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蒙花
蜜蒙花密蒙花落叶灌木,高1~3m,最高可达6m以上。小枝微具四棱,密被灰白色绒毛,后渐脱落。叶对生,叶柄长6~10mm,被灰白色绒毛;托叶在两叶柄基部之间退化成一横线;叶片长圆状披针形、宽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12cm,宽1~4.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疏生小锯齿,纸质,上面深绿色,被细星状毛,叶脉凹陷,下面密被灰白色或黄色星状茸毛,叶脉隆起。
聚伞圆锥花序顶生及腋生,长5~12cm,密被灰白色柔毛,苞片披针形,花梗长约6mm,均密被茸毛。花芳香,花萼钟状,先端4裂,裂片卵圆形,长约1mm,被茸毛;花冠淡紫色,略带黄色,花冠管长1~1.5cm,直径2~3mm,上部缢缩,先端4裂,裂片卵圆形,平展,长约4mm,管内面黄色,疏生茸毛,外面密被茸毛;胚珠多数,花柱长约3mm,柱头膨大而不裂。蒴果卵形,长5~6mm,2瓣裂,基部具宿存的花萼和花冠。种子多数,细小,多扁平,具翅。花期2~3月,果期7~8月。本品为眼科专用药,用于血虚肝热之眼病,常配枸杞子、菟丝子。治肝经实热之眼病则常配青葙子、菊花等。
密蒙花湖北、四川、广西等地尚以瑞香科植物结香的花蕾作密蒙花。商品习称“新蒙花”或“蒙花珠”,四川草药名“梦花”。
密蒙花
药名:密蒙花
别名:小锦花、蒙花、黄饭花、疙瘩皮树花、鸡骨头花、新蒙花、蒙花珠、梦花。
性味:性甘,凉。气微香,无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祛风,凉血,润肝,明目。
主治:治目赤肿痛,多泪羞明,青盲翳障,风弦烂眼。
用法与用量:煎汤,1~3钱;或入丸、散。
药材基源:为马钱科植物密蒙花的干燥花或花蕾。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杂木林地,河边和丘陵地带,通常为半阴生。
资源分布: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化学成分:花穗含醉鱼草甙、刺槐素等多种黄酮类。
采收和储藏:2~3月间花未开放时采摘簇生的花蕾,除净枝梗等杂质,晒干。
炮制:拣去杂质,筛净灰土。《雷公炮炙论》:“凡使密蒙花,先拣令净,用酒浸一宿,漉出候干,却拌蜜令润,蒸,从卯至酉出,日干,如此拌蒸三度,又却日干用。每修事一两,用酒八两浸,待色变,用蜜半两蒸为度。”
禁忌:目疾属阳虚内寒者慎服。
甘,微寒。归肝、胆经。
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眼生翳膜。本品甘寒入肝经而清泻肝火,并能明目退翳。用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常配菊花、密蒙花甘草用,如密蒙花散(《圣济总录》);若治风火上攻,羞明多泪,多配木贼、石决明、羌活用,如密蒙花散(《和剂局方》)。取本品明目退翳作用,配蝉蜕、白蒺藜等,可治肝火郁滞,眼生翳膜,如拨云退翳丸(《原机启微》)。
2.肝虚目暗、视物昏花。本品既能清肝,又能养肝,故可用治肝虚有热所致目暗干涩、视物昏花者,多配菟丝子、山药、肉苁蓉等药用,如绿风还睛丸(《医宗金鉴》)。
煎服,9~15g。
1.化学成分:本品含刺槐苷、密蒙皂苷A、B,对甲氧基桂皮酰梓醇、梓苷、梓醇,刺槐苷水解后得刺槐素等。
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刺槐素有维生素P样作用,能减轻甲醛性炎症,能降低皮肤、小肠血管的通透性及脆性,有解痉及轻度利胆、利尿作用。
3.临床研究:用密蒙花、木贼、石决明、菊花,研末,水煎服,治疗结膜炎、角膜云翳、白内障等眼疾有效(陕西宁青中草药选,1971)。
1.《开宝本草》:“主青盲肤翳,赤涩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痘及疳气攻眼。”
2.《本草经疏》:“密蒙花为厥阴肝家正药,所主无非肝虚有热所致。盖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肝血虚则为青盲肤翳,肝热甚则为赤肿眵泪,赤脉,及小儿痘疮余毒,疳气攻眼。此药甘以补血,寒以除热,肝血足而诸证无不愈矣。”
密蒙花
