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中学老校区(今庐江中学实验初中)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庐江县举人、前湖北枝江知县卢国华为发展家乡教育,和邑内士绅鲍捷三、吴子绳等人合理经营,在今文昌路庐中办公楼(老教学楼)东侧建造校舍,称”庐江中学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校舍建成。是年秋,庐江中学堂正式成立。
1907年秋(光绪三十三年)至1922年(民国十一年),学校处于停办状态。
1923年(民国十二年),卢国华之子卢美意(字幼童,又字天白)复校,更名”庐江初级中学“。[4]
1937年七月(民国二十六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次年,学校迁至黄泥河三小上课。
1938年4月,与桐城中学、舒城中学合并,成立省立第三临时中学,向大后方流亡,后为国立八中一部分。
1939年春,学校在庐城复课。[5]
1949年下半年,原庐江中学、庐江高工、庐江简师合并,改称”皖北区庐江中学“。
1952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省庐江中学“并沿用至今。
1954年秋,校园占地扩大,东至城关小学,西达大西门城河。
1954年11月,建教学楼(今办公楼),造价11亿元(即今11万元),另有5间物理实验室和教学楼同时动工。[6]
庐江中学(今庐江中学实验初中)逸夫楼1978年2月,被确定为原巢湖地区重点中学。
1981年,我校总面积记为101.5亩。
1982年秋,县教育局将我校新区西侧约8亩土地无偿划拨,选在北侧对军二路开了临时大门。自此,幽静校园南北通串。
1982年10月22日,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为省重点中学。
1992年元月,拆除上世纪40年代建造的两栋木楼,新教学楼动工兴建,并获得香港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捐赠人民币80万元。为褒扬邵逸夫先生关心祖国教育事业的精神,将新建的教学楼命名为”逸夫楼“。
2000年11月,我校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高中评估验收专家组的验收。师生员工用辛勤的汗水写下建校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以新的成绩,新的步伐,跨入新的世纪。[7]
庐江中学新校区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连续五届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文明单位”称号。
2006年学校党总支被中共安徽省委授予“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庐江中学(5)2008年,学校被安徽省建设厅、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分别授予“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和“安徽省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2012年8月,庐江中学整体搬迁至城东新区。新校区东依蔚然秀丽的东顾山环山公园,西邻景色宜人的城东中央水体公园。文昌路老校区兴办庐江中学实验初中。安徽省庐江第二中学初中部剥离,师生整体迁入庐江中学实验初中。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建有设施一流的理化实验室、微机室、电教室、语音室,校园网和广播、电视通讯网已基本形成。已建成四幢学生公寓和六幢教师公寓,改建了400米八条跑道的标准运动场和校园文化广场。每间教室配备电风扇、投影仪等基础设备,每层配有饮水机,高三教室配有空调。
教学楼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可拥有90个教学班。现有72个教学班,在校生4000余人。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共有教职工313人,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02人,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66人。十多位教师荣获国家级、省级劳动模范、特级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40多位教师荣获市级以上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在市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的教师百余人。[8]
一百多年来,庐江中学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两次摘取安徽省高考文科状元桂冠,多次获得原地级巢湖市文、理科第一名。2003-2010年连续8年高考综合成绩位居原巢湖市省级示范高中之首;自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在合肥市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比中连续蝉联四县一市第一名[9]。
2019年高考,庐江中学文理科600分以上共153人,其中理科136人,文科17人。理科一本达线率76.36%,本科达线率97.44%;文科一本达线率49.7%,本科达线率87.3%。文理科一本达线率70%,本科达线率95%。其中,七人进入全省理科前500名,最高并列全省57名(含北大加分5分)。
截至2019年6月,学校先后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输送少年大学生33名,为国家输送飞行员20名[10]。在省级以上数、理、化、生、计算机等竞赛中,成绩斐然,获奖2000多人次。
庐江中学坚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近年来,在省、市级体育、演讲、辩论、写作、书法、绘画、摄影、舞蹈、演唱等比赛中,获奖近千人次。[8]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庐江中学形成了“敬业、爱生、务实、创新”的优良教风和“志远、勤奋、博学、躬行”的纯正学风,办学规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多次受到省级以上表彰。
时间 | 所获荣誉 | 备注 |
---|---|---|
1979年 | 全国教育战线先进单位 | 国务院 |
1979年 | 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先进集体 | |
1980年 | 省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 - |
1991年 | 安徽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 省教委 |
1996年 | 省电化教学一类达标学校 | |
