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杨德祖书

与杨德祖书

作品名称 与杨德祖书
作品出处 《昭明文选》卷四十二
创作年代 三国·魏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名称】与杨德祖书

【年代】三国·魏

【作者】曹植

【体裁】书信

作品原文

与杨德祖书①——曹植

植曰: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仆少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包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轩绝迹,一举千里。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钟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妄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常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谓仆,卿何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昔尼父之文辞,与人流通,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

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息乎?人各有好尚,兰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遂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同乐,而墨翟有非之论,岂可同哉!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而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同好,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其言之不惭,恃惠子之知我也。

明早相迎,书不尽怀,植白。[1]

作品注释

①选自《昭明文选》卷四十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杨德祖,即杨修,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博学有才智,与曹植关系密切,后为曹操所杀。[2]

全文译文

曹植敬白:德祖兄,几天不见,非常想念你,估计你也是吧。我从小喜欢文章,到今天为止,二十五年了。如今世上文章写得好的人,大致可以数得上来。从前王粲(字仲宣)在汉南首屈一指,陈琳(字孔璋)在河朔独占鳌头,徐干(字伟长)在青土名列前茅,刘桢(字公干)在海边最是出色,应玚(字德琏)在此地发迹,而你在上京极负盛名,这个时候,他们都觉得掌握了学问的本质,文章的真谛。我们大王(曹操)于是设置天网来网罗他们,用绳子来聚集他们,如今全都聚集到魏国了。但是这几个人,却不能再写出绝妙的文章,一篇文章震惊千里。以徐干的才能,不擅长辞赋,却经常说能达到和司马相如(字长卿)一样的风格,就像画虎不成,反像狗了。我从前写文章嘲讽他,他反而大肆宣言说我那是称赞他的文章。钟子期不会听错音律,到现在还都称赞他。我也不能不感叹,害怕后人耻笑我。

世人的著述,不能没有一点毛病。我也喜欢被人指点批评自己的文章,有不好的地方,立即就改正.从前丁廙(字敬礼)经常写些小文章,让我来润色,我自认为才能比不上他,就推辞了。丁廙对我说:你担心什么呢,文章的好坏,我一个人承担,后世的人谁知道给我润色的人是哪个?我经常感叹这句很富哲理的话,认为这是美谈。

从前孔子的文辞,人们可以和他交流,至于他编纂《春秋》的时候,连子游子夏这样的人都不能改动一句话。除了这些文章没有毛病的,我还没有见过。可能只有拥有像南威那样的美貌,才可以谈论什么是淑媛;具备龙泉剑那样的锋利,才可以谈论如何割断东西。刘修(字季绪,刘表之子)的才能比不上文章的作者,但是喜欢挑剔人家的文章,指摘人家的缺点。从前田巴(战国时期著名学者,住在齐国)诋毁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蔑视三王(燧人、伏羲、神农),在稷下学宫(当时的讲学机构,学者可以在此宣扬自己的观点)挑春秋五霸的毛病,一天就能让一千人心悦诚服,但是遭到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学者)的一通反驳,便终身闭口不再说话。刘修的辩才,还不如田巴,如今像鲁仲连那样的人,也不难找到,(一般人)可不能逞能!人们各有喜好,像兰、茞(古书上的一种香草)、荪(古书上的一种香草)、蕙(兰花的一种)的芬芳,是众人喜欢闻的,但是海边上有喜欢追着臭味跑的人;《咸池》(黄帝所作)、《六茎》(颛顼所作)的音乐,是众人都喜欢听的,但是墨翟却有指责它们的议论,怎么能一样看待呢!

如今我从小所写的辞赋都全部送给你.街巷里人们的谈论,一定有可以采乃的地方,驾车所唱的歌曲,也一定有符合风雅的地方,普通人的心思,不要轻易忽视。辞赋是小技艺,不足以用来宣扬大道理,垂范后世。从前杨雄(字子云)是先朝的重臣,依然说壮士有所不为。我虽然没什么德行,但是作为王侯,还尽力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建立永世的基业,留下磨不灭的功绩,难道只以空洞的文章来建立功勋,用辞赋来追求当上君子吗!如果我的志向没有成功,我的方法没有被推行,我将采集人们的言论,辩别时事的成败、得失,评定仁义的本质,成就自成一家的学说.就算不能把握的文章藏在名山,也要把他们传给有同样志趣的人,我要坚持到白头,并不是今天说了就算了!我大言不惭,是因为我知道您懂得我的心意。明天早晨我去迎接你,信上就不一一叙述了。曹植书。

作品赏析

这篇书信约作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前后。在信中,曹植集中地谈到了他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作家的自我认识与评价、作品的修改、文学批评的条件及文学的地位等问题。文章先说明王粲等人归魏之前虽已名闻天下,然而他们的创作却尚未达到最高境界。接着指出,为文应该多与人商讨,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多请人修改润饰,并进而认为人们的爱好是各不相同的,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妄论别人的文章。文章最后说辞赋不过是小道,最重要的是要为国尽力。

全文充满昂扬飞动的气势,骈散兼行,富于文采,而又自然流畅,处处流露出朋友间真挚的感情,曹植早年积极奋进、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

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诗人。字子建,封陈王,卒后谥思,世称陈思王,谯(今安徽亳州)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所作诗赋善用比兴,辞采华美,骨力劲健,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后人辑有《曹子建集》。[1]

作品全文、作者资料来源作品赏析来源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