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妈祖祖庙

湄洲妈祖祖庙

中文名 湄洲妈祖祖庙
地理位置 莆田市秀屿区湄洲镇宫下村东北面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景点级别 国家AAAAA级旅游区景点
著名景点 中军殿、朝天阁、太子殿、圣父母祠、观音殿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这位神奇女子降生在福建莆田市湄洲岛。妈祖是福建望族林氏后裔。

祖父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检。妈祖世称默娘,娘妈, 自幼聪颖灵悟,成人后识天文,懂医理,相传可“乘席渡海”,能“言人休咎”;又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做了很多好事,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崇敬。

北宋雍熙四年(987午)农历九月初几,年仅28岁的妈祖羽化升天。

从此以后,妈祖多次显灵救助苦难,在人们遇到困难时只要求声“妈祖保佑”,妈祖就会闻声而至,人们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北宋宣和五年(1123)路允迪出使高丽(朝鲜)途中,船遇大风巨浪, “八舟七溺”,唯有路允迪“祈求妈祖保佑”,忽而一道红光出现,只见有一朱衣女子端坐桅间,瞬即风平浪静,终于平安脱险。

路允迪返朝后奏明圣上,宋徽宗下诏赐“顺济”匾頟。从此,历史上有众多人士受到妈祖的庇佑,留下许多故事。

历代皇帝对妈祖进行了30多次的褒封,其爵位从“夫人” 、“妃”直至“天妃”、“天后”,并被人们尊称为“天上圣母”。

同时,皇帝还颁诏天下行“春秋谕祭”。宋雍熙四年(987),妈祖升天后,人们怀念她、纪念她,就在湄洲岛建庙祭祀。

这庙宇就是最早的妈祖庙。据文献礼载,当时的庙宇仅“落落数椽”,但“祈祷报赛,殆无虚日”。

后来经过三宝等人的不断扩建修葺,到天圣年间(1023—1032),湄洲妈祖祖庙得到受妈祖庇佑的人们的不断“鸠资扩建”,“廊庑更加巍峨”。此时的祖庙已初具规模。

元朝,妈祖祖庙得到进一步的扩建。洪希文在《题圣墩妃宫》诗中,描写了“粉墙丹住辉掩映,华表茸突过飞峦”的景象,反映出妈祖庙的建筑情况。

明朝,妈祖祖庙又得到进—步扩展。洪武七年(1274)泉州街指挥周坐主持重建寝殿、香亭、鼓楼、山门。永乐初年(1403),郑和下西洋时,因妈祖庇佑有功,奉旨遣官修整祠庙。宣德六年(1431)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前,亲自与地方官员备办木石,再次修整祖庙。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总督姚启圣重建钟鼓楼和山门,又把朝大阁改为正殴,后因姚启圣获妈祖保佑屡次建功,被皇帝封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所以人们也称正殿为太子殿。

康熙二十三年(1684)靖海侯施琅增建梳妆楼、朝天阁、佛殿、僧房。按石祖庙又建观音殿、中殿、土地庙等。

到清乾隆以后,湄洲妈祖祖庙己颇具规模,成为—座有99间斋房,号称“海上龙宫”的雄伟建筑群。

1966年,湄洲妈祖祖庙陆续遭到破坏,只剩下圣父母祠(佑德祠)和中军殿。妈祖庙的文物也相继被毁和遗失。唯有妈祖神像在林聪治女士等人的护卫下得以幸存。

1978年,中国大地春风化雨,万物复苏。林聪治等人率领众乡亲进行湄洲妈祖祖庙的重建工作。人们义务投工,硬是在祖庙遗址废墟上整理山—处地基。

各地信众纷纷参与,踊跃加入修复湄洲妈祖祖庙的行列。不久,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成立,林文豪任董事长,林聪治任常务董事长,大规模的妈祖祖庙重修工作得以顺利进展。

众志成城,经过多年努力,湄洲妈祖祖庙终于完成了大小建筑36处的西轴线工程。西轴线工程坐东北,面西南,呈轴线分布,有牌坊、长廊、山门、香炉台、圣旨门、广场、钟鼓楼、正殿、寝殿、朝天间、升大楼等,还有佛殿、观音殿、五帝庙、中军殿从及爱乡亭、龙凤亭、香客山庄、思乡山庄等一系列建筑物,形成规模庞大、雄伟壮观、楼亭交错,殿阁纵横的祖庙建筑群。

