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津

逍遥津

景区类型 历史文化
地理位置 合肥市
别名 窦池
中文名称 逍遥津
门票价格 免费
所属国家 中国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逍遥津逍遥津逍遥津是三国时期古战场,在1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沧桑。宋代乾道年间,合肥城扩大,逍遥津圈入城内。明代官僚窦子偁将逍遥津占为私有,改名“窦家池”。清代康熙年间,逍遥津被王姓翰林所据,易名“斗鸭池”。光绪年间,易主为龚照瑗、龚心钊私家花园。龚心钊,号豆隐,逍遥津改名“豆叶池”。龚家花园屡经战火,日益破败,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满目荒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逐步将逍遥津辟建为公园,将逍遥津以西的季家花园也延揽园中,1953年正式以“逍遥津公园”命名。经过多年的精心建设经营,逍遥津现已建成环境优美、景色怡人的综合性公园,成为合肥名胜古迹游览区和新“合肥十景”之一。

1980年和1982年,日本久留米市访华团向逍遥津公园赠送杜鹃、山茶、桧柏,由双方共同种植在园内,象征着两个民族友谊长存。

2007年10月1日开始,省城合肥逍遥津公园正式免费向游客和市民开放。

地理环境

逍遥津逍遥津(3)逍遥津是著名城市公园,占地31.3公顷。园内景点密集。全园以水系自然地分为东西两园,中间大片草坪,为游人集结娱乐的广场。东园为青少年活动区和儿童乐园,东南角是动物园,如今大部分动物已分迁至合肥市野生动物园。东北角有供游人摇桨荡舟的游船和品茗小憩的蘧庄。

西园以植物造景为主,配合园林建筑小品,有梅花山、牡丹园、杜鹃园、藏幽园、盆景园、独秀峰等胜景,各种奇花异草,争妍斗艳。园内鬼斧神工的假山怪石、小桥流水、水榭回廊、楼台亭阁,皆相隔在举步之间。游人入园,曲径探幽,如入仙境。

公园南门匾额“古逍遥津”,系清末宣统皇帝的老师、太子少保陆润痒所书。园内有保存完整的曹魏大将张辽衣冠冢,有横刀跃马的张辽塑像;有吴孙权败阵的飞骑桥。

区位特点

位于合肥市旧城的东北角,是一座约31.3公顷的城市公园,水面占三分之一,公园分东西两部分,逍遥津古为淝水上的一个津渡。公园外,有一座西津桥,又有逍遥桥,是合肥对外交通要道。

地理位置

逍遥津位于合肥老城区东北角寿春路16号

主要景点

逍遥津公园四季长青,环境优雅宁静,曲道幽长迂回,假山假石磷峋逼真,移动图片不对称式园林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公园既有北方园林的古朴典雅,又有南国园林的妩媚清秀;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着装入时的村姑。足踏逍遥津公园,悠久的历史传说会使人尽发思古之幽情;而引人入胜的自然风貌和人工建筑又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在这里,既可想象出古战场的弥漫硝烟,又可品览祖国壮丽河山的锦绣。

逍遥津公园最大的特色是园内有湖,[5]湖面面积多达168亩,约占全园面积的四成,荡舟湖上,可尽赏公园中的湖光岛色。精巧古朴的水榭,红柱绿瓦的花窗,醉人的荷塘花色,古朴的逍遥庄园不无极尽妍态,多彩多姿。湖面尚有三岛,犹以北岛为最,亭阁生辉,掩映于绿树丛中。南岛的面积最小,葱葱的芦苇随风摇曳,宁静幽秘。

伴岛而建的是逍遥津标志性建筑---逍遥阁,采用多层重檐的仿古建筑结构,暗古铜色廊柱、灰黑色仿古门窗,更加显得整座建筑古色古香、庄重典雅。二层窗外有横梁式回廊环绕,顶层挑檐下横置匾额上的黑底金字“吴魏遗踪”遒劲有力,而一层进口处的立式牌匾上同样是黑底金字的“逍遥阁”却是潇洒飘逸,与顶层的吴魏遗踪对应,相得益彰。

除去优雅的糊景之外,游人还可至园中园、百草园、牡丹园等处赏花观赏亭台阁楼;至画廊留影;至独秀峰远眺众景。

南大门

公园南大门是一座高近10米、三开间、牌楼式的仿古大门。大门上方一块古色古香的牌匾上书“古逍遥津”四个鎏金大字,字为清状元、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陆润庠手书。进入公园,首先看到的是一尊持枪跃马的张辽青铜塑像。塑像高达5米,底座上有“威震逍遥津”五个大字。

