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词条:妈祖
妈祖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民间在出海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妈祖是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现如今,妈祖庙在中国沿海地区、内陆河道,以及世界各地华侨聚集的埠头仍分布较广,而其影响力也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区。所谓“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3]
神话传说是产生于一定现实基础上,所以虽然是虚幻的,但毕竟是对现实的折射。而且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大多是某个时代某个地区的传奇人物或英雄人物,他(她)们经过人们合理的幻想和艺术加工,成为人们心目中具有超越人间力量的神。而妈祖从出生到去世,有着许多生动神奇的传说。笔录的妈祖传说多散见于宋以来的历代朝廷文书,史籍、方志和文人笔记中,比较零碎、简略。直至明万历三十年(1602),南州散人吴还初编、忠正堂熊龙刊行的《天妃娘妈传》问世,才开始有了妈祖传说的专辑。其后又有明末佚名编纂的《天妃显圣录》书稿,于清康熙二十年(1682)最新编辑出版。
妈祖传说流传较广的当推林清标的《敕封天后志》。这一书是在《天妃显圣录》基础上增删编纂而成的,该书全录有天后神蹼图说四十九种,每个故事都配有绘图。故事题材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妈祖庇护历代文武官员履行出差的居多。此后各地妈祖宫庙编绘圣迹图,蔚然成风。或绘于妈祖庙堂两壁,或绘于绢纸装裱成轴张挂殿堂中,供人观赏膜拜。
其绘画的形式多种多样,风格各异,内容则常以《敕封天后志》所辑录的传说为蓝本。而与文人编辑的妈祖故事相比,广泛流传在福建沿海地区的妈祖民间传说,情节更多曲折,故事更为完整,形象更为生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它们既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反映了各阶层信仰妈祖的不同心态,是妈祖神话传说中的精华。
清乾隆年间林清标编辑《敕封天后志》记载的有49种,其中头15则是妈祖在世的传说。《天妃显圣录》记载的则为16则,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有关拯救海难,降伏妖怪,祛病救人,除水患、祈雨等方面造福人民的故事和传说。有些虽近于神奇怪诞,但反映了妈祖在世时以慈悲为怀,除恶扬善,乐于助人,互助互爱,济世救人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莆田市文化部门正式编辑出版了《妈祖的传说》一书,收入了妈祖故事传说(详见目录)林默出世等50篇,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妈祖传说系口头文化,在流传中变异很大,讲故事的老人年事已高,应采取相应保护措施。[4]
林默出世、窥井得道、鼎砂铸杯、伏机救亲、踏浪寻兄、帆髻示志、遍读神书、焚屋引航、金马渡海、湄峰祈雨、菖蒲祛病、种药救人、化木护舟、珓杯镇龟、擒高里鬼、降服应佑、收伏晏公、割臂降妖、妙计解厄、羽化昇天、妈祖照镜、智收雨怪、雷擎鲤精、簪射火龙、龙暇去齿、二圣门法、天钉拴岛、圣泉救疫、济渡饿荒、药救吕德、引避怡山、云船救难、平息械门、巧对策读、暗助穷人、鲜花儆示、钱塘筑堤、威慑海盗、火烧海贼、雾海助战、红灯导航、金山妈祖、怪岛点化、泉井济师、澎湖破敌、金山攻寨、 “海帮”朝圣、哭脸中军、微宗赐匾、乾隆进香。[4]
焚祖屋导航番船
