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麒麟舞

坪山麒麟舞

中文名 坪山麒麟舞
非遗级别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录导航

历史渊源

麒麟是坪山客家人心中神圣的吉祥仁兽。坪山麒麟舞源于明末清初山西五台山竹林寺,民国时期传入坪山,其是在螳螂拳功法基础上,根据农耕文化时期农民们在四季生活和劳作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创编而成,套路舞法身兼南北两派麒麟之长,外呈刚劲、庄严、细腻、灵活的风格特点,内合儒道两家周易阴阳八卦五行运行原理,讲究内外兼修,化于形而敛于内。

坪山麒麟舞自创建以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麒麟舞的足迹踏遍淡水、香港、东莞一代。抗日战争爆发后,麒麟舞活动逐渐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坪山麒麟舞重获新生。[2]

舞麒麟是客家传统民间文化。过去,坪山的舞麒麟活动,集中在春节前后。每年秋收农闲后,参与者就开始练习武术和舞麒麟的套路。至春节前十天左右,举行庄重的“开光”仪式。开光时间一般在子夜,地点选择在枝叶茂盛的古树下,“开光”前麒麟头的眼睛要用珠纱蒙住,举行“开光”仪式时,先由师父摆上祭品、上香、燃烛、烧元宝、参拜天地,然后师父摘下蒙在麒麟双眼的珠纱并点睛,随着师父一声“祥麟开光、如意吉祥、万事胜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队员们在鞭炮锣鼓声中,舞起“点睛”后的麒麟,表现出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神态,接受天地神灵的洗礼,至此,整个“开光”仪式结束。

经过“开光”仪式的麒麟,则在额顶加装“驱邪镜”。加装了“驱邪镜”的麒麟,就不在是普通意义上的道具,而是具有“驱魔除邪”功能的神器了。

“开光”后,舞麒麟就从正月初二一直热热闹闹开演到正月十五。黄耀华说,这是告诉乡亲们,要开始新的一年春耕了,麒麟祈福,也是祈祷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文化特征

山麒麟舞分仪式、习俗、表演三大内容。新麒麟表演前必举行“开光”仪式,麒麟的双眼用红布蒙着、由资深师父选好良辰吉日和地点、半夜、时间,地点要选择有灵气枝叶盛茂的古树下,举行“开光”。坪山麒麟凡参加祥和喜庆重大节日、乔迁新居、婚嫁前都按传统仪式在供奉的师傅位上烧三支香,并告之祖师爷。之后,在祖先祠堂烧香拜祭,由堂主带领着要外出演出的麒麟及参演队员,边舞麒麟边从屋外开始向屋内,祈求风调雨顺。坪山麒麟舞整套表演起来分为头段、尾段、武术及拳术表演三个部分,统称为“麒麟套”。其中,头段和尾段以闹锣调、七星调、下田调、瞌睡调、采青调、吐丝调等音乐曲调,分别呈现乡村中12时节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由此而延伸的麒麟形象及状态。配合着各式曲调,麒麟在娴熟的步伐中不停的舞动,不断变化姿式,一时腾空高飞,一时低者含笑、摇头、摆尾、甜睡、惊青、踏青、采青、吃青、跳跃、欢腾,表达喜怒哀乐情绪。坪山麒麟舞保留了传统的武术及拳术表演,拳术主要为螳螂拳,包含单庄佛手、双桩、剪摇桥、剪摇手、四门拳、八门拳、活步拳、梅花拳等八式,以及刀、枪、棍、剑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坪山麒麟舞已流传百年,当地在祥和喜庆的重大节日、侨迁、新居、过年、起灶、婚嫁、农村丰年都有舞麒麟的习惯。坪山麒麟舞在完整的舞蹈套路中传达了律己、尊礼、崇文、达人的处世观和道法自然、阴阳五行生发运转的宇宙观,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3]

传承现状

由于现代社会中传统民俗日益淡化,麒麟舞的发展举发维难,抢救和保护坪山麒麟舞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传承人物

黄耀华,男,1958年生。16岁开始在麒麟队学习麒麟舞步、武术及麒麟舞伴奏、乐器,掌握了坪山麒麟舞七套的全套动作、八式武术拳术套路及七种伴奏乐调、四种乐器,是迄今为止坪山麒麟舞唯一一位掌握全套动作、武术、伴奏节奏和乐器的人。他舞出来的麒麟生动活泼、惟妙惟肖,打出来的拳有力、到位,展现了坪山麒麟内柔外刚、阴阳八卦步法的特点,将麒麟的喜怒哀乐表现的活灵活现。麒麟舞各类伴奏、乐器也非常熟练。2006年,建立坪山麒麟舞传承基地及展示中心。2008年开始协助办事处成立多个麒麟培训点,并组建了多支麒麟队。2010年带领学员参加广东省第三届麒麟舞大赛获得了金奖。2012年成立深圳市坪山新区坪山办事处和平社区光武堂麒麟协会,并担任会长。每年受邀请到香港进行麒麟文化交流并传授坪山麒麟舞蹈技巧。至今已先后建立了19支麒麟队,培养出1000多名学生,为坪山麒麟舞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4]

保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坪山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瞻远瞩,做出了打造坪山客家麒麟舞品牌的战略部署,建立了19支麒麟队伍,使坪山麒麟舞重获新生。2004年打造的麒麟舞品牌《麒麟呈祥》在市、区各级比赛中多次获奖,享有一定的声誉和知名度。[1]

2013年11月22日,坪山麒麟舞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8月,坪山新区麒麟协会江岭社区麒麟队正式挂牌成立。[5]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