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桥村

下桥村

人口 2451人
中文名 下桥村
目录导航

经济概况

下桥村虽然地处城区,但在70年代末,还是个农业村,全村780个劳动力,80%仍捆在1000多亩土地上,年经济总收入只有46万元,集体分配人均134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支部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以工兴村,发展乡村工业。1979年,村集体拿出多年积蓄,在台州地区办起首家丝绸印染厂,聘请上海退休技术人员来厂指导,1980年产值达50万元,利润10多万元。随后工厂规模逐渐扩大,至1992年有职工108人,工业产值2018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期间,从该厂退职出来的供销和技术人员,在市内和台州地区椒江、三门等市(县)兴办以印染为主的工业企业14家,下桥村在这些厂参予经营的职工有56人。1984年,村办、个人合股办的工业企业发展到27家,年产值220万元,工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产值,占65.4%。1990年,在鹿城办事处党委的指导帮助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划出近百亩土地,办工业小区,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人才、技术、资金。1992年,全村有集体、合作经营和个体企业68家,产值达4005万元,是1984年的17倍,上交税金86万元。其中产值上百万的有7家。市助剂化工厂,有职工56人,产值772万元;市美灵服装工业公司,有职工85人,生产服装、领带,销往香港、美国,产值153万元。1992年,新引进的8家工厂,有的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如市鹿城焊接机械厂产值近百万元,1993年3月与美国多伊尔公司合资,生产飞机、坦克零配件,产品全部销往国外,年产值可达500万元。当前已形成以机械、化工、纺织为主的工业体系。此外,办在下桥村的地、市、镇属工业企业有:台州新贸绣花厂、市纺织机械配件厂、铸造厂、交通机械厂、电焊二厂、电镀厂、文教用品厂、罐头厂、粮食复制厂、肠衣厂、饲料加工厂、衢化联营厂、精细化工厂、高分子厂等20多家。因土地征用,下桥村进这些厂做工的达510人。1992年,在工业企业做工的劳动力有850人,占劳力总数的61%。

下桥村牲畜交易市场,历史悠久,闻名台州。清康熙年间(1662~1722),设有耕牛交易市场,每逢农历五、十为集市日,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本世纪70年代以后,耕牛减少,集市以交易仔猪为主,每市客流量高达千余人,除台州本地客户外,还有来自宁波、温州等地的客商,交易仔猪1500多头,年交易额达2000万元。1992年,村集体投资15万元,建起32间平房,市场占地3300平方米。

工业品批发市场,亦称浙东绣服商城。1992年下桥村在城区环城东路南端划出土地19亩,与市工商局各出资900万元,建成高五层、立面23米,建筑面积为34536平方米的工业品批发市场。场内有自动扶梯等现代化设施,设有摊位1000多个,于1993年10月10日开业。

水果交易市场,80年代初建立。下桥水蜜桃,早在民国时期就享有美名,果大、汁多、味甜,遐迩闻名,远销上海、宁波、温州等地。1950年,在有桃花岛美称的江下渚新栽桃树22亩,品种有大暑、小暑、东洋早等。1958年产桃30吨,1961年增至65吨。70年代开始,销路不佳,渐趋衰落。80年代开始回升,发展黄桃,1982年建黄桃基地80亩,1984年产45吨。1979年利用港涂地,开始发展柑桔,村建立桔场124亩,加上个人栽种,共有柑桔340亩,并栽有枇杷、葡萄。1983年在柑桔地间种草莓3万多株。全村有水果基地500亩,年产近400吨。除在水果市场销售外,每当水果出产季节,村里商贩云集,门庭若市。

有蔬菜地200余亩,每天有上百人在城区中心菜场、鹿城菜场出售,并有商畈到村收购。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行业的兴起。全村有货车6辆、拖拉机28辆、运输船18艘,从业110人;有建筑工程队,从业136人;有各种商店100多家。

