欂(1)椽子。
(2)【欂栌】(bólú)柱顶上承托栋梁的方木。
标枺(mò)欂栌,以相支持。——《淮南子·本经》
(3)古书上说的一种树。
壁柱。从木,薄省声。
欂栌,逗。柱上枅也。魏都赋,灵光殿赋,景福殿赋,长门赋李注皆引说文。欂栌,柱上枅也。王莽传。为铜薄栌。师古曰。柱上枅也。亦本说文。枅今本作柎。误。欂栌,絫呼之也。单呼亦曰栌。词赋家或言欂栌,或言栌,一也。释名曰。卢在柱端。如都卢负屋之重也。此单言栌也。广雅曰。欂谓之枅。此单言欂也。李善引苍颉篇曰。枅,柱上方木。许说也,欂栌也,枅也,一物三名也。从木。薄声。篇,韵皆有补各弼戟二切。五部。按各本篆作。解云壁柱。从木蒪声。而无欂篆。今寻文义。当有欂二篆。与楹樘为类。欂则蒙上文欂栌也言之。浅人误合为一。正如鼏,袗袀之比。为分别依类补正之。[1]
【辰集中】【木部】 欂 ·康熙笔画:21 ·部外笔画:17
《唐韵》补各切《集韵》《韵会》《正韵》伯各切,音博。《说文》壁柱也。西京谓之壁带,今人谓之柀闲柱。一曰椽。
又《玉篇》欂栌,枅也。《增韵》柱上柎也。《礼·杂记注》欂栌,刻之为山,曰山节,谓柱上方木也。
又《集韵》博陌切,音百。《类篇》白各切,音薄。义同。
又《广韵》蒲革切,音。木名。
又《唐韵》弼戟切《集韵》弼碧切,平入声。户上木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