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胡

椰胡

中文名 椰胡
功能 合奏或伴奏
目录导航

简介

椰胡,是 黎族、汉族 弓拉弦鸣乐器。史称 潮提,又称小胡,潮州音 乐中称“冇弦”。形似 板胡, 音色浑厚,用以 合奏或 伴奏。流行于海南省、广东省、福建省等省。

演奏是黎族人民喜爱的民间 拉弦乐器,逢年过节、集会喜庆,都要拉起椰胡与其它乐器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中国乐器博物馆中收藏椰胡多支,其中一支长厘米、琴头平顶的椰胡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椰胡椰胡

历史发展

18世纪初,已出现于民间乐种 潮州音乐中。《 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载有:“潮提, 乌木柄 , 椰壳为槽,蛤螭壳为柱,与 二胡等。发音甚静而平和,亦粤乐器。”20世纪30年代,又被广东小曲 演奏吸收,并成为广东戏曲和 说唱音乐的 伴奏乐器。 音色柔和淳厚。

音域特点

椰胡 音域约两个 八度。 音色柔和淳厚,富有地方色彩,椰胡也用于民间传统乐种 广东音乐、 潮州大锣鼓、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闽剧、 闽南十音、福建龙岩静板音乐和 永定、上杭等地的十班音乐等,还用于广东 潮剧、潮 州弦诗等多种戏曲和曲艺 伴奏。用于 演奏广东音乐和多种广东戏曲、曲艺伴奏。

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筒置于左腿上(或夹在两腿中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 马尾弓夹于两弦间 拉奏。椰胡按五度关系定弦,常定弦为g、d1、c1、g1或a、e1, 音域g—g2,有两个 八度。

椰胡,发音浑厚,风味浓郁。加上吸收外来的洋琴,配合传统的 琵琶、古筝,成为一个很有地方特色的器乐家族,为 潮州音乐奠定了乐器基础。

形制结构

椰胡形制、用料、工艺与 秦腔 板胡相似。只是琴杆略细而短,全长67厘米,用 红木等硬木制作。形制与板胡近似,琴体全长60厘米~70厘米。琴筒(共鸣筒)用多半个椰壳制作而成,前口蒙以 桐木薄板为面板,在背部半圆形的椰壳上,开有由五个小音孔组成的金钱眼状音窗。

椰胡常用小贝壳作马,也有用竹马的。置两 弦轴,弦较板胡弦略细,用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

琴头、琴杆用一块硬木制作,多使用 红木或 花梨木。顶端琴头有平顶、弯月形或雕刻以龙头为饰。琴杆上端横置二轴,弦轴用红木或黄杨木制成,呈圆锥形或纺槌形,轴柄刻有直条瓣纹,装置方向与琴筒平行。琴杆较长,多为圆柱形,也有半圆柱形(前平后圆),上粗下细,琴杆中部设丝弦千斤,下端装入 椰壳中并外露系弦。

面板中央置有 琴马,传统多用小贝壳作马,后来则用竹制桥形琴马,福州地区也有用纸卷做马。张有两条丝弦。琴弓用细竹制杆,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弓长60厘米。

演奏方法

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筒置于左腿上(或夹在两腿中间),左手持琴按弦, 右手执 马尾弓夹于两弦间 拉奏。椰胡按五度关系定弦,常定弦为g、d1、c1、g1或a、e1, 音域g—g2,有两个 八度。 音色柔和、浑厚,富有地方色彩,是 黎族人民喜爱的民间 拉弦乐器,逢年过节、集会喜庆,都要拉起椰胡与其它乐器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椰胡也用于民间传统乐种 广东音乐、 潮州大锣鼓、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闽剧、 闽南十音、福建龙岩静板音乐和 永定、上杭等地的十班音乐等,还用于广东 潮剧、 潮州弦诗等多种戏曲和曲艺伴奏。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中国乐器博物馆中收藏椰胡多支,其中一支长67厘米、琴头平顶的椰胡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潮州椰胡

