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入血室,病名。出《伤寒论》。指妇女在经期或产後,感受外邪,邪热乘虚侵入血室,与血相搏所出现的病赞。症见下腹部或胸胁下硬满,寒热往来,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则胡言乱语,神志异常等。《金匮要略》有如下记载: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者愈”
热入血室病是温病病程中的常见证型,它是多因素、多环节病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阴津损伤与温病瘀热证形成密切相关,热盛津伤、血行涩滞是热入血室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在温病治疗中合理使用养阴生津方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1]
火热炽盛,损伤津液,以发热,口渴喜饮,皮肤干瘪,眼眶凹陷,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干,苔黄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热入血室病形成的重要病理之一是邪热亢盛致阴津亏耗而血行瘀滞,故模型动物必须同时具备热毒、阴伤、血瘀的特点。
《金匮要略》有如下记载: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者愈”
由于温病学中的“温邪”实际包含了多种致病微生物,而大肠杆菌内毒素又是效应很强的致热原,且有容易控制、使用安全等优点。
热入血室病-医疗药方
原料:西瓜、莲藕各500克,白糖适量。
制作:(1)将西瓜切开,去瓤去子,切小块,用纱布袋绞取汁液(也可用榨汁机榨汁);莲藕洗净,去皮切丝,用纱布袋绞取汁液(也可用榨汁机榨汁)。(2)将两汁混合,假如白糖、凉开水,搅匀即成。
服法:胃寒胃痛,喜热饮者忌服。
功效: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暑热烦渴,热盛伤津,小便不利,喉痛,肝炎黄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