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先进单位 | ||
1997年 | 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 八届全运会 |
2000年 | 安徽省文明单位 | 省委省政府 |
2006年 | 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 中共安徽省委 |
2007年 |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 教育部、人事部 |
2008年 | 安徽省卫生先进单位 | 安徽省建设厅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2010年 | 安徽省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 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
2010年 | 中学“百年名校” | 教育部 |
2010年、2011年 | 中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 | - |
2018年 | 2018年合肥市普通高级中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学校发展综合评价一等奖等 | 合肥市教育局 |
信息来自:安徽省庐江中学官网[8]。 |
庐江中学还是安徽省思想政治课教改实验基地学校、安徽省电化教育一类达标学校、安徽省语言文字规范学校、安徽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南京军区国防生生源学校和联合国教科文协会会员学校。庐江中学还是安徽省思想政治课教改实验基地学校、安徽省电化教育一类达标学校、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庐江中学的党、团、工会建设,文明创建、普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勤工俭学等方面工作,也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由于办学成绩显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安徽画报》《安徽教育报》及安徽电视台等众多新闻媒体,多次对学校进行了报道。
时间 | 所获荣誉 | 备注 |
---|---|---|
1979年 | 全国教育战线先进单位 | 国务院 |
1979年 | 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先进集体 | |
1980年 | 省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 - |
1991年 | 安徽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 省教委 |
1996年 | 省电化教学一类达标学校 | |
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先进单位 | ||
1997年 | 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 八届全运会 |
2000年 | 安徽省文明单位 | 省委省政府 |
2006年 | 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 中共安徽省委 |
2007年 |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 教育部、人事部 |
2008年 | 安徽省卫生先进单位 | 安徽省建设厅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2010年 | 安徽省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 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
2010年 | 中学“百年名校” | 教育部 |
2010年、2011年 | 中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 | - |
2018年 | 2018年合肥市普通高级中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学校发展综合评价一等奖等 | 合肥市教育局 |
信息来自:安徽省庐江中学官网[8]。 |
如图。
安徽省庐江中学校徽
集体陶镕,砥砺切磋,以求进益。
《庐江中学校歌》
王光武 词 卫玉伦 曲
(进行速度 充满自信地)
我们的庐中古老文明,我们的校园美丽如锦。我们继承光荣传统,决不辜负历史使命。为中华振兴团结奋进,为祖国腾飞求实创新。我们手挽手,我们肩并肩,我们齐拼搏,我们同前进,向前进、向前进,奔向光辉灿烂的前程。
安徽省庐江中学校歌
我校现有播音主持社、筱湘书画社、创新发展社等26个学生社团[11]。
校园风光(15)庐江中学新校规划设计简介
庐江中学城东新校区位于城东新区中心位置,东临白山路(经五路),西临冶山路(经四路),北临城东大道,南临晨光路。新校区每个年级可设三十个教学班,约1500名学生,三个年级共九十个教学班,共可容纳4500名学生,全校师生总人数约5000人。
技术经济指标
新校规划总用地面积270亩,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80米,总建筑面积为8.793万平方米,容积率0.4073,绿地率40%。
交通组织
规划于校区南北向主轴线的两端分别设置主次两个出入口。其中,临晨光路的南入口为校区主入口;临城东大道的北出入口主要为校体育馆人流疏散服务。另在校区东侧白山路设置一个辅助出入口,以方便学校日常后勤管理。校园内设置机动车辆行驶的主干道和七米宽的环形道路。
功能分区
根据校区用地特征和功能需求,规划将学校用地分为四大功能区域:教学科研区、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和综合区。其中,体育活动区包括400米八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和容纳1000人的体育馆。
袁国道
袁国道,庐江中学校长、党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会员,省市物理学会理事。自从教以来致力于物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出很多新观念和新的教学理念得到同行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编写教辅用书35本共500余万字,主持省级重点教育课题四项,现有三项结题并获奖;研制的教具多次获得省、市一等奖并有一项获得国家专利;辅导学生参加全国物理竞赛有8人获省一等奖,15人获省二等奖,36人获省三等奖,辅导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多人获省市一、二等奖。 93年被评为 “全国优秀教师”,2001年评为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2002年评为 “省劳动模范”, 2005年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市一至五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市首届学科带头人”,“省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评委、省级课题研究鉴定专家。[12][13]
