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银行

僵尸银行

外文名 Zombiebank
目录导航

简介

僵尸银行僵尸银行  始于1990年的房市和股市暴跌,将日本各大银行推入资不抵债的境地。该国并未遵循美国提供的强硬建议——进而关闭这些银行或对它们进行资本重组——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容易的应对方式。通过提供公开或不公开的担保,以及零星的政府纾困,日本让这些银行保持着最低限度的运转。由此产生的“僵尸银行”——既无活力,也未倒闭——不可能对经济增长形成支持。

  日本经济因此经历了一段表现疲软的时期,即所谓“失落的十年”。

影响

僵尸银行僵尸银行  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当前这场银行业危机被视为一场流动性危机,而非偿付能力危机,美国可能正在重蹈日本的覆辙。迄今递交的多数提案都想当然的认为,一旦金融市场信心恢复,银行就将重振旗鼓。

   但如果他们的假设是错误的,我们将面临美国“僵尸银行”长久存在、以及美国经历“失落的十年”的风险。

  堆积如山的不良资产、住房市场下滑、经济急剧衰退、失业人口不断增多、以及由于担保、贷款和注资而日益增加的纳税人风险敞口——这些有力证据表明,一些美国银行面临的是偿付能力问题,而不仅仅是流动性问题。

  我们应该采取果断行动。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问题涉及的范围。财政部必须与美联储(Fed)一起迅速分析美国各大银行的偿付能力。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提出的“压力测试”也许会收到成效。但任何分析都应包括最坏的局面。我们可以抱最好的希望,但应该做好最坏的准备。[1]

  接下来,我们应该把银行分成三类:健康的、毫无希望的和急需资金的。别去管那些健康的银行,马上关掉那些毫无希望的银行。对急需资金的银行应该进行结构重组和资本重组,最好是利用私人投资或者债转股,但若有必要也可以动用公共资金。是时候对银行进行分诊分治了。

  为了防止出现银行挤兑,那些接受资本重组的银行所有储户都应得到充分保障,即使他们的存款超过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25万美元的存款保险上限。不过,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该进行更换,很遗憾,股东们将面临投资亏损。最理想的情况是,债券持有人也将被清理出场。但债券市场可能出现的崩盘风险意味着,债券持有人可能只会遭遇债券价值削减。这一切的确很残酷,但如果我们希望最终能让金融行业恢复市场纪律,这一切就是必不可少的。

  这并非在呼吁进行国有化,而是在呼吁使用公共资金进行临时性的注资,以清理问题银行并使其尽早恢复私有。作为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总统的财政部长,我对政府控股的想法深恶痛绝——无论是部分控股还是完全控股——即使只是暂时的。遗憾的是,我们可能别无选择。但我们必须非常小心。政府持股的时间不应超过重组银行、恢复其正常放贷和收回至少一部分纳税人投资所必需的时间。

  在以新的私人管理者替换银行管理层后,政府不应在银行的日常运营上拥有任何发言权。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可以对此进行协助。仅今年以来,它就已经让十几家美国银行——诚然,全是些小型银行——进入破产管理状态。我们还可以考虑设立一家类似清债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的机构。这家为清算破产储蓄贷款机构的资产而在1989年成立的公司,最终处置了逾700家资不抵债的储蓄贷款机构近4000亿美元的资产。

  为了避免银行挤兑并遏制市场混乱,财政部应在同一时间宣布这些决定。华盛顿还需与其它主要国家政府——尤其是西欧和东亚的国家政府——协调此项行动。最乐观的情况是,这将鼓励他国对自己的银行体系采取类似措施。最低限度,他国政府也可为随着决定宣布而出现的金融混乱做好准备。

  这种方式既不好看也不容易。它将耗费大量资金,其中最大一部份将来自美国纳税人——至少在短期至中期内如此。但另一种选择——怀着未来局势会逐渐改善的模糊希望,零敲碎打地向资不抵债的银行注入更多公共资金——也许才是真正的历史性愚蠢之举。

  有朝一日,我们的银行和经济将开始复苏。当这一天到来时,我们要懂得去避免日本所犯的另一个错误——提高税率。为了应对由于政府刺激计划而日益攀升的债务,日本在1997年提高了税率。该国消费因之下滑,经济也出现了崩溃。

方案

僵尸银行僵尸银行  我们应对银行业危机的权益之策帮助金融机构掩盖了损失、偏袒了银行股东而损害了纳税人、让银行高管免尝自身过错的恶果。最糟糕的是,它让我们的信用体系陷于瘫痪,而此刻正是美国和世界都需要健康信用体系的时候。

