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渡湖黄颡鱼

涨渡湖黄颡鱼

脊索动物门
中文名称 涨渡湖黄颡鱼
目录导航

简介

  涨渡湖黄颡鱼, 中国著名特产,在湖北久负盛名。是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

特点

  黄颡鱼俗称黄腊丁,央丝。英文名:Yellow cartfish 。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声,脂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肉质细嫩,无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质含量丰富,是我国常见的食用鱼类。

主要分类

黄颡鱼的分类黄颡鱼的种类较多,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盎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

岔尾黄颡鱼

吻短,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中部。体无鳞。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脂鳍短。臀鳍条21~23。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为江河、湖泊中常见鱼类,尤以中、下游湖泊为多。营底栖生活。食昆虫、小虾、螺蛳和小鱼等。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水系。

江黄颡鱼

(硬角黄腊丁、江颡)

头顶覆盖薄皮。须4对,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腹鳍末端达臀鳍。脂鳍基部稍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1~25。为底层鱼类。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为多。主食昆虫幼虫及小虾。最大个体2市斤左右。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

光泽黄颡鱼

(尖嘴黄颡、油黄姑)

吻短、稍尖。须4对,上颌须稍短,末端不达胸鳍基部。背鳍刺较胸鳍刺为长,后缘锯齿细弱,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带锯齿。腹鳍末端能达到臀鳍起点。脂鳍基部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2~25。尾鳍深分叉。江湖中、下层生活。食水生昆虫和小虾。4~5月在近岸浅水区产卵。生殖时,雄鱼在水底掘成锅底形圆穴,上面覆盖水草,雌鱼产卵于穴中,雄鱼守候穴旁保护鱼卵发育。个体不大,常见体长为80~14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瓦氏黄颡鱼

(硬角黄腊丁、江颡、郎丝、肥坨黄颡鱼、牛尾子、齐口头、角角鱼、嘎呀子)

在分类学上属于鱼鲶形目,鲿科鱼类,在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与长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均能形成自然种群,瓦氏黄颡鱼是中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瓦氏黄颡鱼喜栖息于江河缓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体,底栖生活,其肉质细嫩肉、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极受消费者欢迎。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大的多,最大个体可达1kg以上。

生理特性

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200~300g。在自然大水域1龄鱼可长到体长56mm,体重5.7g。2龄鱼可长到体长98.3mm,体重20.6g。3龄鱼可长到135.5mm,体重36.1g。4龄鱼可长到160.1mm,体重58.2g。5龄鱼可长到177.7mm,体重81.3g。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1~2龄鱼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0mm。个别种类,生长十分缓慢,且攻击其它家鱼。

黄颡鱼2~4冬龄达性成熟(约3龄以上),最小成熟个体,雌鱼为11.7cm,雄鱼为14.8cm。达性成熟的雄鱼在肛门后面有一个生殖突,而雌鱼则无。在南方4~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 ,是产卵较晚的鱼类之一。要求水温在20~30℃。产卵活动于夜间进行,当天气由晴转为阴雨,即可产卵。黄颡鱼具有筑巢产卵保护后代的习性。产卵时亲鱼选择具有水草的沙泥质的浅滩,水深8~10cm,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摇动。建造鱼巢有几个在一起的,也有几十个成群的,相隔不远形成穴群。每个穴径约为15cm,深为10cm,产卵受精于穴内。雄鱼于穴口保护鱼卵孵化。当其它鱼接近穴口时,雄鱼猛扑向入侵者,驱逐入侵之鱼。并经常用巨大的胸鳍拨动,使穴中水流通,利用水流辅助卵孵化。守护到仔鱼能自行游动为止(7~8天)。此期间雄鱼几乎不摄食。雌鱼产完卵后离巢觅食。黄颡鱼怀卵量为1086~4469粒,成熟卵径1.7mm,受精卵为黄色、粘性、沉于巢底或粘附在巢壁的水草须根等物体上发育。其产出的卵径约为2.5mm,两天内即可孵化。黄颡鱼可能为分批产卵的鱼类。

价值

 

       黄颡鱼被武汉人俗称为“黄骨鱼”、“黄辣丁”或“黄腊丁”,肉质细嫩,无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质含量达16.1%,脂肪含量为0.7%,是我国常见的食用鱼类。中国烹饪大师、国家级烹饪裁判员卢永良介绍,黄颡鱼可配豆腐煮汤,还可做鱼冻。特别是煮汤,其汤汁鲜美,营养价值很高。它是妇女“坐月子”时的好食物,据称对患者恢复身体也有好处。由于该鱼种只有1根主刺,可将鱼肉剔下,方便给婴儿喂食。据介绍,鄂菜中黄颡鱼有一种做法,就是将小鱼掐头去尾,粉蒸后食用,很受欢迎。

