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先生去世前一年,由乌镇陈向宏先生陪同,选定馆址,并委托陈丹青担任馆长。临终卧床期间,老人在谵妄中看了美术馆设计方案,喃喃地说:“风啊、水啊、一顶桥。”现在,狭长而简洁的美术馆,临水而立,回应了这位诗人高度概括的话语。[1]
木心美术馆由贝聿铭弟子、纽约OLI事务所冈本博、林兵设计督造,由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巨匠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施工,全程历时四年;馆内设计与布展,由OLI设计师法比安主持,为期一年半。全馆建筑坐北朝南,以修长的、高度现代的极简造型,跨越乌镇元宝湖水面,与水中倒影相伴随,成为乌镇西栅一道宁静而清俊的风景线。美术馆总体占地6,700平方米(72,118平方英尺),外观与木心先生心仪的简约美学相契合。木心先生曾以“风啊、水啊,一顶桥”高度概括并预见了今天建成的美术馆与周边故乡的景致,而“桥”的隐喻,为木心毕生融汇东西方文化与美学的艺术实践,做出了绝佳写照。[1]
本座个人美术馆将首次完整展示木心先生的绘画与文学作品。美术馆设五座永久性专馆,长期陈列木心作品,由绘画馆、文学馆、狱中手稿馆及影像厅组成。两座特展馆将推出对木心构成重要影响的世界性艺术家年度特展。木心美术馆以其多重的戏剧性与不可比性,将引领一种未来的、良性的人文关怀,是值得期待的文化事业。[1]
浙江文脉绵长,与乌镇相涉的传奇中,以编选《昭明文选》的梁代太子故事,最为悠远。今位于西栅的“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石碑,建于明代。二十世纪初,乌镇走出了茅盾先生,新世纪初,画家、诗人木心先生回归故里。七十多年前,童年木心的“嫏嬛福地”,便是茅盾书屋。[1]
木心美术馆(11)木心展厅1:由于历届政治运动,木心的早期绘画悉数散佚,本馆所能展示的画作,成于他的中年和晚年。展厅1的陈列,包括他在文革末期的书法、彩墨肖像、中型风景画,以及旅美初期的人体素描和石版画抽象系列。东西墙案桌的五个展柜,摆放木心的画具笔砚和相关文稿,其中有木心描述梵高画展和他将赴自己画展的诗作原稿,有回忆青年时代美专生涯的《战后嘉年华》手稿,还有木心收藏的塞尚画作图片。[1]
木心展厅2:展厅2以大型案桌与超长的展柜,集中展示木心七十二岁至八十三岁期间绘制的微型彩墨风景画,是他晚年的成熟超迈之作,共三十二幅。主管内部设计的法国设计师法比安以其中精选的八幅,置于特质铁柜中,平放案桌,方便观众就近俯瞰,细读画面。木心的画作,生前从未在大陆展示,因此,在诗人与文学家的木心之外,观众将在馆内认识作为画家的木心。木心自己,也从未见过他的画作以这样考究精致的方式,予以展示。[1]
木心展厅3:展厅3以四座铁质的围合式展台,展示木心的《狱中手稿》。七十年代初期,木心被数次单独囚禁,关押在积水的防空洞中。他以书写检查为由,获得纸笔,继续埋头于文学创作,写成六十六纸狱中手稿,计一百三十二页,约六十五万字。他将手稿缝入棉裤,日后带出囚室。2001年,耶鲁大学美术馆全部展出了这批手稿,并在芝加哥美术馆、夏威夷美术馆与纽约亚洲协会巡展。由于纸质脆弱,岁月侵蚀,本馆陈列的是狱中手稿的一部分,今后定期更换不同页面。[1]
