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一家三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 “二郎劈山救母” 故事中 , 二郎是一个小孩子。一说他是斗牛宫云华女下凡与金童杨天佑结合而生的独生子 , 一说他是玉帝三公主与下界杨天佑配合而生的独生子 , 名“金花太子”。二郎神劈山救母的传说来自民间传说, 将二郎神神性背后的人性显露出来,与世间的平民百姓拉近了距离,染上了孝子敬亲的色彩,更具人情人性。不过劈山救母此神话重要性不如二郎神其他神话传说(二郎治水[3],二郎擒龙,二郎斩蛟[4],担山赶日,搜山降魔[5])被史家方志所记载,只是见诸古人的小说或宝卷之中。
二郎神为天帝(玉帝)后裔的说法早在南宋就有流传,南宋开禧年间《昭惠灵显王感应碑记》:夫昭惠灵显王者爰自蜀川乃象帝之裔先天之神也。象帝即天帝,昭惠灵显王乃宋朝敕封二郎神的号,宋朝时期玉帝吸收了昊天(天帝)的神格,成为至高神,《西游记》中二郎神是玉帝之甥,敕封昭惠灵显王,概出自宋朝时期流传的说法。
二郎劈山源自二郎神原型李冰父子开山治水,唐人范传正《广英惠王父子碑铭》载:“自秦徂汉,祀以千计。维王父子(即李冰父子),蜀境是庇。江源自蜀,王凿其阻。蜀溉余波,厥施乃溥。”宋·李廌《德隅斋画品》:秦蜀守李冰之子,开二江,制水怪,蜀人德之,祠于灌口,世所谓灌口二郎者也。风貌甚都,威严燄然。然挟弹遨游于二江之边,成庙食之气。
可知二郎神(灌口二郎)原型为李冰之子。宋朝就有二郎劈山的文字印迹,不过劈山是为治水,引水,宋朝范成大的《崇德庙》载二郎神分开两山引水:
持开山斧的二郎神雪山南风融雪汁,化作岷江江水来。不知新涨高几画,但觉楼前奔万雷。天教此水入中国,两山辟易分道开。我家长川到海处,却在发源传酒杯。人生几屐办此役,远游如许神应咍。东归短棹昨已具,明日发船挝鼓催。滩平放溜日千里,已梦鲙鲈如雪堆。丹枫系缆一回首,玉垒浮云安在哉。
(注:宋时二郎庙称作崇德庙,《独醒杂志》记载:…蜀道永康军城外崇德庙,乃祠李太守父子也…江乡人今亦祠之.号曰:“灌口二郎,每祭但烹一膻。”)
范成大的另一首《集堆行》记载二郎神斧劈山石治水:“
残山狠石双虎卧,斧迹鳞皴中凿破。潭渊油油无敢唾,下有猛龙跧铁锁。自从分流注石门,西州秔稻如黄云。刲羊五万大作社,春秋伐鼓苍烟根。我昔官称劝农使,年年来激西江水。成都火米不论钱,丝管相随看蚕市。款门得得酹清尊,椒浆桂酒删羶荤。妄欲一语神岂闻,更愿爱羊如爱人。”
宋代的这两首关于二郎李冰父子治水诗词都出现了有关辟(劈山)、斧迹的记载。当知二郎神作为水神有劈山神迹。(后文提到的同为水神的巨灵神一样也有劈山神迹)
二郎救母源自目连救母。救母故事流传最早的就是汉代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目莲僧救母(目连救母)。《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莲僧其母因贪口腹之欲被下了地狱,轮回成饿鬼道中的恶鬼,从此吃不到任何东西不得解脱,目莲僧为此出家修行,在七月十五日那天集合重僧佛的法力,把食物放在盂兰盆中,终于把人间的食物送到饿鬼道,让自己的母亲超脱,算是报答了母亲的恩情。于是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也就变成了盂兰盆节的起源。其实这段故事来自释迦牟尼的弟子叫“目犍连”,在传入中国的时候被翻译为目莲僧。盂兰盆节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最后要点荷叶灯祭祀先人。
在宋代目连戏(目犍连救母)风行民间,《东京梦华录》卷八载:“讲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演《目连救母》大戏。” 二郎神作为儒道释三教尊奉的神灵,在宋末被吸收进道教,在元朝开始被佛教吸收,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元朝《清源真君六月二十四日生辰疏》中载二郎神“佐泰山生死之司,护佛法慈悲之教”:
孟秋行白帝之权,尚迟六日;中夏庆清源之圣,诞降九霄。易地权平,与天长久。恭惟清源真君,秀储仙洞,威振灵关。破浪兴妖,随显屠龙之手; 含沙射影,特彰斩蜃之功。佐泰山生死之司,护佛法慈悲之教。
至明朝,佛教加大力度宣传,佛教徒将二郎劈山,二郎担山的情节连缀起来,仿照佛经目连救母写了完整的劈山救母传说的二郎宝卷。
《二郎宝卷》末尾点明二郎救母仿的目莲救母,原文写道:
二郎救母,访学目连尊者,灵山世尊,西天求教,血盆真经,游狱救母,九环锡杖,响亮一声,幽冥教主,十帝阎君,十八狱王,七十五司,催府真君,都来接迎,我佛到狱,有何来音,目连便说,我来游狱,救我母亲,狱主听说,引着前行,狱狱游过,来到奈何桥中,母亲便叫,救我超生,目连向前,圣饭一钵,吃在腹,化作灰炭,莲花化生,十八地狱,七十五司,挂上我得,大乘名号,后来男女,早出幽冥。
二郎宝卷中“太山崩裂响一声,海底现出一孤灯。本性翻身回光照,二郎才见他母亲”,太山即泰山,泰山映射地狱,是汉代佛教传教到中国时引入的概念,佛教传入初期,为了更好的传播信仰,和尚们将“地狱”翻译成“太山”“泰山”。这件事的起因很简单,泰山的信仰够广泛,便借用它的名而已。因此目犍连的母亲陷于地狱,二郎宝卷中的二郎母却被困在“太山”下。
《二郎宝卷》带有佛教善恶果报的教义思想,例如宝卷中提到“阴报阳报终须报,今生来生总今生。劝君休要行凶恶,自有青天作证明。平生应当行善事,奸者奸来忠者忠。恶到临期方知悔,不如善先存心公。”,目的是“遗留世,劝善人,明佛心意。”
二郎神劈山救母本质是传经故事。二郎救母和文昌救母,观音救父的性质相同,都是宗教徒为宣传教义而借神灵身世故事更好的传播信仰。