北宋年间,一天,万里晴空,一艘大食国商船决定启航回国。默娘知道这是风暴前的平静,即前往相劝,番邦船员,傲然大笑,认为海平如镜,为何不能启航?她再三劝阻:今夜必起风暴,强行开船,将有生命之危。番邦不听,下令开船。是夜子时三刻,果然风起,恶浪滔天,狂傲的外国人已全然不辨方向,危在旦夕!默娘急将红灯挂于屋顶,并把柴薪点火,为番船导航:可是风雨交加,一豆大的火光,无济于事。为了番船数十条人命,她不顾姐妹小媚的劝阻,毅然点燃自己的祖屋,番人看见冲天大火,急忙调转船头向火光方向驶回,终于回到湄洲岛。番人感激不尽,要为默娘重造祖屋,但她决不接受,大食国商人千恩万谢,重新启航。[5]妈祖传说之焚祖屋导航番船
妃立云神助郑和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是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初航前往暹罗等国。船队云帆高悬,浩浩荡荡。当船至广州大星洋时,突然大风骤起,洪涛如山,波峰浪谷,巨舶如叶,上下颠簸,船之将覆,舟工请郑和向天妃祈祷,郑和祷告:“和奉命出使外邦,忽遭风涛危险,身固不足惜,恐无以报天子,军士生命,系于一发,望神妃救之。”郑和祷毕,忽闻鼓吹之声,一阵香风,宛见天妃飒飒飘来,立于云端,旋即风恬浪静,转危为安。郑和船队在经过三佛斋时,又遇海寇陈祖义,也得天妃神助,剿灭海寇,郑和回国之后,立即奏明皇帝,朝廷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下旨修建南京天妃宫,遣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又命福建守官重修泉州天妃宫,并规定以后所有出国使者,必先到天妃宫祭祀祈佑,方可启程。[6]妈祖传说之发异光圣墩建庙
发异光圣墩建庙
莆田宁海有一大土墩,宋元祐丙寅年,墩上常于夜间发光,乡人不知其故。有个渔夫疑为异宝,走去一看,发现是水漂的一根枯木发光,就把它抬回家中。但是,次日枯木却自己跑到原处。渔夫再次抬回家中,次日枯木又再自回原处。当天晚上,墩傍所有的人都同发一梦,梦见妈祖告诉他们:“我是湄洲神女,枯槎是我所凭附,宜在墩上为我盖庙,我会为你们赐福。”众乡村父老感到奇异,向制翰李公报告,李公说:“此神所栖了,我听说湄洲有神姑事迹已久,今灵光昭昭,必为我乡一方之福,神灵之庇,就在这里了。”遂发动乡村群众,募捐集资,兴建庙宇,号“圣墩庙”。妈祖传说之降龙王水族谢恩
降龙王水族谢恩
东海历来水怪众多,时常兴风作浪,破船沉舟,过往渔民商旅,深受其害。默娘自十六岁起就经常飞巡于海上,游于礁屿之间,降妖伏魔,靖清海域。一日,她与当地官员巡行海上,命驻舟中流,只见四海龙王率领水族骈集,毕恭毕敬,向默娘请罪问安,她命免其罪,但以后要庇护渔商百姓,不得兴风作浪。四海龙王率水族齐齐谢恩,然后退潮。 至今每年天后诞辰,犹见水族集结,前来庆祝,渔民见之不敢下网捕捞。[7]
祭上苍旱情骤解
妈祖传说之祭上苍旱情骤解
默娘二十一岁那年,莆田地区大旱,河流干涸,田地龟裂,连饮水也有困难,农民困苦万分,当时的默娘,已是无人不晓的能呼风唤雨的神女,全县父老都说,非神女不能解此灾害。莆田县令无计可施,为解全县旱灾,决定求救于默娘。他不惜纾尊降贵,冒着烈火骄阳,赶数十里路,穿洋过海到湄洲岛,亲自登门,诚恳谦恭,请默娘为全县百姓祈雨。默娘欣然应允,设坛祈雨,遂告诉县令壬子日申时将普降喜雨。可到了壬子日未时,却依然万里晴空,烈日如火。大家正疑她是否法力无效,都捏着一把冷汗。果然申时一到,突然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紧接着,暴雨如倾,旱情骤解,万民欢呼,皆颂默娘“通灵神女” 。[8]
妈祖传说之济粮荒米船同至
济粮荒米船同至
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年),兴化、泉州地区大旱,农田颗粒不收,米价腾贵。百姓老幼,饥困难支,成群结队到妈祖庙里祈祷。妈祖于夜里向乡人托梦:“不要忧虑了,米船即将到来。”而在另一边,当时在广州的米商正在装米下船,准备运往浙江、上海。妈祖托梦广州商人:“兴泉饥荒,速速前去,可获倍利。”广州众多商人都同发一个梦,故一齐发运米船前往兴泉。由于大家一窝蜂运粮同至兴泉,米价不贵反平。米商略有微言,说妈祖不灵,但想到这是为了解救二郡饥荒,当是功德!百姓既解饥荒,无不感激妈祖再生之德,纷纷焚香拜谢。天子闻之,诏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9]
