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当政后,为了削弱汉朝旧族势力,以及对百姓的财富掠夺,他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
革。刀币和布币都在改革中恢复,但从形态上与春秋战国时的并不相同。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币制改革的失败也是新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尽管王莽的改革是失败的,但他所发行的一系列钱币却是古钱史上的精品。货币多采用悬针篆的字体,制作十分精美。史籍失载的国宝金匮直万是价值最高的古钱之一,存世极少。2006年西安还曾出土过国珍金匮五千等西汉末期及新朝的货币。据考证,这两种币均可能为西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第一次货币改革时的产物,未流通,属试铸品。[1]
布泉也是史籍失载的新朝货币。有学者认为其非货币,而是《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中所说的“始建国二年……吏民出入,持布钱以副符传,不持者,厨传勿舍,关津苛留。公卿皆持以入宫殿门,欲以重而行之。”但也有学者根据现存钱范等证据认为,布泉实属货币,且流通过,是与第四次货币改革时发行的货泉同时流通的。而上述《汉书·王莽传》中所说者为大布黄千。还有学者认为,布泉是王莽于第四次货币改革后,又尝试进一步收缩之前的改革措施,将货布、货泉二品改为布泉一品,逐步暗地推行。其铸造时间应为地皇元年至王莽死亡之间。
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
《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第六十九上》载,居摄二年“五月,更造货:错刀,一直五千;契刀,一直五百;
大钱,一直五十,与五铢钱并行。民多盗铸者。禁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然卒不与直。”此为第一次币制改革。
《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载,“王莽居摄,变汉制,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于是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又造契刀、错刀。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文曰“契刀五百”。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直五千”。与五铢钱凡四品,并行。”现流传下来的钱币实物,大钱文为“大泉五十”。
玆据《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及现存实物列表如下:
品类 | 品名 | 规格 | 兑换五铢钱 |
---|---|---|---|
错刀 | 一刀平五千 | 以黄金错其文 | 5000 |
契刀 | 契刀五百 | 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 | 500 |
大钱 | 大泉五十 | 径寸二分,重十二铢 | 50 |
五铢钱 | 五铢 | 1 |
品类 | 品名 | 规格 | 兑换五铢钱 |
---|---|---|---|
错刀 | 一刀平五千 | 以黄金错其文 | 5000 |
契刀 | 契刀五百 | 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 | 500 |
大钱 | 大泉五十 | 径寸二分,重十二铢 | 50 |
五铢钱 | 五铢 | 1 |
小泉直一
《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载,王莽于始建国元年“乃更作小钱,径六分,重一铢,文曰“小钱直一”,与前“大钱五十”者为二品,并行。欲防民盗铸,乃禁不得挟铜炭。”同时五铢钱被废。《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载,“是时百姓便安汉五铢钱,以莽钱大小两行难知,又数变改不信,皆私以五铢钱市买。讹言大钱当罢,莫肯挟。莽患之,复下书:“诸挟五铢钱,言大钱当罢者,比非井田制,投四裔。”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及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
玆据《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及现存实物列表如下:
品类 | 品名 | 规格 | 兑换五铢钱 |
---|---|---|---|
大钱 | 大泉五十 | 径寸二分,重十二铢 | 50 |
小钱 | 小泉直一 | 径六分,重一铢 | 1 |
《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又载,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冬,“遣谏大夫五十人分铸钱于郡国。”
品类 | 品名 | 规格 | 兑换五铢钱 |
---|---|---|---|
大钱 | 大泉五十 | 径寸二分,重十二铢 | 50 |
小钱 | 小泉直一 | 径六分,重一铢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