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

目录导航

简介

俾格米人(Pygmies)是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一个类型,分布在非洲中部以及亚洲的安达曼群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大洋洲的某些岛屿。非洲的俾格米人又称尼格利罗人(意为小黑人)。他们身材矮小、头大腿短、鼻宽唇薄,肤色暗黑,头发鬈曲,发育很快,10岁左右便开始过性生活。俾格米人成年时的平均身高为1.3至1.4米,男子擅长打猎,喜欢集体围捕;女性则在村庄附近采野果、挖树根,处于十分原始的状态。

俾格米人视森林为“万能的父母”,他们不允许砍伐生长着的树木,只有干枯的树枝才能用来取暖或做饭。曾有西方探险队到达俾格米人居住区,因为随意砍树而被愤怒的主人赶了出去。尽管生活简陋,俾格米人却自得其乐,在热带雨林深处建立了自己的“桃花源”。近年来,随着与外界的不断接触,肥皂、火柴和香烟等物品被带进了部落,俾格米人的思想也逐渐开放起来。[1]

种群分布

在中部非洲的赤道密林中世世代代生活着一群身材矮小的居民,他们自称是“森林之子”,奉这片原始森林为其生身父母和至高之神,他们就是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是中非地区最早的居民,是史前桑加文明的继承人。今天在刚果(金)、刚果(布)、中非共和国、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等国的密林中都有分布

体貌特征

生活在中部非洲森林里的俾格米人被称为非洲的“袖珍民族”,成年人平均身高1.30米至1.40米;俾格米人头大腿短,长得精瘦,人人都腆着大肚子,肚脐眼凸起鸡蛋大小的肉疙瘩,肤色比其他黑人略浅,呈浅棕色,头发也没有别的黑人那么卷曲,因此深受歧视。直到今天,当刚果人嘲笑一个人笨的时候,仍称他为“曼布提”(斯瓦西里语,俾格米人的意思)。

人种分支

俾格米人(Pygmies)是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中的一个类型。分布在非洲中部,以及亚洲的安达曼群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大洋洲某些岛屿。俾格米人的体质特征是身材矮小,头大腿短,皮肤暗黑,鼻宽唇薄,头发鬈曲,体毛发达。依靠狩猎采集为生,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

非洲俾格米人又称尼格利罗人,亚洲俾格米人又称尼格利陀人,两词皆出自西班牙文,意为小黑人。尚未发现两者之间有遗传上的联系。

非洲

又称尼格利罗人(Negrillo),非洲中部热带森林地区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扎伊尔、刚果、加蓬、喀麦隆、中非、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和安哥拉。属尼格罗人种尼格利罗类型。没有统一的语言,崇尚森林。

历史上,他们曾是非洲中部地区的主要居民,在班图人大迁徙时一部分被同化,其余则被排挤到热带森林深处。殖民者入侵后,又遭到残酷屠杀,人口锐减。尼格利罗人男子狩猎,女子采集。用猎获物与邻族换取必需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没有私有观念,财产归集体所有。年岁最大和最聪明的人被公认为族长。血统按父系计算。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能歌善舞,歌舞均有节奏鲜明的音乐伴奏。乐器种类较多。中部非洲各国政府已相继采取措施,帮助尼格利罗人改变生活方式,走出森林,参加现代社会生活。

尼格利罗人分为若干地区群体,主要有:

班布蒂人,下分埃费和阿卡等支系,居住在扎伊尔东北部伊图里河一带;

巴特瓦人,居住在扎伊尔境内开赛河和刚果河中游之间地区,是最大的尼格利罗人群,居住在卢旺达、布隆迪和乌干达境内的亦称巴特瓦人;

巴宾加人,居住在加蓬和刚果境内。

另外,在加蓬境内还有3个小的尼格利罗人群,名为克维人、邦加人和科亚人。

亚洲

尼格利陀人(Negrito),又称矮黑人。是东南亚的半游牧民族。零星分布于菲律宾群岛、马来半岛的马泰边境和安达曼群岛。他们是东南亚群岛与南亚次大陆的原住民。安达曼群岛的尼格利陀人和其他人种比较起来有最纯的粒线体DNA基因库,因此他们的粒线体DNA被拿来当做研究遗传漂变的基础。尼格利陀人与非洲的俾格米人在外观上相似,有着矮小身材和深色皮肤。但是,除身材矮小和深色皮肤以外,其他方面和尼格利罗人并无太多相同之处。他们平均身高1.53米,已经超出了俾格米人的定义范围。结婚年龄通常为13至18岁,与一般的部落群体无异。遗传检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尼格利陀人与非洲人关系疏远,并在早期便从亚洲人分支出来;学者对这个结果有两种假说:一是尼格利陀人是早期“出非洲说”的残留后代,或他们是其中一支最早现代人类的后代。一般相信,尼格利陀人外表与非洲人相似是由于对相似环境的适应,而不是血缘上的关系。