刺槐素与槲皮素相似,有维生素P样作用。给小鼠口服25~100毫克/公斤,能减轻甲醛性炎症;50~100毫克/公斤还能降低皮肤、小肠血管的通透性及脆性。对大鼠离体小肠由氯化钡、组织胺、乙酰胆碱等引起的张力增加,刺槐素还有某些解痉作用。如注入大鼠小肠(40毫克/公斤)或给兔静脉注射(10~25毫克/公斤),均可使胆汁分泌有短暂、轻度的增加,对胆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对兔静脉注射25毫克/公斤能在25~30分钟内使尿量略有增加(75%)。对正常大鼠,并不影响环己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时间,而对四氯化碳性肝炎的大鼠,则能缩短睡眠时间。刺槐素毒性不大,小鼠半数致死量为933毫克/公斤。在小鼠离体小肠标本上,以乙酰胆碱致痉,刺槐素的解痉效力为罂粟碱的75%。毒副作用:刺槐素毒性不大, 小鼠半数致死量为933mg/kg。
1、治风气攻注,两眼昏暗,眵泪羞明,睑生风粟,隐涩难开,或痒或痛,渐生翳膜,视物不明,及久患偏头痛,牵引两眼,渐觉细小,昏涩隐痛,并暴赤肿痛,并皆疗之:密蒙花(净)、石决明(用盐同东流水煮一伏时漉出研粉)、木贼、杜蒺藜(炒去尖)、羌活(去芦)、菊花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腊茶清调下,食后,日二服。(《局方》密蒙花散) 。
2、治眼障翳:密蒙花、黄柏根(洗锉)各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食后。临卧熟水下,或煎饧汤下。(《圣济总录》密蒙花丸)
3、治眼羞明,肝胆虚损,瞳人不清:密蒙花、羌活、菊花、蔓荆子、青葙子、木贼、石决明、蒺藜、枸杞子。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食后清茶送下。(《银海精微》密蒙花散)
4、密蒙花配伍枸杞子:密蒙花清肝养血,明目退翳;枸杞子补肝肾而明目。二者伍用,清补兼施,有清肝、补肝、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疗肝血虚而有热所致的目昏、视物不清。
5、密蒙花配伍菊花、石决明:密蒙花清肝而明目退翳;菊花疏风散热而;石决明清肝明目,与密蒙花配伍,其清肝明目之力更强。三者同用,有疏风清肝、明目退翳之功效,用於治疗肝热之目赤肿痛、翳障。
6、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密蒙花、青箱子、当归、赤芍、柴胡、牛膝、桔梗、决明子各9g,红花、川芎各6g,桃仁、生地各12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肝郁症状明显者加重柴胡用量或加白芍9g,去赤芍。妇女经期去桃仁;微热者,加丹皮、地骨皮。
7、治疗角膜溃疡:密蒙花、黄连、紫草、蕤仁各15g,秦皮、木贼草、谷精草、秦艽各20g。随证加减。将药置於洁净药锅内,加清水1500ml,先用武火煎至水沸,再用文火煎20分钟,过滤取汁;然后再如上法煎滤一次。将2次煎液混合备用。用净毛巾浸於药液内湿透,拧至湿度温度适度,敷患眼处。如此反复敷之。
1、“密蒙花,观《本经》所主,无非肝虚有热所致,盖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肝血虚,则为青盲肤翳,肝热甚,则为赤肿,眵泪赤脉,及小儿豆疮余毒,疳气攻眼。此药甘以补血,寒以除热,肝血足而诸证无不愈矣。”(《本草经疏》)
2、“密蒙花,甘而微寒……入肝经,除热养营。盖肝开窍於目,目得血而能视,虚则青盲肤翳,热则赤肿眵泪。目中赤脉及小儿痘疮余毒,疳气攻眼,得此甘能补益,寒能除热,肝血足而诸症无不愈矣。然味薄於气,佐以养血之药,更有力焉。”(《本草求真》)
3、密蒙花“密蒙花,甘微寒,润肝燥,治目中赤脉,青盲云翳,赤肿眵眼,小儿疳气攻眼。”(《本草害利》)
4、“密蒙花为厥阴肝家之正药,所主无非肝虚有热所致。此药甘以补血,寒以除热,肝血足而诸证无不愈矣。”(《本草经疏》)
本品花萼及花冠表面观:
下表面密被非腺毛,通常为4 细胞,基部2 细胞单列;上部2 细胞并列,每细胞又分2 叉,每分叉长250~500μm ,壁甚厚,胞腔线形。花冠上表面有少数非腺毛,单细胞,长200~600μm ,壁具多数剌状突起。花粉粒球形,直径13~20μm,表面光滑,有3 个萌发孔。
含量测定