  许多人应对当前局面负责,但我们没时间进行指责或作党派之争。这场危机需要一套务实而全面的应对方案。我们决不能再以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蒙混过关。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官员时常敦促他们的日本同僚,在僵尸银行对日本经济造成更多损害之前杀死它们。今天,如果我们不听取自己的建议,那将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詹姆斯-A-贝克三世(James A. Baker III)曾任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总统的白宫办公厅主任和财政部长,以及老布什(George H.W. Bush)总统的国务卿。

相关

  "僵尸银行"会缠上欧洲吗

  僵尸比死尸更可怕“僵尸银行”(Zom bie bank)比破产银行更恐怖。太多潜伏的“僵尸银行”,成为推动危机螺旋式恶化的重大隐患。当前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就使得不少银行有化身“僵尸银行”的可能。

  “僵尸银行”作为一个词汇,最早出现是在1987年,美国波士顿学院金融学教授爱德华·凯恩(E dw ardK ane)用其来解释日本经济“失去十年”的成因,指出当时一些日本银行虽已资不抵债、失去生存能力,但由于政府怕其破产会引发更严重的金融混乱,于是在政府的输血下,这些银行还能勉强维持运转。

  对于这种状态,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曾有过很深入的研究。按照他的更简短的定义,所谓“僵尸银行”,即指“破产的银行获得政府的长期生存支持,但实际上银行已不再提供贷款”。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但银行业这种既无活力、又不倒闭的状态,不仅难以对实体经济产生支持,反而成为实体经济的拖累。于是在某种程度上,“僵尸银行”也成为日本“失去十年”的代名词。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让许多美国人感到恐惧的是,美国政府的大力资助,不仅将纳税人的血汗钱付诸于险境,更使得许多华尔街企业有被“僵尸化”的趋向。记得当时对此感到焦虑的美国前国务卿贝克就一再警告说,美国“将面临美国‘僵尸银行’长久存在、以及美国经历‘失落的十年’的风险”。

  当然,有了日本的教训,美国人的应对策略显然要好了许多。至少经过一轮轮压力测试,按照伯南克2009年3月的解释,美国的情况非当时的日本所能比,至少在他看来,没有一家大型美国银行是僵尸机构,因为它们还都能提供贷款,生存能力无虞。美国银行业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僵尸化”,随着经济的逐步好转,华尔街基本告别了生存危机。

  但在欧洲,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却很快将德夏银行打为最典型的“僵尸银行”。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法国和比利时合资的德夏银行得到比利时、法国和卢森堡三国政府64亿欧元的注资,方渡过难关;但难以消化的不良资产,最终让该银行难逃欧债危机的大劫,2011年10月,德夏银行最终被分拆。

  从德夏银行的遭遇以及日本“失去十年”中看出,“僵尸银行”与“政府之手”紧密相连。如果按照市场规律,这些银行早该被市场淘汰,但正是因为政府的介入,这些银行方能苟延残喘。从短期来看,政府注资有助于避免市场的崩溃;但从长远来看,僵而不死的结果,却为更严重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欧债危机之所以迁延至今,既同银行“僵尸化”有关,更同对“僵尸银行”的恐惧症密不可分。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要应对欧债危机,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就是发行欧元债券或让欧洲央行成为“最终贷款人”,这随即遭到德国的拒绝。其中原因,除了德国需要让渡自身利益外,德国还担心会触犯道德风险,救助了不该救助的对象,扶持了不该扶植的银行,从而让僵尸横行,经济遭到更大劫难。

  智库“开放欧洲”经济学家拉乌尔·卢帕勒尔就曾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欧洲央行出手固然可避免银行挤兑,但同时也会制造出一批“僵尸银行”,最终的结果是纳税人为此付出更大代价。在金融危机中,欧美普遍存在的国有化恐惧,其实或多或少也同“僵尸银行”有关。

  当然,有“僵尸银行”,也必然有“僵尸企业”。比如,对于日本“失去十年”,除了经济学家普遍归咎于“僵尸银行”外,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这同日本银行业不断向一些不良企业注资有关,注资的原因也是所谓这些企业“大到不能倒”,但不倒的结果,就是这些企业债台高筑,可勉强生存,却缺乏必要的活力。在一些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学者看来,这种困境,其实正是政府救市造成的市场失灵的结果。对国家来说,至少在有些时候,市场有规律,救市须审慎。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