二郎母亲的原型是来自羌族天父的三公主木姐珠的故事,结合了汉朝就传入中国的目犍连救母,才衍生了二郎神劈山救母的传说。羌族母神木姐珠,是天父的公主,家有三姐妹。大姐嫁龙王,二姐嫁天神,三姐生下羌族祖先。全国各地的《三姐下凡》戏曲(这个三姐就是二郎母亲),二郎母亲是玉帝三公主,有三姐妹。对应《二郎宝卷》,二郎母亲,家里也是三姐妹,是三花聚顶的女神。在三姐下凡等诸多汉地戏曲里,玉帝有三个女儿,大公主嫁敖广、二公主嫁天王、三公主生二郎,正是跟木姐珠三姐妹一致。而杨二郎,就是氐羌族崇拜的神灵,被陕甘川的羌族广泛崇拜。二郎神话受羌族神话影响,产生了以木姐珠为原型的二郎母亲玉帝三公主,也正是因此二郎神才被氐羌聚集地的四川视为川主。明清时期,玉帝的家谱正是因为杨二郎故事的流传而得到完善。
二郎神劈山救母的故事在《西游记》中衍变为玉帝妹子思凡下界,与一名姓杨的凡人结合生下二郎神,之后二郎神斧劈桃山救母。
1957年出版图书《董永沉香合集》(杜颖陶编)引清末宝卷《沉香太子全传》略谓:汉代士子刘向“上京赶考”,路过华山神庙,题诗戏弄庙神华岳三娘,三娘怒欲杀之。玉帝遣太白金星告以与刘有姻缘三宿之分,三娘乃幻为大宅,候刘于途。俟刘投宿,诱迫而成亲焉。三宿已过,三娘道出真情。刘以沉香一块赠别,云他日生子取此为名,用作记认。三娘亦赠刘以夜明珠、玻璃盏等三宝。刘进京时考期已过,方欲献宝邀官,又遇奸相觊觎,劫其三宝,反诬以盗名,绑赴法场,正待处决。三娘知之,遂作法令“飞沙走石”,刑不能举,使刘冤终得昭雪。“宝贝、文章,一齐献上皇帝”,钦赐扬州府巡按,“走马上任”。三娘在华山,值王母寿辰,诸仙俱赴蟠桃会庆寿。三娘因孕,托病未去。其兄觇得真情,乃怒提华山,压之于地下洞中。三娘于洞中产子,取名沉香,遣夜叉送去扬州认父。时刘已娶王氏,生子秋儿,乃同抚育长大,入学读书。同学有秦丞相子官保,讥沉香为无娘子,沉香、秋儿怒,同打死官保。王氏以秋儿入狱抵罪,纵沉香逃难,且往救其母。几经波折,沉香终到华山,遇何仙姑授以仙法,并窃得洞中萱花神斧,而与其舅大战于华山。变化易形,各显神通。诸仙咸来救助沉香,亦得众神之助,神仙混战,胜负未分。玉帝乃敕太白金星下界说合二家,责令收兵。沉香因得斧劈华山,救出亲娘,母子团圆,玉帝敕封仙职。沉香返家,复于法场救出秋儿,“刘向奏明皇君”,皇君赐封沉香为“太子”,故沉香又称“沉香太子”。[6]
沉香故事,见于唱本鼓词者,大同小异,略如上述,唯清末弹词《宝莲灯华山救母》,于沉香救母故事外,又增劈山救母缘起。略谓:沉香故事除唱本鼓词所写而外,今别无所见。元杂剧有张时起《沈香太子劈华山》(见元钟嗣成《录鬼簿》)。又有李好古《劈华山神香救母》(见清《也是园藏书古今杂剧目录》),但这一出在更早的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中却名为《巨灵神劈华岳》,有其存目,《全元曲杂剧》《录鬼簿》中亦记作《巨灵神劈华岳》,《曲话》《元曲选目》记作《巨灵神劈华山》,也就是说元杂剧中劈华山的其实是巨灵神,巨灵神分山治水的事迹早已有之(见《水经注·河水》:“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踢,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山的神斧在建国以前也是巨灵遗迹。
而巨灵神作为河神,起初劈山并不是为救母,元明时期巨灵神劈山的杂剧已亡佚,标题也均未提到救母二字,到了清代的书籍却把巨灵神劈华山的杂剧命名为《劈华山神香救母》,概系后人的牵强附会。
明·徐渭《南词叙录》记载宋、元戏文亦有《刘锡沉香太子》,惜均亡佚。溯其原始,则唐戴君孚《广异记》所记华岳神女,宋(元?)阙名《异闻总录》所记华阴庙三娘子事,两本书中记载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华岳神系,三圣母父亲是华山神金天王,为华山神第三女,兄长为华岳三郎,与二郎神并无亲缘关系。华岳神女与凡间书生相恋,只是书生姓韦,神女也并未被压在山下,但已略具此故事前半之雏型。故可知沉香神话之流传由来已早。[6]
南宋的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中华岳神女杀了书生韦子卿离去,《异闻总录》中韦子卿遭受同样的结局,只是删去了华岳金天大王的准婚,让故事更接近于韦子卿与神女为爱私奔。神女并无被困,故事自然也没有救母情节了。由于《刘锡沉香太子》这个首见两位男主角的戏文亡佚,未知其中是否有救母情节,其如何衍变为后世的救母脉络仍不清晰。而《沈香太子劈华山》《劈华山神香救母》也同样亡佚,由于早期资料缺失,华岳三女作为金天王的女儿,起初行事豪放手段狠辣,如何在后世衍变成三从四德好女人,并摇身一变在清末成了二郎神的妹妹也不可知,现在人们熟知的沉香救母故事情节多为清代以后加工编撰的。
二郎救母的多个戏曲唱词版本中二郎一直是独生子,官方史籍、方志史料、诏书奏折、祭文碑记、匾额题碣,碑文镌刻、文人笔记等文献典籍都不存在有妹妹一说,二郎神劈山救母和沉香劈山救母在清以前是两个不相关的平行故事,彼此互不牵扯。
明嘉靖三十四年无名氏《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了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宝卷》
云花女与杨天佑(二郎神父母)《二郎宝卷》节选:
经云:一段因果,出在确州城。有一人,姓杨名天佑,左金童临凡,受难四十八年。那一日书房正坐,仰面朝天,长吁短叹,怨气冲天,惊动斗牛宫,仙女云花侍长,耳熟眼跳,不得安宁。忽然想起,左金童落凡受难,吾今度他去也。……仙女下天宫,发愿度众生。坠落红尘景,来到确州城。
摇山晃海品第七:
二郎神母亲被捉一更里,在山中,行者翻身,压了自己本来人。几时才得还家去,母子相逢。
二更里,杨二郎,问着王母,要他生身父母在那厢。你今指与我,救我亲娘。
三更里,二郎爷,把脚一叠,我今去拏孙行者,送在老君炉内炼,他也难说。
四更里,望前行,遇见金星,嘱咐二郎听原音,你要见你生身母,还受苦辛。
五更里,东方明,来到山中,叫了一声应一声,满山都是娘答应,那里还身。
二郎望前行,来至斗牛宫。问着西王母,我娘那边存。
王母开言叫二郎,你娘压在太行山,母子若得重相见,山要不崩难见娘。 我今赐你八妆宝,五盘四贵按阴阳。