潮州椰胡别具一格。椰子壳做弦管(音箱),配上一支贝壳装饰的弦杆,还有一个蚌壳来做弦码,一看就是海边的乐器,很有地方特色。潮州乐器中,也算椰胡最普及。在潮汕,不论城镇、农村、机关,学校、车站、码头、林场、哨所,初处都可看到,就是香港以至 南洋群岛,凡有潮人足迹到达的地方,就有椰胡。椰胡,常同穷苦人的命运连结在一起。过去有多少流散艺人,带着它流落四方。电影《海外寻夫》中,那个 走唱艺人,不是在沿街拉着椰胡,唱着“……打起包袱过暹罗,赚有银子多少寄,好返唐山娶老婆”吗?人们在劳动之余自唱自乐。

椰胡是贫苦大众的朋友,但也不被富豪领所嫌弃。有钱人可以用高贵的安南螺壳,镶花嵌鸟,把它打扮得光彩夺目,挂在书斋;农民兄弟也可买一把“简装”的,吊在山寨,雅俗共赏。

人到老年,气力不足,但还可以拉拉椰胡,解除寂寞。因此,老年人喜欢它。学椰胡,即使拉得不理想,但它声音轻柔,干扰不大,最多听些“踏水车”之类的闲话,还可取得谅解。因此,学潮乐者,常从一把椰胡开始,它又是“启蒙教师”,受到初学者欢迎。

高雅的 三弦、 琵琶、 筝,弹时如珠落盘,和上一把椰胡,就会像一根丝线,把颗颗明珠串起,使它聚而不散,十分和谐。它同头弦、小唢呐等合在一起,又像是一层底色,把这些高音乐器的旋律,像重色调的花纹衬托出来,显得更有层次。

椰胡,戏曲需要它, 锣鼓需要它,以儒家自若的 汉乐需要它,就连那设道场,做“功德”的经师、和尚也喜欢它。“甘草和百味”,艺人们把椰胡称作潮乐中的“甘草”。

椰胡,极易入门,却极难拉好,潮汕有过许多好头弦手,但有几个著名椰胡手呢?被人们认为平平凡凡的椰胡,只有乐师才知道它的难度。“淡中见浓,才见真工夫”。

生活应用

潮人很喜欢潮乐,群众中很多人会拉弦、吹弹,而最普通、最广泛的乐器就是椰胡。无论是 潮剧或潮乐的团体都有椰胡手,在农村的书斋或“闲间”,常有人拉椰胡作乐。

椰胡,是用较大的椰子壳去皮磨光,直切去三分之一,盖上薄桐木板,后面刻一蛋大的通花,成为一个 共鸣箱。再装上一把长弦杆,杆上装上两把纽线的 弦轸,装上子母弦线,配上马尾弦弓,并以一个蚶壳阴覆在桐板上顶住子母线作“弦马”而成。椰壳上左边弦弓拉过地方滴上小片 松香,把弦线绞紧并调好音阶,便可拉奏。

椰壳坚实,桐板松泡,共鸣发出的声音宏润,似在瓮中发出的声一样,所以潮人称椰胡为“嗡弦”或“訇弦”。椰胡可以 合奏, 潮剧团、潮乐团以及民间的潮乐合奏,都少不了椰胡。尽管檀木的 二弦声音多么尖脆,胡琴声音多么嘹亮, 瑶琴多么悠扬, 笛子声音多么跳动,都淹没不了椰胡的乐声。而群众拉椰胡,更多的是独奏。无论是在“闲间”里、 榕树下、塘边、寮棚,常有人拉着椰胡自乐。个人卖唱者,常是只带一把椰胡,过乡过里,挨家挨户,以弦管顶在左腹上,边唱边拉,这就是市语所说的“擞屎肚”。夜晚间,如果是在塘棚、山寮中拉起椰胡,声音就可听得更远,如拉得好真是 如怨如诉,动人心思。椰胡也是 潮人学潮乐的入门弦,这种弦不怕初学者的乱拉,新制的椰胡还欢迎人们多拉它,多拉了才快“开音”。所谓“开音”,就是 音色由原来的嘶小逐步变为宏润的意思。

入门的弦诗( 乐谱)多是以人们普遍最熟悉而又最简单的“ 工尺工六工尺工”。建国后,潮乐弦诗改用音乐简谱,但群众中还有不少人拉弦依然按习惯使用“ 工尺谱”。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