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梆子戏

淮北梆子戏

遗产编号 IV-155
批准时间 2011年5月23日
申报地区 安徽省宿州市、阜阳市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淮北梆子戏,原名沙河调或沙河梆子,实际上就是豫剧(河南梆子)中的一个流派“沙河调”,流行于淮北地区,当地人俗称“高梆”。   淮北梆子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中的河南梆子(沙河调),与上党梆子、蒲州梆子、莱芜梆子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主要流行在皖北、豫东和苏北的一些地区。鼎盛时几乎县县都有专业剧团。成立较早而影响较大的剧团,主要有抗战时期的翻身剧团、拂晓剧团等。   淮北梆子定名为1960年。此前,都是以豫剧的名义演出,其实就是豫剧。并正式成立安徽省淮北梆子戏剧团。挖掘传统剧目七百余出;经常上演的有五百余出。旦行戏有《断机》、《劝夫》、《妲己》、《陈妙常》等二十多出;小生戏有《提寇》、《换龙》、《扬八郎》、《拜师》等十多出;丑行戏有《花子拾金》、《双推磨》《小秃闹房》等十几出;红脸戏有《跪坡》、《临潼关》、《斩子》、《过五关》等十数出;黑脸戏有《铡美案》、《王莽篡位》等。同时还改编、创作了一大批剧目,如《寇准背靴》、《孟姜女》、《桑园会》、《穆桂英》、《楚宫恨》、《临潼关》和现代戏《两块花布》、《重要一课》、《大树参天》等。   淮北梆子早期名演员有顾锡轩(名群),(豫剧沙河调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十年代曾拍摄淮北梆子戏艺术影片《寇准背靴》、朱秀林(艺名朱大鼻子)、主登科(艺名王大眼)。沙河两岸曾流传民谣“朱大鼻子王大眼,还有个顾群唱红脸”。丑行演员王君敬、文武生演员朱琴、老旦朱昆云也都是在淮北梆子中颇有影响的代表人物。著名演员张福兰当推为梆子戏的表演艺术家

艺术特色

淮北梆子戏

受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曲艺的影响,唱腔与原来河南商丘梆子有所不同,不分男角和女角,不分板式、长短句,唱时多衬哪,呀,唧,嗷,吼,咿,呜等虚字,这是艺人吸收地方小调变化而形成,称“沙河调”。沙河调的唱腔以演唱曲调来分,主要有慢板、流水、二八、飞板、跺子等10多种。

但在演唱时,演员可根据剧本规定的情景,结合思想情感,予以千变万化。因沿用河南梆子以枣木梆击节,又名沙河梆子。沙河梆子进一步发展,不仅在演唱时吐字巧,腔弯俏,亦且讲究偷字,闪板,灵活多变。红脸唱腔,吸收地方鼓书艺人的唱法,如半说半唱,先吐字后放腔,数十句连唱后拖腔而完毕,不受7字、10字唱词限制。弦乐伴奏,只用一把京胡(软弓)。

建国后,沙河梆子发展很快。20世纪50年代,阜阳、宿县、淮南等地相继建立专区、县、市级专业剧团18个,始定名淮北梆子。1960年成立安徽省淮北梆子戏剧团,其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凡专业剧团皆配备了编导人员。挖掘传统剧目700多出,经常演出有500多出。如<渭水河>(又名《文王访贤》)、《火烧子都》(又名《伐子都》)、《伐苏秦》(又名《洪昌府》)等。在淮北地区,田间地头的群众,都能唱几句红脸、黑脸梆子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