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光饼

继光饼

中文名 继光饼
主要食材 面粉、芝麻
目录导航

简要介绍

  光饼的历史,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

  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连日阴雨,军中不能开伙,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这种叫法如今在该省的福安等地依然保持着。

  还有一种起源说是闽东南民众为戚继光的军队预备的干粮。但关于这种说法,浙江慈溪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说却能提供一点佐证。

  据说,戚继光率领士兵追杀捕剿倭寇,贵在用兵神速,但行军过程中,架锅烧饭拖延不少时间,戚继光又想不出其他的好法子。有一次,行军至慈溪龙山东门外,一老农为戚家军献上许多中间小孔、外置芝麻的咸饼以作慰劳,并对戚继光说,这饼光光的,用绳子穿上带在身边,饿时即可充饥。消息传开后,沿海各地的百姓争相为军队做光饼。光饼名称从此流传开来。由于助戚家军平倭有功,据说明嘉靖帝赐名曰“继光饼”。也因为该饼略带咸味,又称咸光饼。

  另有一种说法是,戚继光解放了被倭寇关押的百姓后,把自己的干粮分给百姓充饥。于是百姓称之为继光饼。福安继光饼

  福安是名闻遐迩的“闽东电机”的故乡。位于“闽头浙尾”的福安,系“四固之地”,历史上曾是“陆行非重冈叠嶂,则傍水临崖;舟行非曲流百折,则长江一望”(《福安县志》)。明朝嘉靖年间,此处成了倭患的重灾区。

  记者在当地找到颇有口碑、据说“继光饼做得最好的”一家作坊。主人叫黄益铃,现年57岁。从小身患疾恙的黄师傅从事继光饼的生产已有30余年光景,但他的子女(二男一女)却均未继承他的衣钵。

  黄师傅用极不标准的普通话说,年轻时由于身体原因,他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于是经常会在当地的一些继光饼的作坊里看人家操作,后来就干脆替人家干义务工,“吃自己的饭干人家的活”,慢慢地也掌握了一些技艺,于是自己就张罗开了。

  他的作坊位于该市阳头办事处阳下村的一条小街上,系搭建的棚屋,由夫妻俩经营。店里除了一台揉面的机械外,没啥现代化的机器,纯手工操作。

  在分布当地大街小巷的二三十家作坊中,当地群众对黄益铃的继光饼评价很不错:饼的上层表面丰满光滑,呈古铜色;饼的内层柔软如海棉;底层则硬如铁却不焦。

  据记者观察,在3月11日上午8时30分至8时45分这一段时间里,出炉的近百个继光饼宣告售罄,上门购买者中有男女老少,其中有两人开着高档轿车来的。据黄益铃称,福安市当地的一些政府官员也会上门购饼;甚至有北至北京、南至厦门等地的人慕名上门。黄益铃夫人的一句话更令人玩味,她称,人家上门来买饼时都问,“你家的继光饼没脚,咋到处跑啊?”

  继光饼在当地的食法,可谓发扬光大到极致:当地群众会将继光饼放入水中泡得发胀,接着将它切成块状,然后同芥菜梗、肉片等下锅烹炒。据称这还是当地的一道名菜。这样的吃法至今还在进行着。有意思的是,当地人还称长期食用这种只有一点咸味的饼,对于胃病等还有一定的疗效呢。尽管有点夸张,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呢———对于有胃病的人来说,少食多餐也是一种疗法,而继光饼恰恰是绝好的“少食多餐”的对象,饼个儿不大,且随时可以食用。

  与蒲城咸光饼的季节性生产不同,福安的继光饼常年生产从不间断,在清明节前达到高峰。而在那一段时间,黄师傅则是通宵忙碌,而他的徒弟们也会来帮忙,因为当地人在清明节祭祖扫墓时,几乎每家都要带上一二百个继光饼,用于分发给前来讨墓饼的孩子或成人。这种习俗也是延续至今。据当地一位黄姓老先生称,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每年跟着奶奶上坟,也都发这种饼。老先生称自己今年已76岁了。

历史渊源

“继光饼”(简称光饼)是福建省传统的小吃,把面粉加点盐巴后揉成面团,经发酵、造型(中间有小孔的圆饼)、拍上芝麻,贴在炉壁上烘烤后,就成为色泽金黄、外脆内软的美食,充满芝麻香气,很适合搭配茶、豆浆或其他饮料食用,因为它略带点咸味,故又称为“咸光饼”。相传它的由来,与明朝大将军戚继光有关。

戚继光(1528-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山东人,是明朝抗倭的将军、军事家。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20年不理朝政,致严嵩弄权,朝廷腐败,倭寇乘机入侵浙、闽、粤。戚继光奉令追剿倭寇,成立了纪律严明、攻无不克的“戚家军”,更创立攻防兼备的“鸳鸯阵”,又仿造新式武器的“鸟铳”和“佛朗机”炮,改造武士刀而成的“继光刀”,加上灵活的用兵,屡建奇功,终于扫平浙、闽、粤沿海的倭寇之患,被誉为民族英雄。