为了满足广大妈祖信众的朝拜需要,应海内外妈祖信众的要求,1997年由清华大学设计的湄洲妈祖祖庙南轴线共程动工。

南轴线工程现已建成寝殿,敕封天后宫殿、庑房、献殿、钟鼓楼、山门、牌坊、天后广场、天后戏台等建筑物,气势恢宏,庄严肃穆,举世无双。

妈祖生前扶危助困,济世救人,深受人们爱戴。升天后又流传下许多美好的传说,经过不断的演绎发展,终于形成了反映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妈祖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信仰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庙。

据统计,如今世界上有妈祖信众近2亿,妈祖庙近5000座,遍布在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港、澳、台地区,妈祖信仰非常普遍,台湾岛有占总入口三分之二的人信仰妈祖。

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所有妈祖庙之祖,世界所有的妈祖庙都是从湄洲分灵出去的,湄洲妈祖祖庙建筑雄伟、规模庞大,妈祖灵验,护佑四方。人们不断地不远万里奔向妈祖圣地焚香膜拜。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妈祖信众从世界各地汇聚湄洲。

据统计,近几年来,到湄洲蚂妈祖祖庙谒祖进香的信众超过l000万人次,单海外信众就超过百万。

每逢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四面八方的妈祖信众纷纷赶赴圣地湄洲寻根谒祖、割火过炉、祈祷平安。[2]

建筑布局

湄洲祖庙为长323米、宽99米的五进仿宋建筑群,由大牌坊、宫门、钟鼓楼、顺济殿、天后广场、正殿、灵慈殿、妈祖文化园组成,妈祖庙后的岩石上刻有“升天古迹”、“观澜”等石刻,在祖庙山顶有14米高的巨型妈祖石雕塑像。

大牌坊和长廊

大牌坊,是妈祖祖庙第一道进门,起到建筑群大门的作用,也是该建筑群中轴线主体建筑物之一。

重檐单进五开间,高22米,宽35米,1992年重建,2013年底修建,正中嵌有2008年著名书法家林加国书写的庙名“湄洲妈祖祖庙”。

大牌坊前左右两旁分置有两尊负碑赑屃,由台湾张玥敬赠,分别题刻“春草微忱永昭屃赑”、“湄洲妈祖灵通华夏”字样。

两侧的长廊又称为“百柱廊庑”,雕梁画栋,与大牌坊连成一体构成祖庙的第一道风景线。[3]

天后殿

天后殿本殿为正殿,民间又称为“寝殿”,是妈祖祖庙最主要殿堂之一, 占地面积 238平方米,始建于宋雍熙四年(公元 987 年),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

明洪武七年(1374年)由泉州卫指挥周坐重建,永乐初和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闽浙总督姚启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侯施琅分别对寝殿加以重修。

现存建筑是民国年间再度重修的,建筑保持明代布局和清代风格,部分为清代原构。

由门殿、主殿和两庑组成,主殿为单檐歇山顶三开间五进深的抬梁式结构建筑,殿内供奉宋代雕刻的千年樟木妈祖金身及水阙仙班陪神,正梁悬挂清雍正皇帝御笔《神昭海表》匾额,门殿石柱上有莆田明代才子戴大宾所写的“齐斋齐斋齐齐斋齐齐斋戒,朝潮朝潮朝朝潮朝朝潮音”对联一副,极具文物价值。[3]

太子殿

“太子殿”原为“朝天阁”,因清康熙时,太子太保姚启圣将此阁改建为正殿。但檀越并不领情,依然以寝殿为“正殿”,故称此殿为“太子太保殿”。后迳称“太子殿”。

寝殿

本殿原为正殿。太子太保姚启圣迁徙正殿,以此殿作为寝殿,但善信皆称此殿为“正殿”。有清雍正帝御笔匾额“神昭海表”。

朝天阁

因姚启圣把朝天阁改为正殿,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就在正殿之后重建了朝天阁。“文革”期间被毁,现存朝天阁为1989年7月由鹿港天后宫捐资重建。

