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针灸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一.热针灸概述

  热针灸是刘耀春医师总结传统温针灸与火针灸优点的基础上创新的一种新型针灸方法。热针灸是针体将热能传入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散寒除湿的作用。 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二.热针灸原理

  1.借火助阳:以加热的针体,经由穴位将热能直接导以加热的针体,来改善局部循环。

  2.低温热凝:热刺激可阻滞局部的末梢神经。

  3.以热引寒:根据“寒者热之”的原理,能散风寒,除湿痹。

  三.操作方法

  热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先用紫药水穴位定点,取长度1.5寸的毫针,用热针专用酒精灯加热针尖,令通 红,迅速刺入穴位。留针20分钟,不提插捻转。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15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热针灸法。

  四.注意事项

  1.热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新型的帽状艾炷不容易脱落。温度高时可用开口小纸板遮挡艾炷。

  2.热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艾火落下灼伤。

  3.普通火针不能代替毫针针具,否则留针会导致烫伤。

  4.热针灸针具为一次性使用,不可重复使用。

  新型电子热针灸

  一.热针工具

  热针为空心针体,直径为0.4~0.6毫米,最短的针为40毫米,内装有发热原件。由于发热原件安装的位置不同,针体发热部位也不相同,可以使针尖发热,也可使针体某段发热或整个针体发热。针体温度可调节在42~60℃。

  二.操作方法:

  选好穴位或刺激部位,消毒后将针快速刺入皮下,再慢慢稍加捻转推针直达应有的深度,接通控制仪,旋开加温电钮,缓慢地使仪表指针上升。达到要求的温度后停止。根据需要留针15分钟,达到预定时间后,关掉输出电源,除去通往控制仪的导线。 出针,出针时左手食指、中指压住针体的两侧,右手持针柄,稍加提插捻转出针,如发生针体粘连可多提插几次。此种针在液体较少的组织内,由于温度的关系,有时会与组织粘连,所以出针时不能硬拔。

  三.适应症

  此种针术为治风湿寒证最理想的方法。治疗风湿及寒痹、如关节炎,肩周炎、肢体麻痹症,,可以取有效穴位,也可在压痛点上刺针。针体加温到45℃,时间为15分钟。每个痛点密集针刺3到5针则可。治疗胃肠虚寒证,如消化不良、泄泻、胃痛畏寒、背部寒冷引痛等,可刺胃俞两个穴位,加强45~50℃(病人感到微痛),15分钟后出针。 此外,热针灸还可治疗会阴白斑症、癌症等。

  四.注意事项

  风寒病证的治疗,其温度不能超过55℃。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