刘世松
刘世松,男,1959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庐江中学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原地级巢湖市骨干教师,原地级巢湖市教育学会理事。
1982年元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并被分配到庐江中学任教,先后担任过语文教研组组长、教务处副主任、教务处主任,2000年2月起担任庐江中学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长期担任语文教学工作,曾教授过10余届高中毕业班,多次获得“高考优胜奖”。《“粗”和“细”的辩证法》、《蒋干为何中计》、《实现教育公平 创建和谐校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公示以后》等10余篇文章发表在《安徽教育》、《教育文汇》等刊物上,主持《利用计算机优化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的省级课题通过省级验收并获二等奖,先后被评为庐江县优秀党员、安徽省电化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和安徽省模范教师。教学论文《孩子到底想补写什么》。[14]
张小平
张小平,男,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合肥市中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1963年10月出生于庐江县乐桥镇桂元村。1981年由乐桥中学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分配至庐江中学工作至今。
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其中1985年-1989年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所带班级学生语文基本功扎实,高中考语文成绩优秀,多名学生在各类语文竞赛中获奖。积极参与并组织各项语文教研活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有数十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县级报刊发表。历任初、高中班主任,语文教研组副组长,教务处副主任、教务处主任、校长助理。2012年12月,经中共合肥市委决定,聘任为庐江中学副校长,分管教学和教科研工作。[15]
书记:袁国道
纪律委员:张小平
党委委员:张恩海
宣传委员:汪卫华
党委委员:周丽华
组织委员:凌孺
党委委员:李建斌
党委秘书:胡培[16]
姓名 | 任期 | 职位 |
---|---|---|
卢国华 | 1903年—1907年 | 校长 |
卢美意 | 1923年秋—1927年9月 | 校长 |
章镜礼 | 1927年10月—1928年9月 | 校长 |
钟诗豪 | 1928年11月—1929年5月 | 校长 |
许炳松 | 1929年6月—1930年1月 | 校长 |
尹南生 | 1930年2月—1931年1月 | 校长 |
陈达候 | 1931年2月—1932年9月 | 校长 |
朱亦愚 | 1932年9月—1933年1月 | 校长 |
卢成钧 | 1933年初—1934年春 | 校长 |
张哲舆 | 1934年春—1935年秋 | 校长 |
叶明睿 | 1935年秋—1936年春 | 校长 |
汪辅 | 1936年春—1937年春 | 校长 |
陈达候 | 1937年春—1938年5月 | 校长 |
林建峰 | 1939年春—1939年秋 | 校长 (县长兼) |
李用芬 | 1939年秋—1940年春 | 校长 |
杨笃生 | 1940年春—1941年秋 | 校长 |
王士逸 | 1941年秋—1943年夏 | 校长 |
郑秉钧 | 1943年秋—1947年初 | 校长 |
杨继武 | 1949年秋—1955年春 | 校长 |
黄礼勖 | 1955年—1956年 | 第二校长(主持工作) |
徐祖一 | 1956年5月—1959年春 | 代理校长 |
徐奎 | 1959年—1962年春 | 校长 |
郭悦萍 | 1962年春—1975年春 | 副校长(主持工作)革委会主任 |
许日光 | 1975年—1979年 | 校长 |
朱远昌 | 1979年—1984年秋 | 校长 |
张勋筹 | 1984年秋—1988年 | 校长、副校长(主持工作) |
芮春生 | 1988年—1992年 | 副校长(副处、主持工作) |
罗授法 | 1992年2月—2000年2月 | 副校长(副处、主持工作) |
钟社生 | 2000年2月—2001年3月 | 副校长(副处、主持工作) |
2001年3月—2016年8月 | 校长、党委书记(正处) | |
袁国道 | 2016年9月至今 | 校长、党委书记(正处) |
信息来自:安徽省庐江中学官网[17]。 |
姓名 | 任期 | 职位 |
---|---|---|
卢国华 | 1903年—1907年 | 校长 |
卢美意 | 1923年秋—1927年9月 | 校长 |
章镜礼 | 1927年10月—1928年9月 | 校长 |
钟诗豪 | 1928年11月—1929年5月 | 校长 |
许炳松 | 1929年6月—1930年1月 | 校长 |
尹南生 | 1930年2月—1931年1月 | 校长 |
陈达候 | 1931年2月—1932年9月 | 校长 |
朱亦愚 | 1932年9月—1933年1月 | 校长 |
卢成钧 | 1933年初—1934年春 | 校长 |
张哲舆 | 1934年春—1935年秋 | 校长 |
叶明睿 | 1935年秋—1936年春 | 校长 |
汪辅 | 1936年春—1937年春 | 校长 |
陈达候 | 1937年春—1938年5月 | 校长 |
林建峰 | 1939年春—1939年秋 | 校长 (县长兼) |
李用芬 | 1939年秋—1940年春 | 校长 |
杨笃生 | 1940年春—1941年秋 | 校长 |
王士逸 | 1941年秋—1943年夏 | 校长 |
郑秉钧 | 1943年秋—1947年初 | 校长 |
杨继武 | 1949年秋—1955年春 | 校长 |
黄礼勖 | 1955年—1956年 | 第二校长(主持工作) |
徐祖一 | 1956年5月—1959年春 | 代理校长 |
徐奎 | 1959年—1962年春 | 校长 |
郭悦萍 | 1962年春—1975年春 | 副校长(主持工作)革委会主任 |
许日光 | 1975年—1979年 | 校长 |
朱远昌 | 1979年—1984年秋 | 校长 |
张勋筹 | 1984年秋—1988年 | 校长、副校长(主持工作) |
芮春生 | 1988年—1992年 | 副校长(副处、主持工作) |
罗授法 | 1992年2月—2000年2月 | 副校长(副处、主持工作) |
钟社生 | 2000年2月—2001年3月 | 副校长(副处、主持工作) |
2001年3月—2016年8月 | 校长、党委书记(正处) | |
袁国道 | 2016年9月至今 | 校长、党委书记(正处) |
信息来自:安徽省庐江中学官网[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