妈祖传说之纪丰功长乐铭碑
纪丰功长乐铭碑
郑和无疑为我国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为人类征服海洋作出了巨大贡献!郑和成功的因素后世学者专家,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但郑和的说法与他们却十分不同,说他常常在大海的如山巨浪中死里逃生,或在与敌国与海盗的战斗中反败为胜,几乎都是在生死关头,天妃显灵。因此,他不敢窃功私据,每次归航都奏报朝廷,或诏封天妃,或修祠盖庙。南京龙江天妃宫及福建长乐天妃宫,都是郑和奏请朝廷后兴建的。他在长乐天妃宫中,立碑铭记七下西洋时的天妃神佑之功,他总结其成功原因是“诚荷朝廷之威福所致,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德。”因此,郑和所立之碑,是妈祖护国神功的历史丰碑。[10]
妈祖传说之麾天将尽灭周贼
麾天将尽灭周贼
宋宁宗嘉定改元戊辰年(1205年),时值久旱,农作不收,地赤民困。草寇周六四作乱犯境,啸聚山林,四出劫掠,扰乱州郡,庐舍寥落,百姓苦不堪言。全邑之人哀求于妈祖庙,妈祖托梦指示:“六四恶贯满盈,为釜中游鱼,当即歼之。”四天之后,周寇入境,喊声动地,鸡飞犬跑,百姓逃匿。忽然望见空中有枪剑旗帜之形,贼寇惊恐不已,争相逃命。官军乘势穷追猛打,终于擒获周寇,余凶尽俘,合境平安。官军奏闻皇上:妈祖率领天将神助歼敌。皇上敕旨加封“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11]
妈祖传说之唤妈祖粮军逃劫
唤妈祖粮军逃劫
明朝至顺元年,朝廷的漕运粮船,又发生了一件妈祖护航脱险的故事。那年春天,漕运官船满载粮食,放洋出海。刚出海时,一路自是春光荡漾,水碧天晴,顺风扬帆。粮官凭栏酣酒,何等畅快!可天气说变就变,突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刚才春风得意,今却生死未卜,战栗哀号,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全体官兵,唯有狂呼“妈祖救我!”其声震天!哀求之际,忽然祥云瑞霭,只见空中朱衣拥盖,灯光熠熠,继而风平浪息,漕船复趋妥稳,众官兵无不朝天而谢!奏闻朝廷,皇帝下旨,赐额“灵慈”。[12]
妈祖传说之化螺女阻登鳌山
化螺女阻登鳌山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在宣德六年至九年(1430-1433年)。郑和出发之前,先修刘家港之天妃宫,刻石立碑,行前按官例在妈祖庙中祭祀,祈求妈祖庇佑出使平安,顺达顺归。祭祀之后,即行启程,太监杨洪同行。船只三十,涉阿丹、暹罗、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木骨都束、东卜剌哇及竹步八国。船行多日,一路平安。一天,突见大洋之中,有一大山横亘于前。众人见有一岛,自是雀跃,以为可以登岛一游,以解多日颠簸之劳。正欲登岛之际,见有女子提筐采螺,众迫视之。杨洪恐众人放肆,大声喝止。忽然女子不见,大屿已没,方知前所欲登之屿,乃巨鳌浮现,欲诱众人上钩。其女子乃天妃现身,救此数十人之生命也。
妈祖传说之烧三恶庙廊神火
烧三恶庙廊神火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海贼陈长五兄弟三人,为恶多端,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于兴化、泉州及漳州三郡,官兵无可奈何,百姓苦不堪言。八月,贼众三舟在湄洲岛登陆入庙,祈祷于妈祖神前而不应,因怒而解衣裸体,卧于庙前栏下。妈祖放神火烧之,三贼惧惊,退遁舟中。第二天早晨,三只贼船全部出港。忽而天日晦暝,风雨骤至,雷声大作,诲浪滔天。等到雨歇天晴,海贼三舟已被吹至沙滩之上,搁浅不动。宪使王镕会兵击之,追至福清,悉数捕获。郡守徐公上疏妈祖神助之功勋,并奏请朝廷,皇上封诰“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