戚继光曾为诗:“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平定了侵扰南疆的倭寇后,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二年(1568年),奉命往北疆的蓟州加固长城,创立一支车、骑、步联合作战的精锐部队,历经16年,使北方的鞑靼不敢入侵,巩固京师(今北京)之功甚钜。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一年(1583年),信任戚继光的张居正死后,即遭杨四畏的排斥,官职被免而返乡,万历十五年(1588年)病逝,得年61,卒谥武毅,着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八年(1635年)为了褒扬戚继光,于蓬莱阁府前街东侧建戚继光祠堂,赐额“表功祠”。

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军赴闽扫荡倭寇,为了快速行军,追击、歼灭倭寇,于是命令士兵用面粉制成北方的烧饼,并在中间打一个洞,以麻绳串起,挂在士兵的身上,作为行军的干粮。日积月累,士兵们发现烧饼虽可充饥,但多食易上火、不易消化,常发生便秘。

聪明的福清人就在面团中加点盐巴,不仅帮助消化,又增加口味,再拍上芝麻更可滋润胃肠,又可去燥火,这种改良的烤饼深受戚家军们喜爱,戚家军一边吃它一边快速行军,在追击、歼灭倭寇的过程中,立下了一大功劳。后来,这种烤饼传入民间,不但广受喜爱,甚且成为祭祀祖先神明的供品。闽人为了纪念戚继光平定倭寇的功绩,就把这种烤饼称之为“继光饼”(简称光饼)。

福建各地都有光饼,名称相似,长相不一,口味更是千差万别。例如“福安光饼”因刚出炉的饼皮焦黄,色似古铜,仿佛“铜脸”;饼底硬脆,仿佛“铁底”;饼内松软可口,仿佛“棉花心”,故有“铜脸铁底棉花心”之称。现有两种口味:中间无孔,色白饼软,饼中夹糖,咬一口就溢出糖的“水饼”。而中间有孔,饼皮焦黄,外脆内软,略带咸香的“光饼”。

“福清光饼”以面粉、食盐及碱,加水揉成面团,捏成圆饼胚,拍上芝麻,中间打孔,稍微发酵后,用一口大炉缸(高约两公尺,直径约一公尺,外裹黄泥),先用成捆的松枝在缸内燃起冲天大火,把缸壁烧白,缸底只剩余烬,再把做好的饼胚,两人合力贴在内缸壁上,不消十分钟,贴完几百只,用棕刷沾上水洒到缸内,等热气冒上来时就把缸口盖上,用炭火慢慢烤熟,就是色泽金黄、外脆内软,充满芝麻香、咸香的光饼。

“建瓯光饼”尤以“肉饼”闻名,光饼中间包有葱花肉的内馅,不仅色美、味香、咸脆,吃后又略带甜味,更具特色,以该市南雅镇房村的最为有名。

光饼切成蛤口状,夹上雪里红,另成特色的点心。

如今,光饼有多种吃法,福清人常把光饼的边沿切成蛤口状,夹上蛎饼、花生、雪里红、糟肉、粉蒸肉、苔菜、紫菜…等,再浇点醋蒜汁食用,就成为另一道特色的点心。尤其光饼夹蛎饼的风味独特,非常好吃,小心“咬掉嘴舌仔”。而光饼夹花生,吃起来的味道更仿佛鸡肉味。而福安人也喜爱夹上炒豆芽,称为“金丝汉堡”。夹上海蛎包,称为“蛎包夹饼”,色橙、香脆,趁热吃风味更佳。

  浙南金乡、蒲城等地,在明朝也曾是抗倭的前沿阵地。但在这些地方,如今对这种饼的叫法不同,有称肚脐饼,也有叫咸光饼,而福安更接近历史原状,叫继光饼。

  据了解,做这种饼的饼炉是用缸制成的,这个缸与日常用的水缸区别不大,只是水缸的口要大得多,而做饼炉用的缸的口径显得小一些;其二则是水缸有底,而饼炉的缸则是无底的。

  饼炉的缸放在一个无底木桶中,然后用黄土伴盐填充其中,这样缸体烧热后才不会裂掉。面粉发酵后,切块揉匀,再搓成条状,然后摘成一个个小面团,经一种状似手榴弹的名叫“饼棰”的工具敲扁弄圆,然后用“饼棰”柄往饼坯当中压一个洞。制作好后,这些饼坯就等着饼炉的合适火候下炉烤熟。

