荭草

荭草

命名者及年代 Linn.1753
拉丁学名 PolygonumorientaleL.
植物界
红蓼
中文学名 红蓼
蓼科
分布区域 除西藏外、广布于中国国各地;朝鲜、日本、俄罗斯、菲律宾
蓼属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红蓼为蓼科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荭草、大红蓼、大毛蓼、游龙、狗尾巴花。是多年生宿根草本。

茎直立,粗壮,高1-2米,上部多分枝,密被开展的长柔毛。叶宽卵形、宽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5-1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微下延,边缘全缘,密生缘毛,两面密生短柔毛,叶脉上密生长柔毛;叶柄长2-10厘米,具开展的长柔毛;托叶鞘筒状,膜质,长1-2厘米,被长柔毛,具长缘毛,通常沿顶端具草质、绿色的翅。

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或腋生,长3-7厘米,花紧密,微下垂,通常数个再组成圆锥状;苞片宽漏斗状,长3-5毫米,草质,绿色,被短柔毛,边缘具长缘毛,每苞内具3-5花;花梗比苞片长;花被5深裂,淡红色或白色;花被片椭圆形,长3-4毫米;雄蕊7, 比花被长;花盘明显;花柱2, 中下部合生,比花被长,柱头头状。瘦果近圆形,双凹,直径长3-3.5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

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野生或栽培。生沟边湿地、村边路旁,海拔30-2700米。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喜光照充足;宜植于肥沃、湿润之地,也耐瘠薄,适应性强。 

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环境。土壤要求湿润、疏松,可在屋旁和沟边栽培。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春播,播种前,先深挖土地,敲细整平,按行、株距各约33~35cm开穴,深约7cm,每穴播种子约10粒,每1hm2播种量9~15kg,播后施人畜粪水,盖上草木灰或细土约1cm左右。

田间管理:当苗长出2~3片真叶时,匀苗、补苗,每穴有苗2~3株,并行中耕除草、追肥1次。至6月再行中除、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若遇干旱要注意浇水。 

繁殖:秋天,当红蓼的种子成熟时,采集其种子,放在干燥的地方,第二年3月将种子撒在需要种植的地方,覆盖2厘米~3厘米的细土,每星期用喷壶洒透水1至2遍。出苗后要间苗株距20厘米左右。干旱季节,每星期浇水1至2次使苗生长得茁壮。由于红蓼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用根状茎繁殖生长更快,当年就生长得特别粗壮,而且开的花比种子繁殖的更茂盛。 

分布情况

除西藏外,广布于中国各地;朝鲜、日本、俄罗斯、菲律宾、印度和欧洲、大洋洲的其它有些国家也有。

原产中国、澳大利亚。 

主要价值

红蓼原为野生,因其生长迅速、高大茂盛,叶绿、且花密红艳,适于观赏,故培养成为栽培植物;对土壤要求不严,又喜水且还耐干旱,适应性很强;没有病虫害,粗放管理即可。红蓼的果实可入药,有活血、止痛、利尿等功效。在夏天有人将它割断、晾干驱蚊蝇,效果不错,只是气味辛辣熏眼睛。

观赏价值

红蓼是绿化、美化庭园的优良草本植物。红蓼的茎、叶、花适于观赏,又好栽培。可以将它种植在庭院、墙跟、水沟旁点缀人们不涉足的角落。

红蓼室内简易水养亦可。截取一段枝,插在花瓶里,加上水,几天后它就能自行生根,在水中生长。放在窗台或是电脑桌上,既增加室内湿度,又具观赏价值。 

药用价值

药材基源

1.《名医别录》:红蓼,如马蓼而大,生水傍。五月采实。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荭蓼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orientaleL.

采收和储藏:晚秋霜后,采割茎叶,洗净,茎切成小段,晒干;叶置通风处阴干。

生态环境:生于路旁和水边湿地。

资源分布:除西藏自治区外,分布几遍全国。

性味:辛;性平;小毒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截疟。主风湿痹痛;痢疾;腹泻;吐泻转筋;水肿;脚气;痈疮疔疖;蛇虫咬伤;小儿疳积疝气;跌打损伤;疟疾。 