朝天阁为三层八角塔型建筑,一楼所悬挂的是台湾鹿港天后宫的黑脸妈祖影像,二楼前后供奉三尊妈祖像,前中部为鹿港妈,后面为祖庙妈,寓意“共奉一炷香,同祀一神明”。

右侧的玉如意乃惠安崇武镇港墘村张炳所捐赠,有“摸摸玉如意,事事都如意”之说。[3]

太子太保姚启圣将“朝天阁”改为“太子殿”后,“朝天阁”不复在。靖海侯施琅又新建了朝天阁。本阁至今还保存台湾鹿港天后宫乾隆丁未年(1787年)湄洲进香文物。

升天古迹

“升天古迹”崖刻是明末清初由祖庙住持僧照乘题刻,旁边的歇山顶木结构纪念亭是仿1922年拍摄的清代照片而建。

因传说宋雍熙四年(987年),妈祖因救助海难而逝,民间传其在此羽化升天,乡人感其美德,就在此处建祠奉祀,逐渐地也成为祖庙一大景观。[3]

相传此处是妈祖升天之处。明代住持僧“照乘”在崖上刻“升天古迹”四字,以纪念妈祖。

山门

三门一般是寺庙建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道门。

因妈祖在封建时代受到朝廷“天后”的至高褒封,在民间又被尊为天上圣母,是至高无上的女海神,所以祖庙的山门呈皇家城阙型,高10米,长20米,进深9米,内供祀“千里眼”、“顺风耳”两尊妈祖护卫神。

传说中“千里眼”、“顺风耳”乃是妈祖收伏的两妖怪,实际上是宗教寺庙山门里供奉的两尊护法神将。[3]

圣旨门

圣旨门是祖庙的仪门,清代所建,1989 年由台湾大甲镇澜宫董事会捐资重建,是为纪念历代皇帝36次褒封妈祖都在这里颁布“圣旨”而建的,故称为“圣旨门”。

圣旨门三重檐三开间,正中悬挂“圣旨”竖匾,凌空而建,神圣而威严,故有旧时通过此门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说法。

仪门背面书有:“历代褒封崇懿德、环球利涉赖慈航”的对联,歌颂妈祖懿德普天。[3]

戏台

民间信仰有酬神仪式,戏台为每逢纪念妈祖诞辰、升天等重大文化活动时演出莆仙戏的专用场所。大多戏台面向正殿,而该戏台受地域限制,对面旧时为观礼台,故而座西朝东。戏台檐高6.9米,台高1.2米,面积126平方米,主台为歇山顶建筑,两边柱子上有楹联一对,上联:法曲献仙音,九域讴歌,万方鼓舞,下联:海潮飓圣绩,千年顺济,两峡和平。[3]

钟鼓楼

钟鼓楼是大型妈祖庙的必配建筑,东西对峙,属于清建筑物,1989 年重修。晨钟暮鼓,原作佛教寺中早晚报时之用,即早晨敲钟,傍晚打鼓。

祖庙钟鼓的敲打时间是:清晨(春夏5:00秋冬5:30)及傍晚(春夏17:00秋冬17:30)均为钟一声,鼓两响,交替进行, 一共钟36声,鼓72响。昭示在妈祖保佑下风调雨顺,物阜民丰。[3]

升天楼

升天楼为三层六角攒尖顶塔型建筑,1989年开始建造,1991年3月15日落成,是为纪念传说中妈祖羽化升天而建。一楼供奉站姿式妈祖如意神像,供游客祈求妈祖赐予吉祥如意;二楼供奉铜铸立式妈祖像,供游客感受“摸摸妈祖手,平安跟我走”的心理体验。[3]

奉祀妈祖飞升之相,以纪念妈祖得道。但升天处是“升天古迹”。

观音殿

观音殿始建于清代,现存建筑为1990年重建。作为妈祖祖庙的重要配殿之一,观音殿建造初衷主要源于民间传说中妈祖的诞生是由于她的父母向观音菩萨祈求子嗣得来之说法,且妈祖的慈悲济世精神,亦与观音一脉相承。殿中中央供奉观音菩萨,旁陪祀十八罗汉。[3]

