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红记

流红记

作者 张实
作品名称 《流红记》
作品出处 《唐宋传奇集》
目录导航

简介

  本篇写 唐僖宗时,书生于祐在 御沟中 拾得落叶一片,上有题诗四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祐自此终日思念,于是别取红叶,题诗二句:“曾闻叶上题 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御沟上流,使流入 宫中。后来于祐娶得罪被遣 宫女韩氏为妻。成婚之日,当二人出示所藏红叶时,相对感泣,以为天意撮合,韩氏因写诗咏其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 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 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作品正面叙写于祐与韩氏的一段巧遇,而从侧面反映了宫女们感情上被禁锢的苦闷。作品亦注意寓情于写景之中。但 故事在 结尾处写于祐因韩氏原为宫人而得以面见天子,又以从驾得官,韩氏为 命妇,子女均富贵,便又不免落入俗套。 

   唐代已有“红叶题诗”故事,本篇即根据 孟棨《 本事诗·情感第一》及 范摅《云溪友议·题红怨》所记增饰而成。男主人公于祐,前书作 顾况,后书作 舍人 卢渥,而宋初 孙光宪《 北梦琐言》又作进士 李茵, 王铚 《补侍儿小名录》又作 贾全虚,人名虽各不同,而故事情节本出一源。 宋人传奇回避时事, 摭拾旧闻,附合牵合的毛病在本篇表现得很明显。

原文

  唐僖宗时,有儒士于佑 晚步 于禁衢间。于时万物摇落,悲风秋,颓 阳西倾,羁怀增感。视御沟浮叶,续续而下。佑临流浣手,久之,有一 脱叶差大于他叶,远视之若有墨迹载于其上, 浮红泛泛,远意 面面。佑取而视之,其上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佑得之蓄于 书笥,终日咏味,喜其句意新美,然莫知何人作而书于叶也。因念 御沟水出于禁掖,此必宫中美人所作也。佑但宝之,以为念耳。矣时时对好事者说之。佑自此思念,精神俱耗。

  一日,友人见之曰:“子 何清削如此?必有故,为我言之。”佑曰:“我数月来,眠食俱废。”因以红叶句言之。友人大笑曰:“子何愚汝是也!彼书者无意于子,子 偶得之,何 置念如此。子虽思爱之勤, 帝禁深宫,子虽有羽翼,莫敢往。子之愚又可笑也。”曰:“天虽高而听卑,人苟有志,天必从人愿耳。我闻王 仙客遇无双之事,卒得 古生之奇计,但患无志耳,事固未可知也。”佑终不废思虑,复题二句,书于红叶上曰:“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御沟上流水中俾其流入宫中,人为笑之,亦为好事者称道。有赠之诗者曰:“君恩不禁东流水,流出 宫情是此沟.。”

  佑后累举不捷,迹颇 羁倦,乃依河中贵人韩泳 门馆,得钱帛稍稍自给,亦无意进取。久之,韩泳召佑谓之曰:“帝禁宫人三千余得罪,使各适人,有韩夫人者,吾同姓,久在宫,今出禁庭来我舍。 子今未娶,年又愈壮,困苦一身,无所成就,孤生独处,我甚怜汝。今韩夫人箧中不下千缗本, 良家女,年才三十,姿色甚丽,吾言之 使聘子,何如?”佑避席伏地曰:“穷困书生,寄食门下,昼饱夜温,受赐甚久,恨无一长,不能图报。早暮愧惧, 莫知所为,安敢复望如此!”泳乃令人通 媒妁,助佑进羔雁,尽 六礼之数,交 二姓之欢。佑就吉之夕,乐甚。明日,见韩氏装橐甚厚,姿色绝艳,佑本不敢有此望,自以为误入仙源,神魂飞越也。

  既而,韩氏 于佑之书笥中见红叶,大惊曰:“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佑以实告。韩氏复曰:“务于水中复得红叶,不知何人所作也?”乃开笥取之,乃佑所题之诗,相对惊叹,感泣久之,曰:“事岂偶然哉!莫非前定也。”韩氏曰:“吾得叶之初,尝有诗,今尚藏笥中。”取以示佑。诗云:“独步 天沟岸,临流得叶时。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闻者莫不叹异惊骇。 

  一日,韩泳开宴召佑洎韩氏,泳曰:“子二人今日可谢媒人也。”韩氏笑答曰:“吾为佑之合为天力也。”泳曰:“何以言之?”韩氏索笔为诗曰:“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泳曰:“吾今知天下事无偶然者也。” 

  僖宗之幸蜀,韩泳令佑将家僮 百人前导,韩以宫人得以见帝,具言适佑事。帝曰:“吾亦微闻之。”召佑,笑曰:“卿乃朕门下旧客也。”佑伏地拜谢罪。帝还西都,以从驾得官,为深策军 虞侯。

