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城下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掩映着一片小小的池塘,塘内浮游着一种奇特的小动物,只有铜钱大小,人称“桃花鱼”。每当春日融融的晴好天气,人们总会成群结队来到这里,观赏“桃花鱼”的美姿。 “桃花鱼”形体娇小,五彩缤纷,红的、蓝的、紫的,还有白的和灰的,五颜六色融合在一起,瑰丽夺目。它们无头无尾,身体柔嫩,漂游水面,如同一簇簇随波荡漾的桃花办,也极似一块块浮在水面的花手帕,还像一把把凌空飞舞的降落伞。它们缓缓地一张一缩,不紧不慢,悠悠然漂上荡下,与岸上桃花相辉映,与水底鹅卵石相衬托,简直叫人分不出哪是水中鱼,哪是岸上花,令人眼花缭乱! 在秭归县保存的资料里,记载着有关“桃花鱼”同王昭君的美丽传说。西汉时期,王昭君的故乡隶属秭归。那时,北疆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跟汉室和亲,以结百年之好。王昭君深明大义,自愿出塞,远嫁匈奴。出塞前,她回秭归看望父母。她省亲之后,告别亲人,乘小船从香溪河返回京都。当时,香溪两岸桃花盛开,风和日丽,她望着故乡明媚的春光,惜别之情骤然而生,于是抱起琵琶,深情地弹了一曲《桃花送》。随着轻柔婉转、幽幽动人的弦音,两岸桃花纷纷飘落溪中,随船而行。王昭君触景生情,点点泪珠顺腮而下,滚落到溪流之中;顿时,桃花化作五彩斑斓的鱼儿。从此,每到烟花三月,桃花鱼就在这一带活跃起来,春天一过,它们又无影无踪。秭归人说,这是桃花鱼在迎送昭君。 这美丽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王昭群的怀念之情。然而在没有弄清桃花鱼的本来面目之前,人们都以此为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这个神话就传遍干家万户。一直传到清代,诗人罗潜才提出问题。他在《桃花鱼》诗中写道:“浮沉何处结根菱,为蕊为鳞总费猜!”他问,“桃花鱼”究竟从何处而来?它怎样生长繁衍?它究竟是花还是鱼?其实,桃花鱼既不是花,也不是鱼,而是一种构造极其简单、历史极为古老的生物,学名叫“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这个名称,显示出了它的类属关系。水母这种古老的动物,大部分生活在海里,独有桃花水母和其他少数几种水母生活在淡水中。它们虽然很小,但很珍贵。其价值在于它古老而稀有。据文献记载,水母的历史长达27亿年之久。如今它的种类和数量极少,真可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它对于研究生物从简单到复杂的衍变过程有很大意义。它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把它喂养在玻璃瓶中,美貌胜过金鱼一筹。它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假若人工繁殖成功,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桃花鱼”销售基地,将可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正因为如此,“桃花鱼”引起了国内外有关科研人员和旅游者的广泛兴趣。 |
秭归桃花水母(5)有趣的是,桃花水母只是秭归的一大特产,而国内外其他地方少见。这是因为秭归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桃花水母生活的小池塘清洁无污染,春天水温变化不大,水的酸碱度适中,是它理想的生息之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