“龙州四大怪”

龙州常被形容为一个没落的“贵族”,它曾作为中国与东南亚的民间商业通道;19世纪80年代中法战争后,法国也在这里留下了明显的痕迹。曾经繁华,已成过往。零落之间,便有了“龙州四大怪”的说法。

法国领事馆旧址法国领事馆旧址一怪:有领事馆没领事。在丽江南岸的利民街,法国领事馆旧址上的两幢法式小楼至今保存完好,成为龙州最别致的洋建筑。

二怪:有火车站没火车。法国领事馆最初建在平而河和水口河汇合处的篓园角,这里最早是火车站的地盘。法国占领越南后,原本打算从越南修一条铁路到龙州,但中方坚持用宽轨,越方坚持用窄轨,相持不决。最终,这条铁路在建好火车站后就搁置下来,直到清王朝灭亡也未建成一寸。

三怪:有机场没飞机。1933年,为了抗击法国侵略者,并方便龙州与其他区域的联系,龙州政府在城北建了机场,还开辟过从龙州到广州的航线。建国后机场被保留下来,但很少使用,直至荒废。

四怪:有教堂没神父。龙州的天主教堂最早建在丽江南岸,有神父,也有修女。神父在解放前夕离开龙州,此后相当长时间内有教堂没神父。上世纪80年代末期独山路又建了新教堂,仍没有固定神父。但2008年以后就有了固定神父,以前的说法得改改了。

中国的县城当中,龙州是个性很鲜明的。以法国领事馆为代表的法式建筑给当地增添了“贵族气”。作为一个边境县城,这里又有以南街的胡志明展馆为代表的越南革命者活动的印迹。而每旬三次的“赶圩”,在国内的一般县城中已难得一见。从根上说,龙州这个“贵族”,流淌的其实还是乡土的血液。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