涨渡湖黄颡鱼涨渡湖黄颡鱼(5)      黄颡鱼类的背鳍刺和胸鳍刺均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类中毒性较强的鱼类之一。被刺后立即发生强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撕裂伤、出血、局部肿胀、并引起发烧,患处剧痛半小时至1小时始止。

   新洲黄颡鱼种质资源丰富,2002年新洲建成湖北省(省级)涨渡湖黄颡鱼良种场。2009年2月,新洲区“涨渡湖黄颡鱼”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我国淡水鱼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现有涨渡湖黄颡、泰山赤鳞鱼等10种。本文介绍我国淡水鱼类资源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概况,分析涨渡湖黄颡鱼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状,探讨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对策,并从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国家推荐性标准、区域专业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原产地域湿地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

产地

  涨渡湖,被誉为武汉的白洋淀,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李先念、刘西尧、张体学、陈少敏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

地理标志保护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涨渡湖黄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现批准自即日起对涨渡湖黄颡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涨渡湖黄颡鱼[1]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农场、龙王咀农场、双柳街以及汪集街、邾城街、阳逻街的部分地域现辖行政区域,东经114°34′28″至114°50′40″北纬30°32′25″至30°50′15。

专用标志使用

涨渡湖黄颡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属鲇形目(Sli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

(二)养殖环境条件。

涨渡湖自然湖泊水域。保持江湖相通,流动水体,水质清新,空气清洁,无污染,透明度30cm至80cm,pH值7.5至8.5,溶氧5 mg/L至7mg/L,底质为灰潮土沙性壤和红粘土黄棕壤。

(三)鱼苗繁殖。

1. 自然繁殖:涨渡湖自然湖泊灌江纳苗获取苗种,经湖泊肥育,达到性成熟,在湖泊水域中自然产卵繁殖。

2. 人工繁殖:人工繁殖F1代黄颡鱼。选择从涨渡湖自然湖泊中捕捞的体格健壮、无病无伤无畸形的2龄以上黄颡鱼作亲鱼,雌鱼100g/尾以上,雄鱼150g/尾以上。催产季节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上旬,繁殖适宜水温23℃至28℃,产卵采取自然受精和人工授精两种方式。鱼卵孵化密度0.8×10000粒/m3至1×10000粒/m3。

(四)苗种培育。

1. 鱼苗培育:放苗密度0.5×10000尾/m3至0.8×10000尾/m3。投喂浮游动物、丰年虫等饲料,投喂量占体重的5%至10%。

2. 鱼种培育:放种密度3×10000尾/667m2(亩)至5×100000尾/667 m2(亩)鱼苗下池前培肥池水,鱼苗下池后投喂水蚯蚓、小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饲料1至2周。

(五)养殖技术。

1. 成鱼养殖:湖泊人工放流增殖,放养黄颡鱼规格3cm以上、密度≤20尾/667m2(亩)。以天然饵料为食,不投喂人工饲料。

2. 日常管理:重点加强水位、水质管理,保持湖泊正常的养殖水位和良好的水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鱼病的发生。

3. 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六)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活鱼体背部墨绿色,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商品鱼规格:雌鱼≥50g/尾,雄鱼≥100g/尾。

2. 理化指标:蛋白质≥16.9%,脂肪≥0.9%,二十碳五烯酸(EPA)≥13.9 mg/kg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50.1 mg/kg。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疾病防治

黄颡鱼是中国淡水水体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放养密度和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黄颡鱼的病害也逐渐增多,危害加大。为此,提出几种常见疾病的主要控制技术。

常见疾病

机械损伤

病因: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

流行情况:主要为网箱分养操作及大规格鱼种长途运输后受伤。

疾病控制技术: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运输用水中可以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30%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

黏孢子虫病

主要症状:病鱼皮肤组织破溃,体表布有大小不规则的小白点,鱼体日渐消瘦死亡。

防治方法:用90%晶体敌百虫配成0.1%~0.5%溶液,浸洗鱼体5~10分钟,或用90%晶体敌百虫化水后全池泼洒,用量为0.2~0.3毫克/升,隔1~2天再用1次,连用3次。

烂鳃病

主要症状:病鱼头部乌黑,鳃部苍白有黏液,鳃丝腐烂,鳃盖骨的内表面发炎充血,腐蚀脱落。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在食场周围用漂白粉挂篓防治。病重时,用漂白粉溶液泼洒全池,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1毫克/升;或用五倍子全池遍洒,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1~4毫克/升;也可用枫杨树叶,用量为30克/米3,捣烂后全池遍撒。

出血性水肿病

病因: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高温季节,该病易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

疾病控制技术: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到饵料中添加1%食盐。

水霉病

病因:由水霉菌感染引起。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向内外生长与蔓延扩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状附着物,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则变成白色绒球状,霉卵成为死的鱼卵。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多因在拉网、分箱、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疾病控制技术: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并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到2mg/L浓度,2天后再泼洒1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进行严格消毒,水温最好控制在26~28℃,孵化过程中还要对受精卵进行再次消毒。

