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户

特困户

中文名 特困户
衡量 一般由生活水平
目录导航

特困户是指人均年收入处于特困线以下的家庭。贫困是物质生活困难和生产手段匮乏的整体性状况,一般由生活水平来衡量。当某个人、家庭乃至群体的生活水平比所在地区的平均生活水平低时,即为处于贫困状态。量化的测定标准即是 贫困线,具体的指标各国相异。中国以年人均最高收入为线,它随物价的变动而调整。 中国民政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将人年均收入200元定为中国的贫困线。由于物价的上涨,新的贫困线已被调整为300元。

特困户申请程序

      救助对象:因病、因残或因灾而造成长期缺乏劳动力,却生产工具,缺衣少被,住房简陋,生活特别困难,常年需要政府救济才能度日的“三缺户”特困家庭;因自然灾害、各类事故或因病造成临时困难,通过自身努力在短期内难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家庭。

  救助标准:经批准的特困户家庭每人每年救助金150元,其中:一、二级残疾人救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00元。

  审批程序:实行一年一定。(1)户主申请,或村民小组提名,村民小组核实后报村委会;(2)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绝大多数村民无异议后报乡镇政府审核;(3)乡镇政府审查核实后报区民政局审批;(4)区民政局审批后,再次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进一步接受群众监督。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这个伟大征程中,我们不能够忘记还有这样一个困难群体——农村特困户。当前,各地各级政府也都在努力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改善生活。今年4月份,湖北省鄂州市民政局组织了一次农村特困户的全面清查摸底活动。笔者有幸参加了这项活动,并在梁子湖区原公友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走访调查,掌握了一些农村特困户的真实情况和第一手资料。在此,我想就农村特困户的现状及其对策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农村特困户的现状

    笔者在一些文章和资料上看到,有的地方以“不救不得活”作为农村特困救助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在正常情况下,农村特困户这个群体也许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什么地方有群体性的因贫困致死事件发生,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有个别现象的存在。因此,有必要首先把农村特困户的定义进行界定一下。结合在公友核定上报的161户特困户的综合情况,窃以为特困户应该是“身穿百衲衣,家无隔日粮,房屋破旧漏,有病无钱医”。这个说法稍微形象了一些,但是比较符合实际,特别是鄂州市的实际情况。

    以公友农村特困户的总体情况为基础,结合鄂州市其它乡镇的调查数据综合分析,目前,农村特困户的现状主要表现为:

   (一)从总体情况看:农村特困户的总户数、总人数均占到当地农业人口的1%左右,这个弱势群体普遍生活极度困难,缺衣少粮,住房破旧,病无所医,部分家庭学龄儿童存在辍学情况。

   (二)从年龄分布情况看:这里说的年龄主要是指家庭主要成员的年龄。从统计数字分析,农村特困家庭的户数在年龄上呈现出三个峰值型分布,即5岁—15岁为一个峰值,其户数约占8%左右,30岁—45岁为高峰值,其户数约占60%左右,50岁—60岁为另一峰值,其户数约占20%左右。

   (三)从人口分布情况看:调查数据表明,农村特困户的家庭人口分布区间为1—8人。特困家庭户数在家庭人口上呈现出前低后高的马鞍型分布,即家庭人口在1—2人的特困户占总户数的17%左右,家庭人口在4—6人的特困户占总户数的70%左右。

   (四)从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看:这里说的受教育程度主要是指家庭主要成员即户主和户主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调查发现,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农村特困户约占20%左右,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农村特困户约占50%左右,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农村特困户约占30%左右,接受过大学教育的特困户没有,未受过教育的特困户也几乎没有。

二、农村特困户致贫原因分析:

    农村特困户的情况千差万别,致贫原因多种多样。按照《鄂州市农村特困户调查摸底实施方案》的规定,致贫原因分为三种:一是应保未保的生活特别困难的鳏寡孤独家庭;二是主要成员痴呆傻残、无劳动力的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三是因灾或因病致家庭主要成员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的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在实际调查摸底过程中,我们发现外出打工的因素在特困户致贫原因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

   (一)因家庭成员致病致贫的特困户占到总户数的42%左右,这包括家庭主要成员外出打工致病、家庭成员在家染病以及家庭成员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等情况,在这其中由于外出打工致病的又占到50%左右。

   (二)因家庭主要成员致残丧失劳动能力而致贫的特困户占到总户数的25%左右,这主要包括外出打工致残,在家务农致残等情况,在这其中由于外出打工致残的占到40%左右。

   (三)因家庭主要成员死亡而致贫的特困户占到总户数的30%,这主要包括外出打工致死、外出打工致病亡、在家病故、意外事故致死等等情况,在这其中有外出打工因素的占到30%左右。

   (四)其它因素致贫的特困户占到总户数的3%左右,这主要是一些不够五保条件的人员。

    三、农村特困户的对策

    对农村特困户进行及时有效的救助,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早日帮助特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更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当前最为急切的是要找到一条治本之策,一条长效之策,从根本上帮助特困户走出困境。

    一是尽快实施农村特困救助制度。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农村特困救助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从根本上改变以前农村救济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突然性、被动性,防止救助对象返贫现象的发生。

    二是尽快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大病救助。我们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许多特困户家庭是小病无心治,大病无钱治,重病无法治,致使小病拖成大病,大病致残致亡,最终导致整个家庭陷入贫困、特困状态。尽快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大病救助制度,有助于解决部分特困家庭的突出困难,防止部分农村家庭步入特困行列,从而逐步减少农村特困户的数量。

    三是加强对外出打工人员的定向培训。我们调查的时候,正值农忙季节,可在公友的许多村里几乎见不到青壮年劳力,这些人都外出打工了,相似的情况相信在许多地方都比较普遍地存在,而且特困户致贫原因与打工也有很大关系。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外出打工人员的安全知识、初级实用技能等项培训,减少外出打工中的不和谐因素对打工人员造成的伤害。

    四是积极发展地域经济,减少外出打工人员数量。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汀坳村19组大力发展地域经济,全村家家户户靠种香葱获得很好的收益。村里的40余名劳动力无一人外出打工,因为打工收入基本上没有种香葱收入高。因此,该村不但没有外出打工致病致残导致家庭陷入特困的情况发生,而且村里的特困户也很少。因此,积极发展地域经济,才是一条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特困问题的长远之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