你今要见无生母,两座名山你要担;
明月清风常作伴,那是爷来那是娘。
二郎担山赶着太阳,要见亲娘,两座名山昼夜常担,手拿钢斧要劈昆山,七孔山上,叫声母亲娘。
二郎神的父亲杨天佑是上天“金童临凡”,母亲云华仙女恋旧情下凡与杨天佑私配成婚,生下独生子二郎真君,为花果山孙行者所困,被压于太山之下。后被西王母养在斗牛宫,在西王母的指点下“担山赶太阳”,劈山救出母亲云华仙女。《二郎宝卷》中涉及的唐僧取经故事,如二郎神劈山救母把行者压在山下,和后来的吴承恩定本全不相同。这是嘉靖年间的作品,才有这样的自由。到嘉靖以后,取经故事有了统一的结构,便不容易自由改造了”见《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7]
二郎神救母吴承恩在书中诗曰:“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鋋罗双凤凰。”这首诗是《西游记》中对于二郎真君的一段描写,独生子二郎神斧劈桃山救出母亲。第六回小圣施威降大圣中:大圣见了,笑嘻嘻的,将金箍棒掣起,高叫道:“你是何方小将,辄敢大胆到此挑战?”真君喝道:“你这厮有眼无珠,认不得我么!吾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王二郎是也。今蒙上命,到此擒你这反天宫的弼马温猢狲,你还不知死活!”大圣道:“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
在正统神话传说中二郎一直是独生子,二郎文字记载早在唐代久有记载,与兰陵王等共同载入.在崔令钦《教坊记》中,唐朝文字记载只有二郎神,并无二郎神有妹妹的记载。
崔令钦《教坊记》
二郎神是文献明确标明独生子的身份的神话人物,“灌州府代管杨家庄,有一个独生子(他那)名叫杨二郎。”清朝太平词鼓明确表明为独生子
宗教典籍《二郎宝卷》中二郎为云花女和杨天佑的独生子,生母被压后,二郎就被西王母养在斗牛宫,原文记载:“降生一子……压了云花在山中。斗牛宫里西王母,来取二郎上天宫。”
《二郎宝卷》
名著《西游记》中记载"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6]."
在《西游记》中也记载玉帝妹子只生一男子
清朝北京致文堂刻本《新出二郎劈山救母全段》,杨母生下二郎后就被压在桃花岗,来不及给二郎再生个弟弟或妹妹。原文:二郎爷来本姓杨,身穿道袍鹅蛋黄,手使金弓银弹子,梧桐树上打凤凰;打了一只不成对,要打两个配成双.....你母本是三公主,也去临凡下天堂,下界许配那一个?许配了杨天佑他身旁,水淹蓝桥生一子,生下你金花太子杨二郎。。。。
新出二郎劈山救母全段
(民国)1922年新抄杨二郎劈山救母唱本,也依旧是杨母生一子,杨母被压后由王母养大。民国1922年新抄杨二郎劈山救母
(民国)1922年新出二郎爷劈山救母唱本,杨母生下二郎被压,王母抚养二郎。民国1922年新出二郎爷劈山救母唱本
(民国)1923年的杨二郎劈山救母唱本排印本也是记载杨母生下二郎后就被压由王母抚养长大。1923年的杨二郎劈山救母唱本排印本
在甘肃的二郎神传中也是记载独生子,甚至为了独生子的身份还给他编了是狼养大的说法。"……生下二郎后狼养人....为什么叫了二郎神?遇狼安了“二狼”名......少数民族《二郎神传说》
民国泰州四知堂杨忠仁所抄的二郎救母,二郎未满月生母就被贬到桃山,二郎由王母养大,原文:“生下你来未满,触独日月共三光,玉皇大帝心大怒,贬他桃山收灾殃。”泰州民国四知堂杨忠仁所抄的二郎救母
英山鼓书劈山救母也依旧是记载杨母只生一子,原文记载:“离城十里陶河乡,乡里有个杨河庄。杨庄有个杨天佑,娶妻玉帝三姑娘。过门之后生一子,起名就叫杨二郎。二郎自幼没见娘,每天习武在山岗.....提起你娘张三姐。许配你爹在下方,你母生你三天整。东海岸上洗衣裳,洗干五湖四海三江水,惹恼东海老龙王,你姥爷面前参一本天兵天将拿你娘,拿住你母张三姐把她押在桃花岗,要有真心救你母,赴汤蹈火老君庙上.......[8]
英山鼓书劈山救母
湖南大鼓《劈山救母》[9]
二人转劈山救母:故事梗概玉帝三女儿与杨天昊,所生之独生子杨二郎,年已一十二岁,未见过生身之母,经询问姥姥王母娘娘始知被压在桃花山下。二郎要想救母亲,必须要用老君的开山斧。然而,开山斧又被妖王所盗,流入下方。杨二郎费尽周折,打败盗斧妖王,得斧在手,劈开桃花山,救出母亲,回到天宫,一家三口团聚。
蓬莱烧纸调《杨二郎劈山救母》:杨二郎的母亲系玉皇之女,私自下凡成亲,在生下杨二郎的第三天,玉皇下旨,把杨二郎的母亲压在桃花山下。杨二郎长大后劈山救母。[10]
山东琴书传统短篇曲目,劈山救母又名《杨二郎劈山救母》,,韵文体,江洋辙,三回,四百七十行,可演六十分钟左右。[11]
半拉山遗址杨二郎劈山救母的“半拉山”遗址: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大德乡半拉山“半拉山”位于大德乡福巨昌村大官屯东南1公里。传说:远古时代,玉帝的妹妹,私下凡间与凡人杨君结为夫妻,并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杨戬。玉帝知道这件事情后大发雷霆。把心一横,将自己的亲妹妹压在桃山之下。杨戬为了救母亲,拜在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门下,十七岁已经练成可以傲视乾坤的神通,特别是在他得到三尖两刃刀后,武功进步更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他救母心切,一刀劈开山,救出了母亲,遗留下半拉山的遗址。
半拉山底部还遗留有二郎神的母亲就压在桃山的栖身地;
二郎神的母亲被压之处
二郎神的母亲被压地
看守二郎神母亲的龟和鹰:
看守二郎神母亲的龟和鹰
陕西省宝鸡市石榴山
石榴山又称桃山、二郎山,二郎神劈桃山救母的传说,杨戬劈山而救母,其母得救,桃山因之而成石榴山。此亦为石榴山为桃山之缘由也。石榴山山顶上现.在宽约1米、长达8米、深不见底的巨大石缝,相传即为二郎神所留。至.今,石榴山上还建有二郎神庙。