肠炎病

病因: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疾病控制技术: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进行投喂;全池泼洒每立方0.5g二溴海因。

车轮虫病

病因:由车轮虫寄生引起。病鱼焦躁不安,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疾病控制技术:全池泼洒每立方0.7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或用苦楝树叶30kg/亩煎煮后用汤汁全池泼洒。

小瓜虫病

病因: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在病鱼的体表肉眼可见小白点,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镜检鳃丝和皮肤粘液,可见大量小瓜虫。多子小瓜虫的繁殖适温为15~25℃,流行于春秋季。当过度密养、饵料不足、鱼体瘦弱时,鱼体易被小瓜虫感染。

疾病控制技术:用每立方福尔马林50~60g浸洗鱼体10~15分钟,同时,发病鱼池亦用福尔马林消毒;全池泼洒每立方2g亚甲基蓝,连续数次,每天1次。

锚头蚤病

病因:由锚头蚤寄生引起。发病初期,病鱼呈急躁不安、游动迟缓、鱼体消瘦等现象。寄生部位充血发炎,肿胀,出现红斑。肉眼可见锚头蚤寄生。4月~6月是流行季节。

疾病控制技术: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每立方0.3~0.4g,疗效显著。

营养性疾病

病因: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过多或过少,饲料成分变性或能量不足,均会引起黄颡鱼的营养性疾病。常见症状有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病鱼肝脏肿大,肝脏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胰脏色淡。病鱼零星死亡。

疾病控制技术: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在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控制中,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做好预防措施:①彻底清塘,严格消毒。②苗种放养时,要用食盐等药物浸浴消毒。③放养体质健壮、无病害的苗种。④投喂新鲜、优质饲料,坚持“四定”、“四看”投喂方法,不施用未经过发酵的粪肥。⑤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注换水。⑥定期泼洒药物消毒水体与口服药物,坚持对活饵、饲料台、食场进行消毒。⑦发现鱼病,及时诊治。应注意:黄颡鱼为无鳞鱼,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

子宫线虫病

病 症:由一种似子宫线虫的雌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虫体粗壮,呈血红色,两端圆钝。虫体寄生在黄颡鱼眼腔中,对红肿、突眼的病鱼,先剪开眼周围的肌肉组织,逐渐向眼窝剖进去,可见虫体盘曲在眼窝内,有时数条缠绕在一起。病鱼往往造成瞎眼。

防治方法:此病因常在水库等大水面发生,尚无有效控制方法。

防治措施

随着夏季的来临,水温逐渐上升,水中各种病原体也开始滋生,该时段是鱼病的高发季节。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黄颡鱼较容易感染一些病害,引发大面积死亡,使养殖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近段时间来各地黄颡鱼养殖中出现了与其他鱼类不一样的病,当地人称“一点红”,其暴发速度快,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现就其相关情况及防治方法做如下介绍。

症状与发病原因:病鱼主要为3-5厘米规格,发病时头顶部溃烂,红肿,穿孔,鳃充血,鳍条基部充血,离群独游或较长时间头朝上、尾朝下垂直悬于水中,且来回转动。该病是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寄生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病。发病原因多为:

⑴投放密度大,幼鱼粪便和排泄物增多,水质较差,鱼类长期处于半缺氧状态,加之活动空间减少,活动力减弱,使得寄生虫、细菌等病原更易感染寄生。

⑵水质污染,水体pH值偏低,鱼感染机率增大。

⑶轻防重治,缺乏防病意识,每月没有按时检查,预防鱼病,调节水体,改善水质,遇到天气骤变,鱼体摄食后,极易暴发鱼病,大量死亡。

⑷饲料蛋白质含量较低,使得饲料系数增加,鱼体生长较慢,残饵、排泄物较多,造成了水体的二次污染,诱发了寄生虫、细菌等的感染。

预防和治疗:用药宗旨为,调节水体,改善水质,杀灭寄生虫,外消内服,综合防治由车轮虫寄生而引起的“一点红”。

⑴预防方法①鱼苗入池前必须用高锰酸钾、硫酸铜和高聚碘等药物交替消毒;②水源必须经沉淀、过滤、消毒、曝气处理后再流入鱼池;③池塘消毒: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④降低放养密度,同时定期换水;⑤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提高pH值,按时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止水质恶化;⑥提高饲料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浪费。建议使用专用黄颡鱼饲料;⑦定期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福尔马林、车轮净等杀灭寄生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细菌病毒病等的发生。

⑵治疗方法①第一天用生石灰25克/立方米调节水质,提高pH值;②第二天上午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 0.7克/立方米,下午用高聚碘150毫升/亩·米,全池泼洒二天。第四天彻底换水后用车轮净(按说明剂量)全池泼洒。③内服药,5-7天为一疗程,用药为四环素+恩诺沙星+维生素C(用量均按说明剂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