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

稷下学

中文名 稷下学
设立年代 齐威王初年(即公元前356年)
创建领袖 齐威王
学宫遗址 今山东临淄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稷下学是研究战国时齐国都城稷下学宫政治和学术活动的专门学科。稷下学宫位于山东省临淄市齐国故城,战国时是各派学者荟萃的中心。著名思想家孟子、荀子等都曾在这里进行过长期的政治和学术活动。据史料记载,稷下学士“不治而议论”,“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事主”,写下了不少著述,但多已散失,有的混入其它先秦典籍之中。山东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于1982年主办稷下学讨论会,提出稷下学以“百家争鸣”而著称,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词语释义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

稷下学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学馆简介

        稷下学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子、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稷下学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就儒学而言,曾在稷下学宫中有影响的儒家学者,前有孟子,后有荀子。《盐铁论·论儒》中记:“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干有余人。”现代学者钱穆认为这段史料不可靠,孟子不是“稷下先生”(参见钱穆《先秦诸于系年·孟子不列稷下考》),但有不少学者不同意钱穆的观点。不管孟子是否稷下先生,可以确定的是,孟子长期居齐,他的思想颇受稷下学者的影响,如孟子关于“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就有学者认为是受稷下先生宋钘、尹文“气论”的影响(参见郭沫若《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批判》、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等)。

荀子,则是稷下学的最后一个大师,他立足儒家,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从人性论、认识论、政治理论、天人关系等诸方面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吸取和修正,从而将诸子学术推向高潮,成为战国诸子学的真正总结者,其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就是荀子的“礼法结合”的政治思想。

创立主旨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改革的产物。齐威王是田齐桓公的儿子,据《竹书纪年》推算,他于公元前356-前321年在位,共36年。齐威王初即位时,喜好声色,饮酒作乐,常常通宵达旦而不理朝政。但很快在邹忌、淳于髡的劝谏下振作起来,决心改变齐国的现状,进行变法改革。

齐威王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他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变法改革。他从考核官吏,赏罚分明,树立清廉的风气入手,烹了阿大夫,封赏了即墨大夫,并“谨修法律”,实行法治。他还广开言路,奖励批评,从而揭露弊政,以便于改革;重视人才,选贤任能;加强边防,积极奋战。齐威王不以珠玉为宝,而以人才为宝。戍守边防的田忌、檀子、黔夫等都能独当一面。而且用人不受宗室血缘关系的限制,往往破格提拔。邹忌出身为布衣之士,孙膑是从魏国逃来的“刑余之人”,淳于髡本是髡钳家奴,为赘婿,都被委以重任,位在上大夫之列。

稷下学宫的创建当是齐威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徐干《中论·亡国篇》说:“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这里所说的“齐桓公”,很可能是齐威王之误。因此,郭沫若在1946年群益出版社出版的《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曾主张徐干《中论·亡国篇》中的齐桓公即齐威王,不是没有道理的。徐干该篇不是专论稷下学宫起于何时,而是顺便提到此书而已,其有误是不足为怪的。

           齐威王之所以创建稷下学宫,除了受魏文侯尊礼子夏建立西河之学的影响和广开言路之外,更有他为巩固田氏政权的统治的苦衷。据《史记》记载,田氏欲代姜氏有齐国,非一世也。其中田常(田成子)杀齐简公是最重要的一步。当田常已经杀了简公,害怕诸侯们群起而攻之,于是“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三晋、韩、赵、魏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可见,田氏取代姜氏的过程中,在外交、内政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到太公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又在浊泽与魏文侯会盟,请魏文侯出面求立为诸侯,得到周天子与诸侯们的同意,才于“康公三十九年(公元前386年)田和立为齐侯”。①田齐政权的建立,也是来之不易,而且害怕落个篡弑的恶名,他们总不忘为“田氏代齐”的合理性制造舆论。因此,齐威王创建稷下学宫是下了很大本钱的。稷下学宫规模宏大,“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①稷下先生们也受到尊宠,到齐宣王时,“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徙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②以致稷下先生多达千有余人,而稷下学士有“数百千人”③。由于稷下学宫集中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因此便出现了《管子》等一大批著名著作。

            《管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就是稷下学术中心的一部论文总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