密蒙花药品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醋酸(45:54.5: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6nm。理论板数按蒙花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蒙花苷对照品10mg,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中含蒙花苷0.1mg)。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0.5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石油醚(60~90℃)100ml,加热回流2小时,弃去石油醚,药渣挥干,再加甲醇100ml继续加热回流4小时,提取液置蒸发皿中,浓缩至适量,转移至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与供试品溶液5~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材料:密蒙花5克,绿茶1克,蜜糖25克。
用法:前2味加水350毫升,煎煮3分钟,经纱布过滤后,入蜜糖,再煎煮即可饮用。每日1剂,代茶频服。
功效:清肝泄热,明目退翳。适用于羞明畏光。多泪,目昏生翳等。
染饭花属于披散灌木,通常高1-3米。为多年生芳香植物也是一种中草药,小枝密被黄白色星状绒毛,后渐脱落。单叶对生,卵状披针形,长5-18厘米,宽3-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边缘具不规则锯齿,全缘,表面深缘,被短柔毛,背面密被白色至黄色星状绒毛,叶脉于叶面凹陷,叶背隆起,叶柄长0.6-1厘米柄基膨大,密被灰白色茸毛;托叶在两叶柄基间常连和成一长椭圆形片状,或萎缩成一横线。圆锥花序顶生,长5-12厘米,密被小绒毛,花冠管状,淡紫色,喉部黄色,管外被茸毛。蒴果长0.5-0.8厘米,两瓣裂,基部有宿存花萼和花瓣。生于向阳山坡、村边、路旁、岩缝中。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云贵高原一代。
关于西双版纳傣家人喜欢用蜜蒙花制黄色“毫楞”的习俗,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户人家的院子里长着一棵两丈高的蜜蒙花树。这家的阳台上。一侧淘米、洗菜。在蜜蒙花盛开的某一天,她把泡着糯米的瓦盆摆在树下的阳台上。夜里,刮了一阵大风,蜜蒙花枝、花朵被风吹落了不少,有一枝蜜蒙花正好落在瓦盆里。次日凌晨,女主人淘米时,把盆里的花枝捡出来,但米中仍剩有不少的蜜蒙花。
她把米放在木甑蒸起。米饭蒸熟以后,飘出一阵阵特殊的香气。女主人揭开木甑盖一看,惊呆了,发现平时的白米饭变成了黄米饭,而且气味也比平时的清香得多。一家人喜出望外,吃过以后,个个赞不绝口。
从此,这户人家便用蜜蒙花泡米蒸制糯米饭。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以后,当地人都知道了蜜蒙花可以作糯米饭的染料。 染饭花还是傣家儿女用来表达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 用密蒙花染制黄色糯米饭,方法极为简单:只要将一束采集好的密蒙花放在水中与米同时浸泡,那米蒸出的饭便自然变成金黄色,且带有一股特殊的香味,这种糯米饭更加爽口。由于金黄的“毫楞”与佛院僧侣所披的袈裟同色,所以,傣家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在清明节用时来染成金黄色糯米饭来祭奠祖先,表示对亲人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多用来染糯米饭,染出的糯米饭颜色金黄剔透芳香四溢,所以叫它染饭花。在清明节时习惯染糯米饭祭奠祖先!或在端午节包粽子,表示对亲人的怀念!也是傣家儿女表达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它还可以泡茶喝,即有清肝明目,美容养颜的效果。以下和大家分享黄饭花的做法和粽子的做法,密蒙花茶的泡制过程。