尼格利陀人过去曾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群岛和南亚次大陆。后受其他民族(棕种人、达罗毗荼人、马来人、雅利安人)的排挤,现仅存留于马来半岛泰、马边境的密林深处,菲律宾的吕宋、内格罗斯、巴拉望和棉兰老岛的偏僻山区,以及印度的安达曼群岛等地。包括塞芒人、阿埃塔人和安达曼人等支系。无统一语言,各支系有自己的语言或借用邻族语言,并受邻族文化影响。少数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多数保持万物有灵和巫术信仰,有巫师。多为一夫一妻制家庭。社会无阶级,也无首领。多以狩猎采集为生,由40~60人组成群体,在一定的地域内活动。住所系用竹竿或树枝搭成的简陋窝棚,上面盖以树叶或兽皮。

19世纪以来,部分人转向定居,从事刀耕火种农业,种植旱稻、玉米等;部分人从事捕鱼。开始与邻族发生以物易物的交换关系。

日常生活

氏族是俾格米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男人以氏族为单位进行活动,没有私有观念,过着原始穴居生活。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数字和时间概念。俾格米人脸上画着简单的花纹,身背自制的长弓短箭,出入热带原始森林。

自然衣料

俾格米人用芭蕉叶、棕榈叶当衣料,用象骨、甲虫、羚羊角、龟背壳等做项链、手镯等。由于经常有游客光顾,俾格米人也学着穿起了衣服。但他们所穿的衣服都是游客所赠,自己并不会制造。

树叶茅屋

俾格米人盖房不用砖瓦和沙石,他们就地取材用芭蕉叶或棕榈的枝叶,搭成高1.5米的椭圆形简陋茅屋。茅屋按小群落整齐有序地搭建,各家独立又户户相连形成一个圆圈,长老的住房位于圆圈的中心。森林里光线暗淡,小房屋隐蔽在高大的植物中,容易躲避野兽的袭击。

各家茅屋面积五六平方米,屋中间的石头上生者着一堆火,上方架着一个泥罐子,树干横在地上当凳子,墙上挂着弓箭、兽皮、象牙、羚羊角,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家什。平日一家睡在用兽皮和杂草铺就的地上。尽管生活简陋,俾格米人却自得其乐,他们远离城市的嘈杂和战火的纷扰,在密林里建立了自己的“桃花源”。[3]

善于围猎

俾格米人的听觉、视觉和嗅觉十分灵敏,是捕猎的高手。如果一只蜜蜂在距离他们10米外飞过,他们能准确地说出蜜蜂的种类和雄雌。俾格米男子擅长打猎,喜欢集体围捕大象;女人在家采野果,挖树根。

生活方式

尽管俾格米人身材矮小,却是出色的猎手。他们的听觉和嗅觉非常灵敏,据说一只蜜蜂从10米外飞过,俾格米人就能准确判断出它的种类及雌雄。俾格米男人外出捕猎,女人采摘野果和树根并烹制食物。他们会制作一种麻醉剂,当看到野兽时,把沾了麻醉剂的箭射出,从而捕获猎物。他们的猎物中甚至有狮子、大象等体型超出他们很多倍的大野兽。除去在森林中以狩猎为生外,也有以捕渔为生的俾格米人,他们主要集中在刚果(金)基伍湖中的小岛上。

俾格米人一般在8至9岁时生理机能就已经发育成熟。他们实行一夫一妻制,十几或几十个家庭结成一个或大或小的部落,劳动果实由德高望重的部落首领统一进行平均分配,过着氏族社会式的生活。俾格米人吃熟食,很早就知道火的用途,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取得火种,因此火种的保存就成了妇女日常的重要工作。

俾格米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他们没有数字和时间的概念,因此不知道自己的年龄,据估计,他们的寿命一般在30到40岁之间。他们视森林为万能的父母,因此不允许随意砍伐树木,只有在树木自然死亡,枝叶枯干以后,才能取来生火做饭。[4]

其他习惯

传宗接代

俾格米人发育快,八九岁时性机能就发育成熟,开始过性生活。一位刚果(金)的俾格米少女说:“我们实行一夫一妻制。结婚后,夫妻间要忠诚于对方,不能乱来。”

俾格米人一般在8至9岁时生理机能就已经发育成熟,开始过性生活,并生儿育女。他们实行一夫一妻制,十几或几十个家庭结成一个或大或小的部落, 劳动果实由德高望重的部落首领统一进行平均分配,过着氏族社会式的生活。[4]