游乐园

公园主干道两侧是各种游乐设施及儿童乐园。作为合肥市和外地青少年游客来合肥游玩的首选地,这里不仅有旋转滑梯、大象滑梯、翘翘板和秋千等多种游乐设施,还有自控飞机、旋转电马、电动火车、电动小汽车、空中自行车、碰碰车、双人飞天、海盗船、章鱼、飞椅和急流勇进等科学性、艺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各种游艺机械,从而构成了一个开放式、多层次和立体化的游乐世界。涉身其中,惊险刺激,妙趣横生。

逍遥湖

位于公园东面的逍遥湖,水面开阔。凭岸临风,只见湖面波光粼粼、游船游荡,湖岸花香袭人,柳丝拂浪。湖中有三个岛屿,最大的一个岛上建有一座金黄色琉璃瓦双重檐亭,这就是逍遥墅,湖岸与岛有石桥相连。最小的那座岛,叫“螺”岛,还有一岛相传为张辽衣冠冢。岛上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湖的周围设有环状水上游览线,游人既可湖上泛舟,也可通过71米长、共有9孔的渡津桥登岛赏景,也可登临明三暗五,高达22米,具有汉代建筑风格的逍遥阁饱览湖光园景。

观光长廊

跨过连接东西两园的北津桥和南津桥步入西园,只见园内河道交织,曲径通幽,满目绿树红花。东南角为一椭圆形半岛。岛上的一组建筑称逍遥水榭,由水榭、方亭、游廊和太湖石假山构成,在浓密的树丛掩映下,颇具江南明清建筑小品的韵致。散步其中,低首四顾,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堪称闹市中的世外桃源。

离开水榭,踱过三折曲桥,一路行来,只见梅花山隐蔽在一丛丛梅花、桂花、丁香、紫荆、珊瑚和麻叶绣球后面。在不远处的牡丹园,四周的绿树繁花簇拥得各色牡丹益发华贵、富丽。园旁一池碧水,池畔建有四角尖亭,亭旁遍植桂花、腊梅等。

盆景园

位于西园之中的盆景园,又叫藏幽园,占地2.4公顷。全园通过门、窗、池、廊、壁和植物被分隔成不同的空间。盆景廊将大小四个展室以回廊形式相连组成三合院。院内一池碧水,水面睡莲并蒂,金鱼穿游其间。盆景展区,展有五针松、罗汉松、柏、梅、榆等树桩盆景1000多盆、50多个品种。盆景园布局精巧,建筑和植物相互衬托,形成园中之园。

张辽墓

盆景园东侧的松柏林中有一隆起的高堆,为张辽墓。堆上有亭,亭内立碑(墓表),碑为方基圆柱,碑顶上刻“魏故都亭侯张辽之墓”九个篆字。堆下一条青石神道,两方门阙立于神道入口,神道两侧各有三尊狮、虎、羊石兽。所有石刻均为汉代风格,庄严肃穆,古色古香。

奇花名木

逍遥津公园不仅景色优美,文化内涵丰富,而且园内广植各种奇花名木。据调查,全园植物品种多达180余种,各种树木10257株,其中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树名木有麻栎、侧柏、桧柏、银杏、白皮松等多棵。生长在北津桥东50米处的一棵麻栎,高17.2米,胸径50厘米,东西冠径达16米,荫蔽面积足有4间屋子那么大。1980年和1982年,日本久留米市访华团向公园赠送的杜鹃、山茶、桧柏,也由双方共同种植在园内,象征着两个民族友谊长存。

历史人文

历史事件

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乘曹操兴师西征汉中张鲁,合肥空虚之机,亲率10万精兵,企图攻占合肥,达到向北打开通向中原通道。合肥守将张辽,面对强敌、实力悬殊危难局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毅然率领将士出击迎敌。在张辽英勇却敌精神感染下,众志成城,奋勇杀敌,大胜孙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故事,战场遗址就在今逍遥津公园一带。并以“的卢当日跳檀溪,又见吴侯败合肥;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的七言绝句进行了生动的记述。

戏曲剧目

《逍遥津》又名《白逼宫》,是京剧四大须生高庆奎的代表作之一。某些地方如秦腔、豫剧中也有也有同名剧目。[6]

剧情简介

汉献帝刘协因曹操权势日重,与伏后计议,派内侍穆顺给后父伏完送去血诏,嘱约孙权、刘备为外应以锄曹。曹操从穆顺的发髻中搜出密书,带剑入宫,命华歆把伏后乱棒打死,还鸩杀了伏后的两个儿子,杀了伏完及穆顺的全家。此剧名约“逍遥津”,实则如今的传本已与此三字没有关联。逍遥津是安徽合肥的一个地名,老剧本前面有一段张辽大战孙权于逍遥津的情节,故得此名,沿用至今,渊源流传。