二郎山二郎山景区位于舞钢市石漫滩水库南岸,紧邻市区,是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之一,景区占地面积 12 平方公里,是国家AAAA级景区。相传,二郎担山赶太阳行走至此,造就了尖山、平山、长岭山等七座山峰,形成了的二郎山。[12]
河南舞钢二郎山杨戬像传说:二郎神的父亲杨天佑是上天“左金童临凡”,为确州城内书生。母亲云华女恋旧情下凡与杨天佑私配成婚,生下独生子二郎真君,因违犯天条,为花果山孙行者所困,被压于太山之下。后来,二郎神得到天上斗牛宫西王母的指点,“担山赶太阳”,劈山救出母亲云华仙女,反而用太山压住孙行者。《二郎宝卷》是这样描绘二郎神劈山救母的:“开山斧,两刃刀,银弹金弓;升天帽,蹬云履,腾云驾雾;缚妖锁,斩魔剑,八宝俱全。照妖镜,照魔王,六贼归顺;三山帽,生杀气,顶上三光;八宝装,四条带,腰中紧系;黄袍上,八爪龙,紫雾腾腾。”(见《二郎宝卷,求签桂造品第十》)
青州云门山劈山云门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城南约6公里,东临磨脐山,北面云门山。云驼诸峰与其山势相连。由劈峰、神龟峰、人中峰、佛鼻峰四峰组成,主峰劈峰远望似刀砍斧劈,一分为二,故称“劈山”,也称劈头山。[13]
青州自古以来就是名城重镇和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有“三山连翠,障城如画”之誉。其中云门山、云门洞和劈山的劈峰都为天然形成,老百姓觉得这是“鬼斧神工”,只有神仙才能办到,“二郎神担山的传说”由此诞生。
劈山之“路”
劈山东南西北走向,四座山峰一字排开,明代黄卿诗中的“神斧何年劈五峰”,是指最东面的主峰被一劈为二,成了两座山峰,这样便称为“劈山五峰”,劈山四面群山环抱,自山腰至峰顶,无任何人工建筑,不见一棵树木,苍桑而凄凉。光秃的山体,裸露的巨岩,怪异的山体造型,与周边茂林覆盖的群山形成鲜明对比。
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神话传说,玉皇大帝和杨二郎的母亲是同胞兄妹,因杨二郎的母亲不守天规,生下独生子杨戬,被玉皇大帝压在仰面大佛山底下,受尽苦难。杨二郎长大成人以后,听说此事后向玉皇大帝要母亲,玉皇大帝说:“你娘犯了天规,被压在仰面大佛山底下,受到惩罚是应该的;但是,你是个孝子,寻母也是应该的,你若能把两座大山搬走,就能救出你母亲。”杨二郎为了救母,想尽办法,用一根长长的扁担,一头挑着云门山,一头挑着仰面大佛山,向前行走,途中突然间听到“嘭”的一声巨响,就在仰面大佛山的山顶端,豁开一道十几米深的劈缝,两山“扑通”一声落在青州地面,这就是云门山和劈山。劈山也叫仰面大佛山。扁担寨蹦到地上,取名为寨子村。
“二郎神担山的传说”结合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二郎神,肩挑云门山和劈山追赶太阳的故事,形象介绍了青州云门山、劈山、香山的来历和十字、寨子等村落形成的故事。另外,本传说结合神话人物二郎神担山追太阳的故事,把现实景点云门山、香山、劈山、十字村、寨子村等连在一起,情节生动,该传说对于宣扬中华民族美德、丰富地域文化内涵、增进旅游文化魅力,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14]
二郎山庄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山门镇境内,建于1993年9月,位于海拔二百九十三米号称长白第一山上,总投资410万元,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5]
它是“杨二郎赶山救母”故事的所在地,因为二郎神在此劈山救母,所以就命名为二郎山,现.在已经成为以二郎神命名的旅游风景区。二郎山庄是吉林省省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景区由众多景观构成。踏上登山的台阶,迎面是高大的石楼牌坊,牌楼匾额上是溥杰先生题写的“二郎山庄”四个大字。神台上是手执“赶山鞭”,带着“哮天犬”的杨二郎白玉神像。景区内还有二郎神宫等景点。
二郎神宫
二郎山庄是二郎山庄的主体景点,高档次的仿古建筑,占地面积一千二百平方米。整个景点共分八大展室:二郎奉旨下凡,二郎担山,鞭打三王,二郎救母等,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为二郎山庄庙会,吸引大批游人、香客,届时在庙外进行地方戏曲表演。[16]
关于二郎山庄劈山救母的诗歌
二郎山庄二朗神,劈山救母抖精神,嘶鸣长空啸天犬,不是仙来也是神。
慈孝阁坐落于江苏省灌南县城北1公里处的五龙口,地处五河交汇处的灌河河口。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公园全部是庙宇式结构,由二十四个展厅和景点构成。在这其中,献殿展示了灌江口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关于二郎神的各个神话传说,如劈山救母等,主要有真君殿、慈孝阁等多个景点,该公园于2010年5月开工建设,是二郎神文化传承展示基地,也是苏北鲁南地区最大的道教场所。
公园至山门就进入了“二郎神文化遗迹展区”,山门内外两边的四幅画,揭示了二郎神的主题肖像,分别是“敬忠二郎”、“尊孝二郎”、“尚义二郎”、“信节二郎”,重点介绍了杨二郎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热爱生活、孝敬父母、见义勇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高贵品质。
二郎劈山救母传说