爱护森林

俾格米人把森林视为“万能的父母”。他们不允许砍伐生长着的树木。枯干的树枝能用来取暖或做饭。曾经有一支西方探险队到达俾格米人居住区,因为随意砍下树枝而被愤怒的俾格米人赶出了居住区。

濒临绝种

生存现状

俾格米人俾格米人由于中非地区局势不稳,战火此起彼伏,种族屠杀时有发生,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从未停止,俾格米人世代生存的家园和生存环境受到了首当其冲的破坏。一些国家公园的建立,也迫使数以千计的俾格米人搬离家园。现代文明的入侵也影响到他们世代延续的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一些活动在丛林地区的反政府武装经常雇佣这些高明的猎手到森林中去为他们寻觅食物,一旦一无所获,这些俾格米人就会成为反政府武装人员的盘中餐。俾格米人由于身材矮小,皮肤细嫩,肤色和头发也有别于其他黑人,而备受歧视,被看作是下等人、野蛮人甚至是野兽,因此被别人心安理得地吃掉。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前,该国约有2.9万左右的俾格米人,现在只剩下2万人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的俾格米人目前只剩下60万左右。[4]

人种保护

改善俾格米人的生活、保护珍稀人种,引起国际组织的重视。有些国家对生活在本国的俾格米人实行了特殊的待遇和政策,动员他们离开原始森林,过普通人的生活。和外界社会的不断接触,开阔了俾格米人的眼界,不少俾格米人穿上了衣服,把肥皂、火柴和香烟带进了部族。

但是,绝大多数俾格米人仍然依恋祖先的生活方式,喜欢继续过封闭的原始生活。

濒临文化灭绝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杰罗姆·刘易斯(Jerome Lewis)、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教授约翰·法(John Fa)和西班牙国立马拉加大学教授约瑟·奥利韦罗(Jesus Olivero)在《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PLOS ONE)上发表研究文章,首次运用物种分布模型的分析方法,对非洲中部热带雨林中生活的近92万土著俾格米人展开调查,发现该土著族群由于长期不受世界关注而逐渐边缘化,已然濒临文化灭绝。

研究显示,作为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狩猎采集族群,俾格米人在维持人类文化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族群多活动于偏远森林地区,流动性强,人口普查数据缺乏并且信息来源不明确,因而无法做到精确确定该群体的数量和实际地理分布范围。但可以肯定的是,自西向东从刚果盆地到维多利亚湖,该族群在中非九个国家的热带雨林中均有分布,人口却只占该地区总人口极小的一部分。

刘易斯表示,“这是一个非常贫困、备受忽视的族群,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林地、生计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生存及文化延续遭受着严重的威胁。研究他们分布的位置及人口数量等具体数据,是维护原住民正当权益,保障其文化和土地安全的重要手段。” 约翰·法认为,综合各方面情况考虑,90多万人生活在如此广袤的区域很容易被世人忽视,从而导致他们的文化灭绝。

热带雨林锻造矮小

“小既是美。”英国经济学家E. F. Schumacher在上世纪70年代就曾提到,尽管他指的是从生态学角度而言的适当技术而非人。但是相同的理论也可能适用于生活在热带雨林里的一群人。

俾格米人矮小身材经历数次自然选择俾格米人矮小身材经历数次自然选择身材矮小的采集狩猎者——俾格米人,生活在非洲、亚洲和美洲,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迷你身材是为了适应严酷的雨林生活而进化来的。但是,科学家还不清楚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俾格米人身材实际产生的影响的程度如何,以及在整个人类进化历程中自然选择曾出现过多少次。

在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的一项新研究里,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报告了其对169个特瓦族人DNA的分析结果,这些特瓦族人来自非洲中东部。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与矮小身材密切相关的遗传变异,并发现这似乎经历了有力的自然选择。

但当该研究小组将特瓦族基因与74个来自非洲中西部的巴卡人的基因对比之后,结果发现这两种俾格米人拥有非常不同的遗传概貌,尽管他们同样矮小。研究人员推断,俾格米人的矮小身材或许在非洲经历了数次单独进化,而非有一个单一起源,之后才分散在这片大陆上。

而且,自然选择的强烈信号表明,身材矮小可能确实是一种热带雨林生活驱动的特殊进化适应。对于为何矮小身材会更有优势的主要假设范围广泛,例如,矮小能解决食物缺乏问题、更好地抵御热带高温,以及更早终止生长也意味着他们能更快开始繁衍,或者是这些因素的结合。[5]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