在云南西双版纳染饭花开的时候,村里的女人和孩子们总会成群结对地唱着山歌走进山里,采下一簇簇的染饭花朵放进竹篾编成的背箩里带回家,直接用鲜花做饭或用棕树的叶儿一束束地捆起挂在篱笆或墙上。每逢喜庆节假时或亲朋好友来访,人们便会取下风干后但仍香气扑鼻的染饭花煮水做饭。或干或鲜的染饭花在清泉中煮沸后,即刻变成黄色。村民们将煮沸的染饭花水滤净后蒸煮糯米,蒸煮出的糯米饭黄灿灿的,透着浓郁的花香味。在家乡,村民们还将这种黄灿灿的糯米饭舂成色、香、味俱全的粑粑,或自己食用,或馈赠亲友。有的村民还用染饭花水染制黄纸,制成纸钱,焚烧给九泉下的亡魂,表达对列祖列宗的敬意和思念。
五色糯米饭
俗称五色饭,又称乌饭、青精饭或花米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是壮家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 每逢清明节、农历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端午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喜欢做五色糯米饭吃,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饭,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
他们选好优质糯米,采来紫蕃藤、染饭花、枫叶、红蓝草,浸泡出液,分别拌着糯米,然后合而蒸之,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味道香纯,象征生活美好。四月初八,早稻已插完返青,人们用五色糯米饭揉成小团团,粘附在竹枝上,插于祖宗神龛,又从田中取回一蔸生长旺盛的禾苗,以南瓜叶包根,放在碗里,一并祭祀祖宗,祈求祖宗保佑五谷丰登。 这种风味食品与祭祖娱神活动融在一起,充满着民族、地方情趣。家人、戚友、情人往往共尝五色糯米饭,自然特别鲜香。这一习俗沿袭久远,清代《武缘县图经》载:“三月三日,取枫叶泡汁染饭为黑色,即青精饭也。”
用天然植物染成的五色糯米饭,不仅美观美味,而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1、红兰草有生血作用,清代《侣山堂类辩》曰:“红花色赤多汁,生血行血之品”;
2、五色糯米饭有清热凉血等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枫叶“止泄益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
3、五色糯米饭,人食之能“坚筋骨、益肠胃、能行、补髓”。
采制:药用根、叶、花。花、春夏采收;根、叶、四季可采。晒干备用,也可鲜用。 性能:花、甘淡,微寒;叶、根、微苦,微寒。清热泻火、退翳、用于目赤肿痛、多泪羞明、清肝明目、目生翳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止咳平喘、美容养颜。 用法用量:3~9克。
染黄饭花的制作流程
染黄糯米饭的过程非常简单,三步即可完成。 准备颜料用具:糯米、染饭花、蒸笼、纱布。(一定要选择糯米颜色,糯米的香味和染饭花的香味相互融合才使糯米的香味和口感发挥到极致。如用普通的大米染色,染出来的颜色偏淡,无香味)。 第一、将染饭花,新鲜的花最佳,或风干的染饭花清洗干净,放入锅中煮沸至水变成黄色, 约5分钟左右,风干的染饭花可多煮5-6分钟。开水变黄即可,不可时间过长,时间过长会变成墨黑。(新鲜的染饭花香味最浓,风干的染饭花香味大多已会发掉)。
第二、将煮好的花水冷却后,用纱布过滤,或20目左右的纱网,把白色的糯米淘洗干净后,把水沥干,放入过滤好的染饭花水中浸泡5-6小时,新鲜的染饭花10小时为最佳。
第三、把浸泡好的糯米饭,过滤,放入蒸笼,蒸一个小时左右,糯米蒸熟即可出笼 芳香四溢的,染饭花做成了。 端午节用来包粽子加点葱蒜、肉末味道那就更佳了。
密蒙花茶,甘淡,微寒,清火、即有清肝明目,止咳平喘,美容养颜的优点,老少、四季皆益,绿色有机花茶,无提神醒脑的作用,早晚皆宜。 蜜蒙花可以直接泡开水喝,当茶叶一样食用,加些冰糖风味更佳!也可放入茶叶中增加茶的色泽和香味。向杯中加入几粒蜜蒙花(不可放太多,太多口感涩,药性强)静待三五分钟即可饮用,颜色金黄艳丽,非常美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