  韩氏生五子三女,子以力学俱有官,女配名家。韩氏治家有法度,终身为命妇。宰相 张浚作诗曰:“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注。水上有红叶,子独得佳句。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出宫三千人,韩氏籍中数。回首谢君恩,泪洒 胭脂雨。寓居贵人家,方于子相遇。通媒六礼俱,百岁为夫妇。儿女满眼前,青紫盈门户。兹事自无古,可以传千古。”

  宋张实 《青琐高议》

故事大意

   唐僖宗年间的一个傍晚,年轻的学士于佑在皇城宫墙外漫步。当时万物飘零,秋风萧索,残阳西坠,不由得让于佑生出无限乡愁。他在 御沟的流水中洗手,看见御沟不断有红叶流出。片片浮泛,情意幽远。忽然他发现其中一片较大的红叶上似有墨印,就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使他感到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于佑把诗带回家里,藏在 书箱内。那首幽怨伤感的小诗始终让他 难以释怀,他猜想这是宫中才女所作,自此开始思慕那个宫里落寞的写诗女子,尽管她的身影是 虚幻飘渺的。几天后,他也找来一片红叶,题了两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之后,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朋友听,有笑他痴愚的,也有被他这片心意所感动的。 

  人世艰难, 命途多舛,于佑后来累次应试落第,旅情客思、倦于游历,只好安下心来在河中贵人韩泳家教书,“ 红叶题诗”似乎也成了一场永不可及的梦。一天韩泳告诉他说:“帝禁宫人三千余得罪,使各适人,有韩夫人者,吾同姓,久在宫,今出禁庭来居吾舍。子今未娶,年又 逾壮,困苦一身,无所成就,孤生独处,吾甚怜汝。今韩夫人箧中不下千缗,本良家女,年才三十,姿色甚丽,吾言之使聘子,何如?” 于佑唯有感激下拜。很快,于佑就在韩泳的帮助下与 韩氏成家了。结婚那天,于佑 审见韩夫人艳若 天人,以为误入仙境。 

  一天,韩氏无意间在于佑的竹书篮里看见他珍藏多年的那片红叶,不由大惊,说:“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于佑便如实告之。韩氏说:“吾于水中亦得红叶,不知何人作也?”于是开箱取出红叶,墨迹犹存,正是于佑当年写下的。俩人相对惊叹,感泣良久,同声说道:“事岂偶然哉?莫非前定也。”韩氏说当日得到于佑题诗的那片叶子的时候,也回了首诗,现在还藏在 箱子里。于佑一看,诗是: 

  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 

  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

  这件事传开后,时人莫不惊叹,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后来有一天,韩泳宴请于佑夫妻吃饭,席上开玩笑说:“子二人今日可谢媒人也!”韩氏笑着说:“吾为佑之合乃天也,非媒氏之力也。” 韩泳说何以见得,韩氏于是取笔写下一首七绝:“ 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韩泳说自己终于知道是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因为有缘而相聚。于佑夫妻后来的生活也很美满,受过苦的人格外惜福,何况这是一场红叶为媒,流水为证的因缘呢?这个传奇甚至连僖宗都耳闻。宰相 张浚还为这段人间佳话做诗纪念: 

  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流。水上有红叶,于独得佳句。 

  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 

  出宫三十人,韩氏籍中数。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 

  寓居贵人家,方与子相遇。通媒六礼俱,百岁为夫妇。 

  儿女满跟前,青紫盈门户。此事自古无,可以传千古。 

  这段故事是几个“红叶题诗”故事里内容最详尽的一种,它来自北宋 刘斧《青琐高议·流红记》,后来被元人 白朴、 李文蔚分别改编成杂剧《韩翠苹御水流红叶》和《金水题红怨》。“红叶题诗”传奇的几个版本中,晚唐范摅 《云溪友议》记述的可能是最早一个版本,故事说 唐宣宗时 中书舍人卢渥赴京应举,偶过御沟边,拾得红叶一片,上题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来宣宗裁减 宫女,下诏将宫女许配给百官司吏,但不包括未及第的举人,故卢渥没有机会得配。直到卢渥任 范阳令时才得配一位姓韩的宫女。一日,韩氏在卢渥书箱里发现了那一片题诗的红叶, 嗟叹良久,说,当时我只是偶然题诗放在水中,没曾想到却在郎君的箱子中收藏着。卢渥对照韩氏书迹,果然分毫不差。