远古时代,玉帝的妹妹私下凡间与凡人杨君结为夫妻,并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杨戬。玉帝知道这件事情后大发雷霆。把心一横,将自己的亲妹妹压在桃山之下。杨戬为了救母亲,拜在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门下,十七岁已经练成可以傲视乾坤的神通,特别是在他得到三尖两刃刀后,武功进步更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他救母心切,一刀劈开桃山,救出了母亲。这一传说也成为灌河两岸“孝”文化的重要起源。
公园最高建筑——慈孝阁。慈孝阁是三层楼台、四层重檐建筑,高30.6米。顶部的牌匾是当代国学大师、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题写的。在一楼,主要根据二郎神劈山救母以及中华二十四孝等故事,集中展示古今中外的孝道文化……这里供奉的是二郎神的母亲、也就是玉皇大帝妹妹,“孝行天下”的匾额为整个一楼的文化布展点睛。
孝行天下
二郎神文化景区管理处副主任胡月说道:其中最为我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二郎神劈山救母的孝道故事,他为了救自己被压在桃山下的母亲,和玉鼎真人学成本领。然后劈桃山救母的这样一个故事,给后人孝文化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精神。百善孝为先。在传统中国,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孝道亦是整个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的神髓所在。位于公园西部的慈孝阁是三层楼台、四层重檐建筑,高30.6米,是灌南乃至全市的孝文化传承展示中心。慈孝阁是整个公园的主题楼阁,是有关于孝文化的传承基地,我们从甲骨文时期的孝文化,以及到孔子时期的孝经,也传承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大幅的孝字,是把整个孝文化做了一个贯穿,一个总结,也是我们各类学校,幼儿园中小学的一个孝文化的实验基地。[17]
二郎庙壁画二郎父母二郎庙位于大明湖新景区内,为一组历史建筑。清乾隆(1773)《历城县志》称:“曰二郎庙街(旧志:两隅头西北,作‘二郎庙巷’)”。“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这句民谣已广为流传。重建后的二郎庙,内塑二郎神、啸天犬及梅山六杰塑像以及二郎神传奇壁画。
传说:二郎神血统高贵,母亲是玉皇大帝的妹妹思凡嫁给了凡间一姓杨的男子,玉帝因为妹妹嫁给凡人,龙颜震怒,将其压在桃山底下。后来二郎神“斧劈桃山”,这才救出母亲。玉帝封外甥为"英烈昭惠显灵仁佑王",道号"清源妙道真君"。
济南二郎庙壁画劈山救母二郎神庙内四周墙壁上,绘有二郎神传说故事壁画,分别是二郎父母、力诛七怪、撒豆成兵、劈山救母、二郎担山等。两壁画分别为二郎母与二郎劈山救母。
野三坡位于河北保定市涞水县境内,是一处新兴旅游区,被称为“北方小桂林”。距北京仅100公里,是近年来京郊游的热点。[18]
母子峰
在悬崖谷里有三座怪异的山峰:一座叫母子峰,看去似一年轻女子怀抱婴儿在凝视、在遥望;一座叫宝剑峰,象一把宝剑插入山中;一座叫塔峰(或棒槌峰),孤独独兀自矗立,形似一座塔.这三座峰,传说是二郎神劈山救母时留下的遗迹:那母子峰是王母娘娘的三公主怀抱孩婴时的二郎在仰视天庭,塔峰是托搭天王李静镇压三公主的宝塔,宝剑峰则是二郎神劈山救母用过的宝剑。
相传,杨二郎担山赶太阳,十三个太阳被他用山压住了十二个,只留下了一个太阳普照四方。从此天上地下才得安宁。玉皇大帝满心欢喜,就在凌霄宝殿设筵款待二郎。二郎喝了个酩酊大醉。当他躺在床上口渴难忍之时,却无人照看,不由得想起了亲娘。十多年了,还未见过娘的面呢,只知道玉皇是他老爷,王母娘娘是他姥姥。可娘在哪里呢?他一骨碌爬起来就直奔了凌臂宝殿,问玉皇他的亲娘在哪里?玉皇说:“提她作甚?”二郎说:“人人都有生身母,唯我二郎不见娘,我当然要问。”玉皇一抖袍袖:“去问你姥姥吧!”
二郎来到瑶池,见到王母娘娘劈头就问:“姥姥,我娘在哪里?”王母娘娘一惊:“我的御甥,你怎么想起你的娘来了?”二郎说:“我都十五了,还不知娘是谁。”王母娘娘长叹一声:“哎!你的娘就是我那三闺女三公主啊!”“她在哪里?”“被压在野三坡悬崖谷里。”“却是为何?”王母娘娘眼泪汪汪地述说了三公主被压的事。
原来,王母娘娘有七个闺女,大闺女嫁给了东海龙王,二闺女嫁给了托塔天王,三闺女嫁给了杨天佑。只因三公主生下二郎三天,她去到拒马河洗尿布,染脏了河水,冲撞了东海龙王,那三公主自小就跟大公主不对眼,因此,东海龙王到玉皇前告了一状,状告三公主违犯天条私自到凡间洗尿布,染脏了河水。玉皇想把此事不了了之,谁知东海龙王盯得紧,玉皇只得按天律将三公主打下天庭压在凡间悬崖谷,派托塔天王李静操办此事。二公主跟三公主关系很好,托塔天王没把三公主压在山下,而是将她定在了山旁,用宝塔罩住。
王母娘娘说完,二郎眼泪汪汪地说:“我要下界去救我娘。”王母娘娘说:“不行啊,一来你娘被压还未到期,二是要劈开那山,得用开山宝剑。这剑是太上老君炼就,恐怕他不给你。”二郎说:“不要紧,我向老君借。”说完,二郎就去找太上老君。老君很同情二郎,当即打开了万宝库,给他拿剑,可各种宝物都有,唯独不见了开山剑。老君说:“我多日不查点,准是它偷偷跑掉了。”说完,老君定睛往下界一看,说道:“畜牲!原来它下凡到三坡老君庙里行凶作恶!二郎,你赶奔那里,将它拿住,劈开山救出你娘之后,我自有办法惩治这个畜牲!”
二郎辞别了老君,出了南天门,直奔三坡而来。这时的三坡,人迹荒凉,悲声四起。二郎问一老者:“你们为何这等悲伤?”老者见是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忙说:“哎呀!你是.何方来的孩童,快走吧,不然就没命了。”二郎不解。老者说:“我们这老君庙里出了个怪物,每天要吃一对童男童女。三坡的孩童都快被吃光了。”二郎说:“我找的就是它!”