相传妈祖是观音大士化身,大凡妈祖庙必祀观音,以念其德。

佛祖殿

佛殿为祖庙重要配殿之一,清康熙年间靖海侯施琅所建。 “文革”期间此殿也被毁,1989年重建。殿内供奉释加牟尼佛像及文殊、普贤等菩萨像。据《天妃显圣录》记载,妈祖自幼“喜净几焚香,诵经礼佛”,可引证妈祖与佛祖同祀的合理性。[3]

相传妈祖在世时日日礼佛诵经,故靖海侯施琅捐建了佛祖殿,奉祀释迦三尊,即释迦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此殿毁于“文化大革命”,1989年重建。

五福殿

五福殿,又称五帝庙,祀五福大帝。五福大帝又称五福王爷、五瘟大王,是瘟神,故本殿不设正门,以希冀五帝不出门。

圣父母祠

圣父母祠为祖庙重要配殿之一,原为南宋始建,后历经明代重建、清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初重修时的原貌,正堂为歇山顶穿斗式结构,面宽三间、进深一间。祠内供奉妈祖及其父母神像三尊,寓意妈祖在庇佑四海万民的同时,时刻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永远侍奉父母膝下。[3]

圣父母祠供奉妈祖之父母神像,代表妈祖得道升天,依然秉持孝心,永不忘本。是清代所建。

中军殿

中军殿始建于明代,相传明代泉州卫指挥周坐,在大兴土木扩建妈祖庙的工程竣工后,用剩余建材建了一座殿房,并塑了神像作为妈祖殿前护卫,赐名“中军”,后人认为中军为妈祖保驾护庙,即认同本殿中军乃周坐之化身,以代代相奉。现存建筑为1989年重建,是祖庙的重要配殿之一。[3]

中军殿奉祀“中军爷”,即统帅妈祖部下神兵之将领,据说为明代泉州卫指挥“周坐”所建,民众认为本殿中军爷即是“周坐”。

梳妆楼

据《敕封天后志》考证,梳妆楼为清康熙间靖海侯施琅将军所始建,以后历经重修,至“文化大革命”间被毁,1988年重建,为二层歇山式楼阁建筑,楼内供奉的是身着 “妈祖服” 梳着“妈祖头”的妈祖神像,是专供妈祖梳妆打扮的楼阁。“妈祖服”为蓝色上衣及红黑两截裤,“蓝色”比喻大海,“红黑”分别象征吉祥和思念;“妈祖头”是船帆式的发髻,头上髻是帆银针是锚,红头绳代表缆绳,波浪形的发夹代表船桨,寓意妈祖保佑四海万民一帆风顺。[3]

此楼靖海侯施琅所建,为妈祖之起居、梳妆处所。楼内奉便服造像妈祖。此楼亦毁于“文化大革命”,1989年重建。

慈孝洞

慈孝洞,顾名思义乃“慈爱、孝心”之洞。原是一条军用坑道,为弘扬中华民族孝行美德及妈祖大爱精神,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据有关史料,敦请工艺技师在保持当年耗巨资建造的坑道原状基础上雕塑了二十四孝故事群像59尊,于2009年对外开放观瞻。在线状坑道中徜徉犹如穿越历史的时空,可以感悟和平的珍贵和感召孝德的震撼。洞中有一口天然水井,因水质良好被民众誉为“妈祖圣水”,常作“谢恩”(谢父母及天地之恩)仪典“供茶”之用。[3]

天后祖祠

“贤良港”位于湄洲湾北岸莆禧半岛南端,与湄洲岛遥遥相对,前往湄洲岛朝圣的途中一定会路过,是妈祖的诞生地-“贤良港天后祖祠”,里头还供奉著妈祖的“圣父母”,也就是妈祖的双亲;妈祖回娘家谒祖进香时,必先恭请妈祖銮驾在贤良港祖祠举行谒祖仪式后,才从贤良港码头渡海到湄洲祖庙去“刈火”,这也是学习妈祖躬行孝道的传统美德。

祖庙地位

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各地天后宫的祖庙。湄洲妈祖祖庙也被列入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