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板画

铜板画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铜版画,也称“蚀刻版画”、“铜刻版画”、“铜蚀版画”、“腐蚀版画”,版画的一种。指在金属版上用腐蚀液腐蚀或直接用针或刀刻制而成的一种版画。属于凹版。因较常用的金属版是铜版,故称。铜版画艺术典雅、庄重,在国际上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名贵的艺术画种。历代大师都曾热衷于铜版画的艺术创作。从德国的丢勒、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戈雅,法国印象派的马奈、莫奈、西斯兰、德加等直至现代的毕加索、马蒂斯诸大师都留下了十分精美的铜版画作品。

 

        铜板画的一种制版方法。将防酸的材料如沥青、松香等制成粉末,盛在小布袋里,或放在小铜丝筛里, 在板面上方轻敲, 使粉末均匀地落在板面上,并把版加热,使粉末点子熔化粘着板面。然后将版放入硝酸溶液中。凡未粘上防酸粉点的地方均被腐蚀形成凹洞,除去防酸粉点后,上油墨印刷,即成一片黑底白点的灰色。腐蚀时间长,灰色就深,反之就浅,以防腐漆控制画面各部分腐蚀时间,就可得到许多层次的灰色。再因板面上防酸粉点的粗细、疏密,可使画面变化更为丰富多彩。另有用一种特制的飞尘箱,进行飞尘的,即在一密闭箱内置防酸粉末,摇动风扇后,使粉末飞扬,然后将版放入,粉末即均匀落在板面上,根据需要的厚薄取出。此法可使飞尘细而匀,但不能根据画面需要来安排各部分点子的疏密和粗细。
  铜板画的二种制板方法。在防府蜡(或防腐剂)中加上油脂(一般宜使用较硬的动物蜡,如牛脂、羊脂等),使软而粘。涂布板面后,上覆一层纸纹较明显的纸,再在纸上用铅笔或刻针作画。凡画过之处,蜡即被粘在纸上。 用力重, 蜡被粘去多,反之则少。画完揭纸,放入酸中腐蚀,被蜡粘去多的板面,先被腐蚀,因而腐蚀较深;蜡被粘去少的板面,酸须透过一层薄蜡才能受到腐蚀,因而较浅;未画之处,则不被腐蚀。去防腐蜡之后,即可上墨印刷。由于作画用笔的轻重,画面上产生了浓淡层次的变化。如用铅笔作画,则有铅笔的效果。此外,在软蜡上还可压印麻布、丝绸、特殊纸纹等不同的花纹,增加板面艺术效果。
  铜板画的三种制版方法。用刻针直接在铜版或锌板面上刻画, 不经过腐蚀, 即可上油墨印刷。刻针需是很硬的钢针,或笔端装有硬宝石(或钻石)的针笔。在板面上刻画时,铜刺向线的二面或一面翻起,如犁田时翻起泥土。印刷时这些铜刺滞带着油墨,使每根线都形成一种渗化的柔和感觉。因线是在铜版上用力刻画出来, 往往刚直有力, 从而呈现不同于腐蚀的特殊艺术效果。

制版线蚀技法  

  决定铜版画线条按时间程序正常腐蚀的条件有三:其一是酸液的浓度,二是适当的气候温度,三是刻线时必须刻穿防腐膜。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比较准确的以腐蚀时间的长短来更好地控制所需铜版画线条的深浅、粗细。  

  以腐蚀时间的长短来控制线条的深浅、粗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把版面上所有线条全部刻出,然后按照各部分的线条所需要的深浅、粗细,以不同的几种腐蚀时间来掌握不同的层次;浅者,腐蚀时间短,以红粉防腐剂覆盖,使这一部分的线条停止腐蚀;稍深者,再腐蚀若干时间后,以红粉防腐剂覆盖,依次覆盖,直至所有的线条全部腐蚀完毕。二是,先在版面上刻出需腐蚀的最深、最粗的线条,然后取出再刻次深一层的线,腐蚀。如此,先刻的线条累计起来腐蚀的时间长,最后刻的线条,腐蚀的时间最短,因此,分出了若干层次。这两种分别适合于不同画面处理的要求,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运用。[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