二郎辞别老者来到老君庙,那剑妖没在庙内,二郎就躺在供桌上闭日养神。不一会几,剑妖回来了,见供桌上躺着个小孩,不由满心欢喜,张嘴就把脑袋咬了下来。谁知那小孩身上又长出了两个脑袋。那剑妖把两个脑袋又咬掉了,可随即又长出来四个。这下那剑妖害怕了。心想:不好!这不是凡人!莫不是孙大圣?要不就是杨二郎!它正要逃走,二郎大喝一声:“大胆剑妖,还不快来受降!”那剑妖还未选出门去,就被二郎放出的哮天犬咬住了,二郎一拳打在剑妖身上,那剑妖立时倒在地上显出了原形,正是那把开山宝剑。二郎拿起宝剑说:“剑妖,只要你帮我劈开山救出我娘,我决不伤害你!”说罢,提着宝剑直奔悬崖谷而去。
二郎走进悬崖谷,果见一女子怀抱一婴孩立在那里,遥望远处,一座宝塔镇在前方。二郎跪在那女子面前,拜了几拜,说:“娘啊!儿二郎前来救你!”说完,抡起宝剑,朝山劈去。就听一声巨响,山断成了两半,站立一旁的三公主立时走过来,一把拉住二郎,哭道:“儿啊,想死为娘了!”母子抱头大哭。二郎扶住娘,想拔那宝剑,却怎么也拔不出来了,那剑好似钉在了山石中。二郎正觉纳闷,只听云头上老君在说:“二郎,不要管它了,我已将它钉在那里,以示惩罚!”二郎扶住三公主一同回到了天官。从此,悬崖谷就留下了三公主遥望天官的巨石,留下了托塔天王的宝塔,留下了那把劈山的宝剑。上图为母子峰。
华山劈山救母
太阳出来照下方
表一表金瓜太子杨二郎
手使金弓银弹子
梧桐树上打凤凰
上打一只不成对
下打一只配成双
有心再打三五个
误了担山赶太阳
十三个太阳赶走十二个
留下一个照下方
玉帝一见心欢喜
大摆玉宴请二郎
二郎他喝了一个熏熏醉
躺在长生不老床
我躺在床上做一梦
在梦里梦见我的养身娘
二郎我惊醒是一梦
尊一声我的姥爷听衷肠
那人人都有生身母
二郎咋没养身娘
玉皇闻听这句话
口尊声外孙儿听衷肠
你想知道你的母
你到那斗牛宫去问你姥娘
二郎闻听不待慢
迈开仙足走慌忙
行行正走来地快
斗牛宫不远在面旁
迈步就把斗牛宫进
见到姥娘跪当央
人人都有生身母
二郎咋没养身娘
不提起你的母亲还着罢了
提起来你的母亲让我好心伤
你母亲她们有姐儿七个
各个临凡到下方
你大姨人称红莲公主
她也临凡到下方
到下方许配给哪一个
许配东海老龙王
水晶宫里生下一子
生下了独角龙镇守三江
你二姨人称青莲公主
她也临凡到下方
到下方许配给哪一个
许配给托塔李天王
在陈堂关上生下三个子
生下了金木哪吒三位小儿郎
金吒木吒上山去学艺
留下哪吒保五王
你母亲人称白莲公主
她也临凡到下方
到下方许配给哪一个
许配你父杨天罡
翠花宫里生下一个子
生下了金瓜太子你叫杨二郎
你母亲生你三天整
一到那江边前去洗衣裳
沾染了五湖四海那是九江水
怒脑了你大姨夫那位老龙王
玉帝面前前去纣本
发去了天兵天将捉你娘
天兵天将没拿住
花果山请来了猴子王
花果山请来了孙大圣
将你娘压制在玻璃山桩
你若有真心救你的母
宝仓库里去取开山斧一张
二郎闻听不待慢
迈开仙足走慌忙
行行正走来的快宝仓库在面旁
迈步就把仓库进
各样的宝贝放熬光
各样地宝贝都在外
不见开山斧一张
开言便把看宝童子叫
叫一声看宝童听衷肠
各样宝贝全在外
为何不见开山斧一张
看宝童闻听不怠慢
叫声二郎听衷肠
此斧正在下方来做乱
但愿你能把它来降
二郎这里不怠慢
迈开仙足走慌忙
行行正走来的快
南天门不远在面旁
就地画个双使字
二足跺起云祥
一架云头十万里
二架云头百万长
三架云头来的快
下方不远在面旁
收住云头落云尾
二足落在地当央
有心这样把庄村进
失落仙体我难回天堂
二郎这里说声变
变个道童身穿黄
迈步就把庄村进
见位老汗泪汪汪
老者叫你听衷肠
你会缺儿来你会缺女家中会缺五谷哪粮
老者我这里抬头看
见一个道童身穿黄
老者我这里开言道
叫了声道童听衷肠
我一不缺材二也不缺米
仓中不缺万但粮
在庄西有一个斧王庙
有一个老妖住庙堂
他一天要吃人一个
两天要吃人一双
这四面八方全吃到
今.天轮到我头上
老汗我今生今世就这么一个子
你说这叫我怎么能够不心伤
老者叫哇莫悲伤
只要你能供我一顿饭
我替你儿子把妖降
老汉我闻听心欢喜
叫声道童听衷肠
别说管你一顿饭
十顿八顿又耐何方
老者我边在头前儿走
后跟金瓜太子杨二郎
一前一后我来地快
老者家不远在面旁
二人就把上房进
坐下了金瓜太子杨二郎
老者这里忙开口
叫声厨师听衷肠
赶快给我准备一桌酒菜
我与那道童我们两个饮酒浆
厨师这里不怠慢
个顶个地着了忙
小勺郐油就往大勺到
煎炒烹炸做地香
不多一时做完毕
连酒带菜端进房
老者这里斟上一杯酒
我请道童近前来饮酒浆
二郎我有心吃了凡间酒
失落了仙体难回天堂
低头一计有有有
使法术一桌酒席吃个光
老汉叫听衷肠
领我快到大庙
我替你儿把妖降
老汉边在头前走
后跟着金花太子杨二郎
一前一后来地快
大庙不远在面旁
老者害怕我回家转
剩下了金瓜太子杨二郎
二郎就把庙来进
变一个小孩儿躺在了供桌上
二郎这里使法术
冰雹大雨落下方
冰雹不打庄稼汉
单打老妖的锛儿喽上
打得那老妖疼难忍
一琉火光回了庙堂
老妖我迈步就把庙门进
阵阵闻到人肉香
我往这桌上送二目
有一个小孩儿躺在了供桌上
往常我吃人先吃大腿
今.天我先把这脑袋尝一尝
老妖我走上近前咬一口
二郎脑袋我长一双
老妖我走上近前咬两口
二郎脑袋长两双
老妖我连三带四咬几口
满屋人头闹泱泱
老妖一见心害怕
不是行者是二郎
老妖转身就要跑
急坏了金瓜太子杨二郎
我急忙撒出了这嚎天犬
咬在老妖的背膀上
咬得老妖疼难忍
瑭琅琅开山大斧掉在了地当央
杨二郎大斧忙拣起
抗起大斧走慌忙
行行走来的快
这玻璃桩在面旁
我把大斧忙举起
好似九牛二虎把我帮
手使大斧砍下去
一座大山两分张
里边闪出来游沿道
我看见我母张三娘
站着不敢来讲话
一搂铠甲跪当央
苏醒吧来苏醒吧
来了你儿杨二郎
嗨!张三娘正在昏迷之处
忽听得耳旁有人闹嚷嚷
我睁开二目我就仔细看
见一个小孩儿跪在地当央
不知你是谁家地子
为什么口口声声管我叫娘
我地妈您老哭花了眼
我是你亲生儿杨二郎
问母亲饿了吃地什么饭
您老要渴了您喝地是什么汤
到白天您老观地什么景
夜晚间您老睡再什么床
我出言便把妈地骄儿叫
叫一声妈地儿要你听衷肠
妈妈我饿了吃地那是松柏籽儿
我渴了喝地那是空山汤
到白天为娘观地这棵芭蕉树