城区扩大,工业小区建设,商业市场发展,耕地面积减少。但村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走稳产高产增值的路子。80年代,整修6条长8000米的机耕路,同时在路基下埋设水管,把明渠改成暗渠,并在暗渠两侧每隔一丘安装一个闸门,做到排灌自如。在正常年景下,粮食亩产稳定在1吨左右,1992年产粮食330吨。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商业和各业发展,使下桥村经济迅速发展。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200万元,工业产值占95%,比1984年的335万元增长11.5倍;经济总收入达101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000元,比1984年增长12.3倍。1983、1989年分别建起2个新村,全村建造新房800多间,三层、四层楼房拔地而起,整齐美观。高档电器进入村民家中,电视机普及,40%人家有冰箱,60%人家有洗衣机,共有摩托车36辆、程控电话108部。部分村民用煤气灶、置抽水马桶、看闭路电视,室内装潢越来越考究。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村党支部重视壮大集体经济,有村办工业企业8家,规模最大的是丝绸印染厂;有3个市场;有运输队、建筑工程队、柑桔场;有招待所1家、商店4家。1992年村集体收入298万元,为70年代末期年收入的16倍,现拥有固定资产1421万元,流动资金150万元。村里每年拨出10多万元支付农业、机耕、排灌等费用;村民应负担的农业税由集体支付;村投资45.5万元建成9条水泥路,长3000余米,几条主路和新村中间建有绿化带,地下排污设施完整;村民患病住院治疗,医药费由集体负担50%,平时给每个村民每月发保健费3元;对"五保户"实行全包;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发给10元零用钱,1991年村投资13万元,在灵江边建了一座占地5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内有老人活动室、学习室、花园、观鱼池等,池上架有十字形游览长廊,建有仿古建筑--红柱绿瓦的"乐天亭",全村156位老人在此颐养天年。村还建有5间三层的办公楼,设有党、团员活动室,陈列着各个时期村领导班子的业绩和上级授予的奖旗、奖状等。1986年起,连年被评为市先进党组织;1988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1991年被评为临海市村级达标明星村。党支部书记郑森银被中共临海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为市第八、九次党代会代表。村长王平东为市第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村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商业和各业发展,使下桥村经济迅速发展。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200万元,工业产值占95%,比1984年的335万元增长11.5倍;经济总收入达101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000元,比1984年增长12.3倍。1983、1989年分别建起2个新村,全村建造新房800多间,三层、四层楼房拔地而起,整齐美观。高档电器进入村民家中,电视机普及,40%人家有冰箱,60%人家有洗衣机,共有摩托车36辆、程控电话108部。部分村民用煤气灶、置抽水马桶、看闭路电视,室内装潢越来越考究。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村党支部重视壮大集体经济,有村办工业企业8家,规模最大的是丝绸印染厂;有3个市场;有运输队、建筑工程队、柑桔场;有招待所1家、商店4家。1992年村集体收入298万元,为70年代末期年收入的16倍,现拥有固定资产1421万元,流动资金150万元。村里每年拨出10多万元支付农业、机耕、排灌等费用;村民应负担的农业税由集体支付;村投资45.5万元建成9条水泥路,长3000余米,几条主路和新村中间建有绿化带,地下排污设施完整;村民患病住院治疗,医药费由集体负担50%,平时给每个村民每月发保健费3元;对五保户实行全包;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发给10元零用钱,1991年村投资13万元,在灵江边建了一座占地5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内有老人活动室、学习室、花园、观鱼池等,池上架有十字形游览长廊,建有仿古建筑--红柱绿瓦的乐天亭,全村156位老人在此颐养天年。村还建有5间三层的办公楼,设有党、团员活动室,陈列着各个时期村领导班子的业绩和上级授予的奖旗、奖状等。1986年起,连年被评为市先进党组织;1988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1991年被评为临海市村级达标明星村。党支部书记郑森银被中共临海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为市第八、九次党代会代表。村长王平东为市第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文化旅游

下桥村亦是旅游胜地。村西有巾子山,亦称巾山,高约100米,上有两峰耸峙,中垂凹谷,形如?帻(古代巾帽)。山峰有东、西两塔,山腰有多宝塔(又称千佛塔),南山殿塔。晋、唐以来,山前峰后遍建宫阁寺楼近40处。历代名人,登山揽胜,留下不少诗文。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村区内有湖山、中聿两寺,是临海8座古寺之一。下桥村,还是临海农村最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村庄,1927年9月,为中共临海县委委员的村民叶宝鉴在村区发展组织,建立了中共下桥支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