赏析

  宋代刘斧《青琐高议·流红记》载:唐僖宗时,于祐晚步禁衢间,在御沟中得一红叶,上有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于祐得之,日夜在想象她的美丽,她的风韵,她的才情,想着想着,不能自己,亦题诗于红叶:"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上流中,使之漂至宫中。后来,于祐在河中贵人韩冰府中教书。韩冰很喜爱于祐,又知他并无家室,欲与他为媒。一日,韩冰说:"帝禁宫中三千余得罪,使各适人",便介绍韩氏给他。成亲后,韩氏无意中发现于祐书箱中有一红叶题诗,十分惊奇。原来韩氏便是当日写诗的宫女,而于祐和诗之红叶也恰被韩氏所得。她得红叶之时曾又题一诗,云:"独步天河岸,临流得叶时。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

  刘斧在评论此事时说:"流水,无情也;红叶,无情也。以无情寓无情,而求有情,终为有情者得之,复与有情者合,信前世所未闻也。"

   原本"落叶无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但千百年来,这一段段"红叶题诗"却让人们从此对落叶流水寄予了无限情感。清代李渔还据此专门制成了一种状如秋叶的匾额,称"秋叶匾"。并在《闲情偶寄》里说:"御沟题红,千古佳事。取以制匾,亦觉有情。"

  宋代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云芳子魂事李茵》里却无故地将"红叶题诗"演绎成了进士李茵与宫中女侍书云芳子人鬼相恋的悲剧故事:一次,进士李茵游御苑,见一片红叶自御沟中流出,上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李茵将红叶收贮在书箱里。后来,僖宗在藩镇之乱中到了蜀地,李茵奔窜到南山一个老百姓家。见到一个流落人间的宫女,她说自己是宫中的侍书,名叫云芳子。她很有才识,李茵和她交往日深后,云芳子发现了那片红叶,哀叹说:"此妾所题也。"于是同行到蜀地去,一路上云芳子详细讲述了宫中的事。到了绵州时,一个宦官认出了她,宦官问:"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逼令她上马,强行带走,李茵十分伤感,却又无可奈何。那天晚上,他宿在旅店里,云芳子忽然进来了,她对李茵说:"妾以重金贿赂了中官,今后我可以跟你走了。"佳人失而复得,李茵欣喜若狂。于是,两人相伴回到了襄阳。几年后,李茵染病,身体日渐消瘦,有个道士说他面有邪气。这时,云芳子才对他说了实情:"那年绵州相遇。妾其实已死。感君之深意,故相从耳。但惜人鬼殊途,不敢再连累君。"说毕置酒与李茵对饮,酒后飘然而去,遂不知所终。 

  宋代王铚《侍儿小名录》载:唐贞元年间,有贾全虚在御沟捡得一题诗红叶,悲思其人,德宗皇帝知其情由亦为之感动,便将宫女赐与全虚。

  元代白朴作杂剧《韩翠萍御水流红记》。又有李文慰作《金水题红怨》,明代王骥德作有《题红记》。

  "红叶题诗"的故事,表现的是宫女们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她们不甘心自己美丽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在无声无息中枯萎、消逝。实际上是宫女们不满宫中非人的生活以及对皇帝忿恨之情的真实写照。

  "红叶题诗"比喻良缘巧合。南宋词人张孝祥《满江红》词:"红叶题诗谁与寄,青楼薄倖空遗迹。"又作"诗题红叶"。清代戏剧家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等他诗题红叶,白了少年头。"又作"红叶诗"。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不闻黄犬音,难传红叶诗,驿长不遇梅花使。"又作"题红"。南宋文学家周密《南楼令·又次君衡韵》词:"湖外霜林秋似锦,一片片,认题红。"又作"叶题"。宋代词人张炎《渡江云·次赵元父韵》词:"惟只有,叶题堪寄,流不到天涯。"又作"红叶御沟流"。明代作家高明《二郎神·秋怀》曲:"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又作"御沟红叶"。明代作家瞿佑《剪灯新话·秋香亭记》:"月老难凭,星期易阻,御沟红叶堪烧。"

  唐宣宗:即李忱。生于元和五年(810),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穆宗之弟。为唐代第十七任皇帝。会昌六年(846)四月二十五日于武宗柩前即位,时年37岁。

  李忱在位期间,以俭约化天下。"减膳,罢太常教场习乐,损百官食,出宫女五百人,放五坊鹰犬,停飞龙马粟。"(《新唐书·宣宗本纪》)政刑不滥,贤能效用。被誉为"小太宗"。

  大中十三年(859),宣宗为求长生不老,听信方士李玄伯、道士虞紫芝之言,服食"金石丹",后药性发作,卧床不起,八月七日病死于长安大明宫咸宁殿。终年50岁,在位14年。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咸通元年二月(860)十五日葬于贞陵(即今陕西泾阳县白王镇崔黄村海拔1614米的北仲山南麓)。十三年(872)十二月,追谥为"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大孝皇帝"。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