  在屋后的咸光饼作坊里,陈立茂先将饼炉烧到一定温度,然后将饼坯送入炉缸,眼疾手快地排列贴在缸壁上,再洒上一些水,并迅速将盖子盖上。据说这是先将饼坯蒸熟。过五分钟后,他将一篮点燃的松炭火放入炉中,用一把蒲扇摇动,烘烤。这种扇呈倒置的簸箕型,是用蔑条作架,用纸糊制起来的。过了10余分钟,陈立茂用一个边上镶有把柄的小盆子,然后一手拿铲子,从炉壁内铲下咸光饼。到此,一炉咸光饼就出炉了。陈立茂说,一般专用的饼炉,一炉可烤制80来个咸光饼。

  在福安,黄益铃的作法、工具与此基本一致。但这种饼的制作方法究竟起源于哪里呢?真是从福安传入浙南一带的吗?在福安,一些熟悉当地历史掌故的老人称,继光饼的作法是从福安向外传的。

  持这种说法的察阳江夏黄氏宗祠(系福建省文保单位)理事长黄贵金先生这样解释:明朝倭患时,福安阳头人黄钏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举人后,任温州府同知(明、清定为知府、知州的佐官,分掌督粮、缉捕、海防、江防、水利等,分驻指定地点———据《辞海》),此人“趋向高迈,学识宏深……会逢倭寇之内侵,亟率民众而迎战”,后来,他“已奋力而破贼,适寡援而殒身”(据《福安县志》)。据此,黄贵金推断浙南一带的光饼制作工艺系黄钏所传播。而且他还说,福安阳头直至解放前还是福建省寿宁、霞浦等地以及我市泰顺等的物资集散地,当年甚为繁华,常有当地的做饼师傅应邀外出传艺。

  但在明万历年间编的《福安县志》中,并未找到相关继光饼的章句来佐证这种说法。

  据《蒲壮所城文物保护规划》(1999年6月制定)中有如下记述:明洪武七年,信国公汤和受命,负责建筑全国的防倭城垣。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浙江都指挥李俊春旨率兵驻蒲壮所城数月。据传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领数千戚家军,经蒲门入闽追剿倭寇。据我市有关史料记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三四月间,浙江巡抚赵炳然、统都指挥晏继芳、把总胡震率兵船配合俞大猷、戚继光,会剿流窜福建倭寇船70余只,斩首数百级,救回被掳女子100余人,自此倭患稍息。况且,福州府志也有相关的记载足以佐证,戚继光入闽时间远在黄钏来温的时间之后。

  这一段历史的真实面貌究竟如何,看来只得留给考古或史学界去解决了。

制作方法

  在福州、宁德地区百多种地方风味小吃中,光饼是最粗最贱的一种。它的原料仅为面粉、碱面、盐巴,另加一点芝麻,形状如银元般大。与抹了油加了

  调料的北京麻酱烧饼、江苏黄桥烧饼等相比,既无档次,又没味道。不过,不可小觑它,这光饼还是大有来头的。

  据福州、宁德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民族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不想连日阴雨,军中不能举灶,戚继光便命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大大方便了作战歼敌。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光饼”。

  在福州、宁德,人们通常把饼面没有芝麻的叫“光饼”,有芝麻的叫“福清饼”。但在距福州、宁德60公里的福清市,人们则把饼面有芝麻的叫“光饼”。要论“津津有味”,比较起来,还是福清人做的光饼略胜一筹。

  福州、宁德人做光饼,从前一向用木炭烘炉,现在为图省事,多半改用电烘箱烤了。而福清人做光饼,至今还保留着自己的一套,不但新鲜,而且有趣,夸张点说,简直可称之为融音乐与舞蹈为一体的劳动艺术。

  他们烤光饼用的是一口高近两米、直径约有一米的外裹黄泥的大缸。先用成捆的松枝在缸内点起冲天大火把缸壁烧“白”,缸底只剩余烬,然后把做好的饼胚,由两人合作,伸手入缸,飞快准确地贴在缸壁之上,若是迟缓一点,就怕那光着的手臂要烤出泡来。由于烤光饼时面对着的是一只大火缸,所以不分冬夏,两人都打着赤膊。他们一个递胚,一个接胚往缸里贴,身子一伸一欠,一俯一仰,动作敏捷,配合默契,再加噼噼啪啪的贴饼声,仿佛音乐伴奏,节奏感十分强烈。不消十分钟,几百只光饼便全部贴完,然后再用炭火慢慢把饼烤熟,真是叫人大开眼界。在这种大缸里烤出的光饼,只只金黄,十分香脆。

  福州、宁德市区卖光饼的小店,都是门市和作坊混在一起。福清的光饼却是由作坊做好分发给小贩去卖。所以,在福清,沿街到处都可见卖光饼的小摊。那小摊上的光饼堆如小山,倒成了福清的街头一景。

  从前,光饼都是百姓吃用,登不得大雅之堂。可能是风水轮流转吧,如今福州、宁德的大酒楼、大酒店,也把光饼切个蛤口,夹上糟肉、粉蒸肉、雪里红、苔菜,浇点醋蒜汁,当作酒席上的一道特色点心待客。

  谁也不曾想到,光饼还有今日这等的风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