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 总说
西江月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西江月
滚滚龙争虎斗,匆匆兔走乌飞。席前花影坐间移,百岁光阴有几。
说古谈今话本,图王霸业兵机。要知成败是和非,都在渔樵话里。
第二段 说三代
南乡子
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赚得英雄头似霉,功名。虎啸龙吟几战争。
一枕梦魂惊,落叶西风别换声。谁弱谁强都罢手,伤情。打入渔樵话里听。
西江月
阅尽残篇断简,细评千古英雄。功名富贵笑谈中,回首一场春梦。
昨日香车宝马,今朝禾黍秋风。谁强谁弱总成空,傀儡棚中搬弄。
第三段 说秦汉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西江月
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第四段 说三分两晋
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西江月
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乌飞兔走疾如梭,眨眼风惊雨过。
妙笔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争名夺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结果。
第五段 说南北史
清平乐
闲行间坐,不必争人我。百岁光阴弹指过,成得甚么功果。昨日羯鼓催花,今朝疎柳啼鸦。王谢堂前燕子,不知飞入谁家。
西江月
飒飒西风渭水,萧萧落叶长安。英雄回首北邙山,虎斗龙争过眼。
闲看坝桥杨柳,凄凉露冷风寒。断蝉声里凭阑干,不觉斜阳又晚。
第六段 说五胡
点绛唇
暮鼓晨钟。春花秋月何时了,七颠八倒,往事知多少。
昨日今朝,镜里容颜老。千年调,一场谈笑,几个人知道。
西江月
六代瓜分世界,五胡云扰中原。纵横三百有余年,几度交锋索战。
马过生灵齑粉,血流河洛腥膻。耳闻犹自不堪言,有眼休教看见。
第七段 说隋唐二代
临江仙
一片残山并剩水,年年虎斗龙争。秦宫汉苑晋家茔,川源流恨血,毛发凛威灵。
白发诗人闲驻马,感时怀古伤情。战场田地好宽平,前人将不去,留与后人耕。
西江月
追想千年往事,六朝踪迹茫然。隋唐相继统中原,世态几回云变。
杨柳凄迷汴水,丹青惨淡凌烟。乐游原上草连天,飞起寒鸦一片。
第八段 说五代史
定风波
雨汗淋漓赴选场,秀才落得甚干忙。白发渔樵诸事懒,萧散。闲谈今古论兴亡。
虞夏商周秦楚汉,三分南北至隋唐。看到史官褒贬处,得避。不摇纨扇自然凉。
西江月
千古伤心旧事,一场谈笑春风。残篇断简记英雄,总为功名引动。
个个轰轰烈烈,人人扰扰匆匆。荣华富贵转头空,恰似南柯一梦。
第九段 说宋辽金夏
蝶恋花
简尽残编并断简,细数兴亡。总是英雄汉,物有无常人有限。到头落得空长叹。
富贵荣华春过眼,汉主长陵,霸王乌江岸。早悟夜筵终有散,当初赌甚英雄汉。
西江月
三百余年宋史,辽金西夏纵横。争强赌胜弄刀兵,谁解倒悬民命。
富贵草梢零露,英雄水上浮萍。是非成败总虚名,一枕南柯梦醒。
第十段 说元史
西江月
山色消磨今古,水声流尽年光。翻云覆雨数兴亡,回首一般模样。
清景好天良夜,赏心春暖花香。百年身世细思量,不及樽前席上。
西江月
细思三皇五帝,一般锦绣江山,风调雨顺万民安,不见许多公案。
后世依他样子,齐家治国何难。流芳百世在人间,万古称扬赞叹。
我平时在旧书摊闲看,主要买一些对以后研究工作有用的材料,因为自己平时有几个学术问题比较关心,心里明白在寻找的东西。 人到中年,不在学术机关工作,也就没有什么压力,所以积累材料较为从容。
人在青年时候写文章,灵感多来源于读别人的书,或者凭空产生的想法,其实多是为赋新诗强说愁。人到中年后作文,一般是见到实物才有写作的冲动,别人是不是如此,我不好评论,但我自己近年作文,多是看到实物后才动手。去年我写过两篇研究杂志的文章,一篇研究《朝霞》,一篇研究《红楼》。前者是“文革”时期著名的文艺杂志,后者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期刊,我原来只有想法,但研究是当这些杂志放在我手边的时候,我敢说,如果家里没有这些杂志,我不会写研究它的文章。我不可能到图书馆借出这些杂志来写一篇论文。
我常常想,凡有知识增量的文章,多数是见到实物后的工作,而且不是为写而写。比如我们现在见到的许多辞典和书目一类的工具书,凡比较可靠的,都是依照实物编辑出来的,特别是书目一类的工具书,以收藏家的编纂较为可靠,单凭图书馆的书目和一般文献来编辑此类工具书,要慎之又慎。
有一年我见到一部青霏子龙柏编辑的《明史弹词》,因为过去读过许多郑振铎的书话,印象中他没有提到过这部弹词,就买下了,但很久都没有翻过。有一天忽然想到要把这本书的情况搞清楚,更感觉到我们做一点小的学术工作是多么不容易。
我在国家图书馆的善本书目中用电脑查了一下,知道存有龙柏的这册《明史弹词》,同时还有一册同名的《明史弹词》,为宋景濂撰,乾隆十七年刊刻。我的第一个判断是这本弹词可能真是不多见。
先说一下我这本弹词的文献形式:《明史弹词》,长洲青霏子龙柏编辑,一卷,两册,写刻本,白纸,单鱼尾,白口,四周双栏,半页十行,书的尺寸我没有量。嘉庆戊辰年镌,姑苏醒愚阁藏版。书前有作者自序一篇,抄在下面:
嘉庆元年仲夏青霏子书于醒愚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