到夜晚为娘睡再这个冰雪床
骄儿你要有怜母的意
你赶快把母亲背回天堂
二郎这里我不怠慢
用手一指骂了一声猴子王
今夜回去我不拿你
不拿孙猴我不姓杨
背起我母张三姐
一琉火光回天堂
劈山救母唱完毕
好好赖赖大家多原谅[19]
二郎神有三个身份李二郎,赵二郎,杨二郎,共有三个父亲,三个母亲,
李二郎,父;李冰,母:金华娘娘
《德隅斋画品》秦蜀守李冰之子...世所谓灌口二郎者也。《黔江县志》俗谓女像为母系上帝女心窃疑之..乃川主之媳封为遍天老祖俗称金华娘娘....[20]
《黔江县志》
赵二郎,赵昱,父赵自宏,母赵夫人(没有名字)
《川主三神合传》:父自宏,精医,广施方药活人。公生之夕,母梦神摔日立身旁,因名曰昱。
《川主三神合传》
杨二郎,父杨天佑,母云花女
明代嘉靖年间《二郎宝卷》称杨母为“斗牛宫的仙女云花侍长”、“云花”、“云花女”,排行第三。云花有两个姐姐:天花和金花。另有五个兄弟。文中反复提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二郎宝卷》
无论是李姓,赵姓,还是杨姓的二郎神都没有记载有妹妹一说,二郎神的三对父母并没有一个叫三圣母的女儿,二郎神并无妹妹。
杨二郎劈桃山救出母亲云华仙女的故事。在明嘉靖三十四年无名氏《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了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宝卷》演述二郎真君的身世:书生杨天佑是上天“左金童临凡”,云华仙女恋旧情下凡与杨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真君,因违犯天条,孙悟空奉命将云华压在太行山下。后来,二郎神得到西王母的指点,“担山赶太阳”,劈山救出母亲云华仙女,反将孙行者压在山中。明《西游记》中也曾讲二郎神“斧劈桃山曾救母”唐代崔令钦《教坊记》有二郎神的记载,唐朝就有二郎李冰父子凿(劈)山的记载,唐人范传正《广英惠王父子碑铭》载:“自秦徂汉,祀以千计。维王父子,蜀境是庇。江源自蜀,王凿其阻。蜀溉余波,厥施乃溥。”
明清时期,民间杨二郎救母的故事广为流传,清戏剧《劈桃山》、清代山西孝义皮影戏《桃山洞》、清末致文堂太平歌词《新出二郎劈山救母全段》、各地戏曲都常有《三姐下凡》一戏,说明该神话流传甚广。戏曲中二郎母为玉帝三女儿张三姐(张云台),下凡配合凡人杨天佑,生下二郎,之后杨二郎劈山救母。
《宝莲灯》是一部在中国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主要演述玉帝之女三圣母思凡下界,婚配凡人刘彦昌,其兄华岳二郎大怒,施法将“三圣母”镇压于华山之下,三圣母之子沉香学得本领,大战母舅华岳二郎,最后劈开华山救得母亲的故事。其广泛流播于说唱文学,宋、元时已谱入戏曲,至清代,地方剧种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众多剧种都争相搬演,剧名还有《二堂舍子》、《劈山救母》等,清焦循《剧说》记载,乾隆、嘉庆年间,安庆梆子曾搬演过《沉香太子劈山救母》。后川剧、汉剧、湘剧、徽剧、晋剧、滇剧、秦腔、河北梆子均演出过此剧。[21]
民间传说中,《劈山救母》多演绎刘沉香劈开华山救出其母三圣母的故事,
唐代崇拜山神,“华岳三公主私婚书生”的故事在唐代已流行,最早记载则是唐代早期戴君孚的《广异记》华岳神女一篇,后衍生出沉香救母的传说。[22]沉香劈山救母之事,宋元戏文杂剧虽已有《刘锡沉香太子》、《沉香太子劈华山》等名目,但因剧本失传也已经无可稽考。[23]近代嘉靖本《风月锦囊》传回祖国,人们惊喜地发现其中有一卷《奇妙全家锦囊沉香》,得以窥见明中叶前该剧的传演状况。但该卷实仅原剧“茅店结合”一出,并非全豹。[24]因此,由于关键文献暂时缺失,两个劈山救母传说之间是否存在脱胎换骨的关系尚无法定论。
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从现代流传的莆仙戏本《刘锡》中窥见宋元历史版本的原貌。
上文提及的嘉靖本《风月锦囊》是现今可以见到的有关刘锡故事的最早刊本,因此备受学术界珍视。若将莆仙戏本《刘锡》与之相比,可以看出二者十分相似:
《风月锦囊》本《沉香》相当于莆仙戏本中的第四场《乞火结缘》,正是全剧的核心所在。从情节上看,二者基本相同,都是三娘借乞火点灯和送茶为由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刘锡房中,并没话找话地考问刘锡学问,和他对对子,最后又以刘锡调戏她相要挟,问他要官休还是私休,逼着刘锡与她结合。从文字上看,二者也颇多相似之处。最典型的如二人攀话时对的那付对子,锦囊本作:“六尺丝绦,三尺系腰三尺剩;一条锦被,半边遮体半边闲。”莆仙戏本作:“六尺丝绦,三尺系腰三尺放;一张锦被,半张遮体半张闲。”仅个别字眼不同。莆仙戏本《刘锡》和《风月锦囊》本《沉香》如此惊人地相似,二者关系之密切,可想而知。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如前所述,这一故事的男主人公名字在各剧种中叫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宋元戏文时代,他叫刘锡,其他的各种名字,均系流传过程中或音近而讹,或因其他原因而改。锦囊本作“刘昔”,当是同音而讹;而莆仙戏本不但主人公名 “刘锡”,而且径以之作为剧名,显然更多保留了南戏的原来面目。
《刘锡》一剧在莆仙地区流传很广,妇孺皆晓。莆仙民间长期以来广泛流传的“起火也是你,灭火也是你”“有人救刘锡,无人救三娘”等俗语,即出自该剧。在宋元戏文《刘锡沉香太子》佚失数百年,流传海外的《风月锦囊》亦只保留《沉香》“茅店结合”一出的情况下,此剧在东南一隅的莆仙地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且数百年盛演不衰,诚为一大幸事。[24]
