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chi mei,传说中指山中能害人的妖怪;
魅:勾引人的鬼怪;魅力:吸引人的力量;
魍:wang,传说中的怪物;
魉:liang,传说中的怪物;
魃:ba,"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魈:xiao,"山魈":1.传说中山里独脚的鬼怪;2.猕猴的一种;
魊:yu,同“蜮”,“鬼蜮”:传说中在水中暗中害人的怪物,会含沙射影的动物;
魑魅魍魉:形形色色的坏人。
故民人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体。(《左传·宣公三年》)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军征讨小国陆浑,路过洛阳城旁的洛水时,为了炫耀武力,竟公然在周王室的境内陈兵示威。
周定王怕出什么事,忙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根本没把天子派来的使臣放在眼里,无礼地问王孙满道:“你们王宫里珍藏的鼎的大小轻重如何?”
鼎,是周王朝最高权力的象征。王孙满心里明白,楚庄王特意问鼎,显然是藐视周王朝,并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于是他机智而又含蓄地说:“鼎的大小轻重取决于德,而不在鼎本身。从前夏朝有德的时候,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天下的长官进贡青铜,用来铸造鼎并且把图像铸在鼎上。这样万物都具备在鼎上了,也可以让百姓认识神物和恶物。所以百姓进入山林川泽,就不会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东西,就不怕出什么事,魑魅魑魉这些鬼怪也不会遇到,因此能使上下和谐,受到天下的保佑。成王将鼎固定在王城,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命令。现在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但天命并没有改变,所以,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魑魅魍魉为在句子中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多用于书面语。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藜蔡粮莠,化为善草;魑魅魍魉,更成虎士。”
唐代·杜甫《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贼臣恶子休干纪,魑魅魍魉徒为耳。”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故民入川泽山林,魑魅魍魉莫能逢之,不觉洒然击节曰:‘此《山海经》所由作乎!’”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如今把事实指出,愈使魑魅魍魉无所遁形于光天化日之下了!”
唐弢《文苑闲话》:“许多魍魅魍魉,也是于鲁迅先生死后,这才得意忘形,现出本来面目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七回:“满山多豺狼虎虫,遍地有魑魅魍魉。”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三回:“虽说轰轰烈烈,原不寂寞,但只是把一个累代家有藏书、门无杂宾之家,弄成魑魅魍魉塞门填户,牛溲马勃兼收并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