唱段分析

剧中有两段唱颇为著名,现做简要分析。

先是一段[西皮导板、原板转快板、散板]唱腔,出现在汉献帝被曹操威胁逼迫,忍无可忍,回宫与伏后计议,起草诏书。这段唱腔表现了献帝的急迫和激昂的情绪,节奏和尺寸都很紧凑。应该说,这段唱的唱词写得很差,拖泥带水且用词极不讲究,比如“含悲忍泪草诏写,手提羊毫写根苗。上写晓谕众卿晓,各路诸侯听根苗”这几句,连续两句以“根苗”二字的收尾和第三句的接连两个“晓”字以及三个重复的“写”字,这样的格式均为文本创作中所禁忌。但是,这段唱的板式设计极为得体,情绪的把握非常准确和适度,激愤又不张扬,听起来虽不长但很过瘾。我想,这样的词曲“矛盾”在许多京剧传统戏中是个通病,问题是,流传下来的往往是“唯曲至上”的段子,唱词反倒成了其次,此中原由值得体味,尤其在现今的创作走势中。

剧中久负盛名的一个唱段是后面的大段[二黄]唱腔,献帝在伏后被打死后携二皇子忧居宫院,这段唱凄楚、哀伤而又激愤异常,格式上由于以长达十一句的“欺寡人”的排比为中心,所以显得格律规整,尽管为“凑数”也出现了如“犯人受罪”和“犯人发配”这样的重复。同样,此段唱腔的结构设置更是值得称道的,几乎是每句都精雕细刻,不同凡响,堪称京剧老生声腔艺术之典范。

第一句:粗略统计,只这一句导板,用时大概在2分30秒左右,时而如云绕雾间,时而似雨落枝头,时而若江潮汹涌稍纵即平,时而仿溃堤决口浪底翻沙,丝毫没有沉繁的感觉,如此,所谓“一句话唱半天”的说法就是偏见了,只要你能坐下来细品这段《逍遥津》。

第二句的[回龙],尾字的处理又是一妙:京剧大部分的回龙腔都是甩出去的,通常形成剧场中爆棚之效,而这里,反其道而行,“悲”字不是唱出而是“喷”出,气口有力,适时收腔,真有心肺气炸的感觉。

第三句始转为原板,“曹孟德”三字的装饰音“装饰”起汉献帝的刻骨之恨,饮恨的感觉油然而生,“与伏后”的后面用一个“哇”的虚词,使听者感觉出汉献帝对事态发展的懊恼和失望。

第四句的“不”字向下顿以及“相随”二字的低回拖腔都把人物此时的心态表现的十分准确,尤其是接下来一句的“年岁小”的“小”字,在婉转的低腔中刻画出一位懦弱帝王的怜子之情。

转入[慢板]后的“牙根咬碎”,“根”字的鼻音和“咬”字的一唱三叹,这时的唱腔已经完全融入了人物的当时情境和心态,唱而非唱了。

在后面大段的排比处理得规范而相对平静,无论是从唱段结构上看,还是人物思绪上讲,此时的平静即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汉献帝的无奈慨叹,至[垛板],终于又树欲静而风不平,“回归”的音域跳跃明显,激愤再起,只一瞬,“残兵败队”的[散板]让人听出了“绝望”的呻吟。

古址遗迹

逍遥津位于素称“三国故地”的合肥,在魏、吴长达30余年的争夺中,遗留下众多与三国有关的故址。有证可考、有史记载的就有三国新城、袁术墓群、筝笛浦、藏舟浦、回龙桥、飞骑桥、斛兵塘,以及古逍遥津与教弩台。

上述故地遗址中,由于历史的变迁、战争与自然影响,踪影俱湮,现保存较为完整可寻可见的有逍遥津和明教寺(教弩台)等几处。

明教寺坐落于中国安徽合肥市逍遥津公园旁,原名铁佛寺,又称明教台、曹操点将台。该寺始建于南朝梁时,至隋末,寺院荒废。

公元766—779在废墟中掘得铁佛一尊,庐州刺史裴绢上奏朝廷,准奏重建,定名为“明教院”。明代改称“明教寺”。后迭经兴废。

至1853年,复毁于战火。光绪年间重建。1937年冬,寺院部分建筑被日军飞机炸毁。[7]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拨款修缮。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日05:30-22:00免费参观(1月1日-12月31日)。[4]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