木心展厅4:由于展事需要,展厅4临时辟为《尼采与木心》特展展厅。尼采译作进入中国,早在清末,自王国维、梁启超一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均曾对尼采有过论述。木心于“五四运动”八年后出生,此后半个多世纪,他的精神取向与迥然独立,深受尼采影响。经中国驻德大使馆文化参赞陈平先生协助交涉,德国古典基金会、魏玛歌德与席勒档案馆、安娜·阿玛利亚公爵夫人图书馆、尼采文献中心,联袂出借尼采手稿五份、十九世纪尼采初版著作二十件,尼采肖像八件,尼采面模一件,是为尼采文献与文物首次来亚洲国家展示。[1]
为配合尼采文献展,魏玛尼采学院院长史密斯策划导演的情境朗诵节目,将在开馆当晚和翌日,演出两场,由德国男演员扮演尼采,中国著名译音演员丁建华扮演莎乐美,朗诵尼采和莎乐美的对话,旅德钢琴家谢亚双子弹奏尼采谱写的钢琴作品。[1]
木心展厅5:展厅5为文学馆。木心生前在两岸出版散文、小说、杂论、随笔、俳句、诗集共三十余种,逾数百万字,身后遗留手稿稿本四十余册,散页不可计数。本馆分设十五张桌面,二十枚展柜,陈列木心早年阅读的民国版书籍、文革前私下写作的幸存手稿、旅美与归国后积存的部分手稿,其中最珍贵的是木心早年的曲谱、话剧稿、文革中后期的“言论交代”与申诉书等。晚年手稿中,以《诗经演》、《我纷纷的情欲》、《巴珑》、《伪所罗门书》、《文学回忆录》讲席的稿本,为最完整。另有木心旅美期间的未完成稿《三号防空洞》,记述了他在七十年代被囚禁的经历。[1]
由上海中国画院提供林风眠作品十件,与木心作品四件,共同展示,回顾六十年前这对师生的交谊。[1]
由德国“尼采基金会”、“瑙姆堡尼采文献档案中心”、“魏玛古典基金会”、“歌德席勒档案馆”、“尼采学院”、“魏玛安娜·阿玛利亚公爵夫人图书馆”共同合作,提供尼采手稿四份、十九世纪原版著作二十一件、尼采肖像八件,死亡面模一件,回顾尼采对木心毕生的内在影响。尼采译作,始自清末,逾百年来,这是尼采文献初次远来中国展览。德方合作机构为表重视,特由尼采学院鲁迪格·施密特·格雷帕伊院长偕男演员马蒂亚斯·布斯前来乌镇,与中国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朗诵尼采与莎乐美对话片段,并由旅德钢琴家谢亚双子弹奏尼采创作的乐曲。[1]
1999年,乌镇迎来重生,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全方位启动。时任本镇领导的陈向宏先生,身兼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主任,偶然读到此篇散文,始知木心先生及其成就,决意恳请老人归里,并立即由公司购入孙家花园土地房产,大幅度修缮。2000年,经多方辗转,终于和木心先生取得联络。老人有感于家乡的诚意与盛情,决定归来,并将翻新的祖屋易名为“晚晴小筑”。自2001年起,由乌镇旅游开发公司出资,耗时五年,晚晴小筑得以落成。[1]
OLI设计事务所的冈本博与林兵,为木心美术馆北端尽头,设计了连接一楼和二楼的阶梯式图书馆,参观者可以在木制的阶梯休息、久坐,并瞭望美术馆后院。图书馆东墙整壁是逾百格书架,配置六十二枚世界文豪肖像,并放置木心《文学回忆录》说及的古今中外文学珍籍。[1]
美术馆影像厅由两部分组成:美术馆序厅内将播放介绍木心先生生平的九段影像视频;美术馆多功能厅将播放木心先生画作的4k幻灯影像。[1]
美术馆咖啡馆位于美术馆的负一层,毗邻特展厅, 除各种口味的花式咖啡,在这里参观者还可以品尝西式糕点及简餐。[1]
美术馆艺术衍生品商店出售木心文集,画册,及T恤、镇纸、抱枕、丝巾、高仿书法作品、明信片等艺术衍生品。[1]
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1927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