由莆仙戏《刘锡》与风月锦囊沉香在乞火这一情节的相似点分析,大概可以推断莆仙戏《刘锡》是明嘉靖三十二年演出的戏曲,其中所提到的二郎神并非是当时在戏曲中活跃的二郎神,而是华岳二郎,即华山神之子,武器为金锏。戏曲中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发现华岳三娘和凡人私通,向玉帝奏旨,华岳二郎奉玉帝旨意捉拿三娘,压在黑云洞,由三娘的大姐飞天圣母看守。
南戏《刘锡沉香太子》 明嘉靖三十二年
《沉香宝卷》 清代1805左右
《 刘锡沉香太子》 宋元戏文
《 沉香太子劈华山》元杂剧【张好古】北戏【张时起】
《沉香太子劈华山救母》 清嘉庆年间,河北安庆梆子
京剧《宝莲灯》 约1952年,八十年代以及07年贺岁版
河北安庆梆子宝莲灯 1959年
越剧宝莲灯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其它出版资料;
[1] 孙崇涛、黄仕忠笺校:《风月锦囊笺校》,中华书局200年版第549-553页。
[2]孙崇涛:《风月锦囊考释》,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57-162页。
[3]福建省艺术研究所藏:《四平戏角色本》(正旦),编号SPX007;《四平戏角色本》(正生),编号SPX010抄本著名《赠宝带》,清同治年间抄本。另有《沉香破洞》整理本,见屏南县委宣传部地方戏研究办公室编:《四平戏传统剧目》(二),2003年电脑打印本。
[4]上杭县《宝串(带)记》,无抄写年代。现藏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编号SM438。剧名封面写《宝莲灯》,上卷写《宝莲灯》(《宝串记》),下卷写《宝串记》(《宝莲灯》),剧情与"宝莲灯"无关,可能是后代艺人写上的。一字之误。
[5]叶明生著:《福建傀儡戏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第2章第6节。
[6] 引文暂依原文不作校正。
[7]参见孙崇涛:《风月锦囊考释》,中华书局200年版第158页。
[8] "我儿夫也是君子儒"句,《风月锦囊笺校》作对话。见孙崇涛、黄仕忠笺校:《风月锦囊笺校》,中华书局200年版第549页。
[9] 参见本文"附录"。
[10]孙崇涛、黄仕忠笺校:《风月锦囊笺校》,中华书局200年版第52页。
[11]孙崇涛、黄仕忠笺校:《风月锦囊笺校》,中华书局200年版第37页。
[12]孙崇涛、黄仕忠笺校:《风月锦囊笺校》,中华书局200年版第129页。
[13]孙崇涛、黄仕忠笺校:《风月锦囊笺校》,中华书局200年版第111页。
[14]孙崇涛、黄仕忠笺校:《风月锦囊笺校》,中华书局200年版第46页。
[15]孙崇涛:《风月锦囊考释》,中华书局200年版第14页。
[16]孙崇涛、黄仕忠笺校:《风月锦囊笺校》,中华书局200年版第39页。
[17]孙崇涛、黄仕忠笺校:《风月锦囊笺校》,中华书局200年版第43页。
[18] 参见参见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弋阳诸腔的影响》
[19] 孙崇涛:《风月锦囊考释》,中华书局200年版第97-98页。
[20]参见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滚调的出现》。
[21] 参见孙崇涛著:《风月锦囊考释》,中华书局200年版第133-135页。
23]无独有偶,闽东的词明提线木偶戏,也出现"吟"字,这并非偶然现象,需要深入研究。参见叶明生著:《福建傀儡戏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200页。
[24] 王耀华:《庶民戏音乐与四平腔》,屏南县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领导小组编:《四平戏研究文集》2006年。
[25]福建省艺术研究所藏:《四平戏脚色本·赶白兔》(正旦),编号SPX007。清同治年间抄本。
[26] 参见:屏南县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领导小组编:《四平戏研究文集》之"闽北四平戏音乐",陈元湖等演唱、王耀华记谱。
[27] 参见:屏南县委宣传部地方戏研究办公室编:《四平戏舞台艺术探微汇编》。
[28]建省艺术研究所藏:《四平戏脚色本·赠宝带》(正生),编号SPX021,同治年间抄本。
[29]建省艺术研究所藏:《四平戏脚色本·白兔记》(正生),编号SPX021,同治年间抄本。
[30]福建省艺术研究所藏:《四平戏脚色本·中三元》(正旦),编号SPX007。清同治年间抄本。整理本与同治本大致相同,个别字词有误。明刊本《中三元·教子》一出用【杏花天】、【甘州歌】、【不是路】、【红芍药】、【水底鱼】、【前腔】、【前腔】、【前腔】、【前腔】、【前腔】、【前腔】、【前腔】、【前腔】、【前腔】。
[31]全名《鼎刻时兴滚调歌令玉谷新簧》,万历庚戌年(1610)刊本,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32]见屏南县委宣传部地方戏研究办公室编:《四平戏传统剧目》(一)之《抛绣球》。
[33] 明黄儒卿:《新选南北乐府时调青昆》,明末书林四知馆刻本。
[34] 明胡文焕编:《群英类选》,中华书局影印本第三册。
[35]王耀华:《庶民戏音乐与四平腔》,屏南县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领导小组编:《四平戏研究文集》2006年。
资料来源:《中国四平腔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