化学成份

地上部分含槲皮甙(quercitrin);3,3′,5,6,7,8-六甲氧基-4’,5’-亚甲二氧基黄酮(3,3’,5,6,7,8-hexamethoxy-4′,5′-methylenedioxyflavone);5-羟基-3,3’,6,7,8-五甲氧基-4′,5-亚甲二氧基黄酮(5-hydroxy-3,3′,6,7,8-pentamethoxy-4′,5′-methylenedioxyflavone);3’-羟基-3,4′,5,5′,6,7,8-七甲氧基黄酮(3′-hydroxy-3,4′,5,5′,6,7,8-heptamethoxyflavone);3,3′,5,8-四甲氧基-4′,5’,6,7-双(亚甲二氧基)黄酮(3,3′,5,8-tetram-ethoxy-4′,5′,6,7-bis(methylenedioxy)flavone);3’-羟基-3,4’,5,5′,8-五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黄酮(3′-hydroxy-3,4′,5,5’,8-pentamethoxy-6,7-methylenedioxyflavone);3’,5-二羟基-3,4’,5’,8-四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黄酮(3’,5-dihydroxy-3,4′,5′,8-te-tramethoxy-6,7-methylenedioxyflavone);3,3’,4′,5,5′,8-六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黄酮(3,3’,4′,5,5’,8-hexamethoxy-6,7-methylenedioxyflavone);洋地黄黄酮(digicitrin);月橘素(exoticin);叶含荭草素(orientin),荭草甙(orientoside)A、B及大量的叶绿配(plastoquinone);牡荆素(vitexin)。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取小鼠每天灌胃水荭子(即水红花子)煎剂、酊剂或石油醚提取物,连续10天,对艾氏腹水癌(腹水型及实体型)和肉瘤-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效果不稳定,需进一步证实。

2、抑菌作用:荭草果实(即水红花子)水煎剂用打洞法对志贺氏痢疾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mm和13mm。用挖沟法对志贺氏痢疾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的抑制距离分别为16mm和7mm。水煎剂的浓度为1:1。

3、利尿作用:陈方良等用大白鼠做利尿试验,按10g/1kg投予水红花子煎剂与对照组比较,6小时尿量分别为6.14±0.65和4.54±0.62ml/100g(P<0.05);流浸膏剂分别为6.96±1.32和5.6±0.96ml/100g(P<0.05),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其利尿机理可能为给药后引起血液胶体渗透压的增加,使水分大量进入血循环,导致肾小球滤过量增加,同时抑制了远端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所致。 

各家论述

1.《别录》:主恶疮,去痹气。

2.《唐本草》:除恶疮肿,脚气,煮浓汁渍之。

3.《植物学大辞典》:治疝气。

4.《国药提要》:去疟,医毒虫咬伤。

5.《新疆中草药手册》:祛风利湿。治风湿性关节炎。 

附方

①治胃脘血气作痛:荭草花一大撮,水二钟,煎一钟服。(《董炳集验方》)

②治心气疞痛:荭草花为末,热酒服二钱。(《摘元方》)

③治痢疾初起:荭草(取花、叶)炒末。每服三钱,红痢蜜汤下,白痢沙糖汤下。(《经验广集》)

④贴痞:荭草(花、叶、茎、根同用),取一、二担水,满锅煮透,去渣,存汁,慢火熬成膏,纸绢任摊,狗皮更好。(《经验广集》水荭花膏)

⑤治横痃:荭草一握,红糖五钱。捣烂加热敷贴,日换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功效

1.《别录》:主消渴,去热,明目,益气

2.《滇南本草》:破血,洽小儿痞块积聚,消年深坚积,疗妇人石瘕症。

3.《品汇精要》:明眼目,消疮毒。

4.《国药提要》:去热,治烦渴及颈淋巴腺炎。

5.《药材学》:清肺化痰,降气通便,透疹。治痰嗽喘咳,大小便不利,麻疹不透。

6.《上海常用中草药》:散血,消积,止痛。

7.《新疆中草药手册》:健脾利湿,清热明目。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颈淋巴结核,脾肿大,消化不良,腹胀胃痛,小儿食积,结膜炎。 

植物文化

诗歌

唐白居易《曲江早秋》: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

唐薛昭蕴《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

宋张孝祥《浣溪沙·红蓼》: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宋陆游《蓼花》: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

明张颐《汾河晚渡》:楼船箫鼓今何在?红蓼年年下白鸥。

唐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诗: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明张四维《双烈记·计定》:秋到润州江上,红蓼黄芦白浪。

清杨芳灿《满江红·芦花》词:红蓼滩头秋已老,丹枫渚畔天初暝。

《诗经》中红蓼叫游龙,因为它“枝叶之放纵。《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云“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隰是指湿地,诗人把它与桥松对比,责骂自己的男人,不够正经,全无承担大事的气象。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