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液猪笼草被描述于马达加斯加猪笼草(N. madagascariensis)之后。1677年,巴塞林那斯(Bartholinus)简要的描述了它,并将其命名为“Miranda herba”,意为“奇妙的药草”。三年后,荷兰商人雅各布·布雷尼(Jacob Breyne)以当地俗名将其命名为“Bandura zingalensium”。随后“Bandura”便成为了之后对于猪笼草最常用的名字,直至1737年,林奈(Linnaeus)创建了猪笼草属(Nepenthes)。
1683年,瑞典医生H·N·格林(H. N. Grimm)再次描述了滴液猪笼草。格林将其称为“奇异的水滴”或“神奇的蒸馏植物”。这是第一次有人清楚的描述了猪笼草。三年后,1686年,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雷(John Ray)援引格林的话说: “由于太阳光的照射,地面的水气升腾并凝结在植株上,水滴随着茎和叶流入了笼内。”(这种观点并不是正确的,是早期学者对于猪笼草捕虫笼中液体来源的一种猜测)
1737年,约翰内斯·布尔曼(Johannes Burmann)再次在其著作《Thesaurus Zeylanicus》中对其进行了描述。文中包括一幅带捕虫笼的开花枝条的插图。布尔曼将滴液猪笼草命名为“Bandura zeylanica”。 1753年,林奈使用格林的种名形容词(specific epithet )命名了滴液猪笼草。
1964年3月18日,堀田満在滴液西部山脊的第三与第四营地间首次采集到了滴液猪笼草。其模式标本编号为“M.Hotta 14791d”,存放于日本京都大学植物学系。[1]堀田満在1966年描述了这个物种,[2]因其当时被认为是滴液特有的物种,所以被以滴液名字命名。[3]此外,当时也尚未发现其下位笼,所以该描述不含其下位笼的形态特征。[4]从1940年发现滴液猪笼草(N. densiflora)[5]至发现滴液猪笼草已时隔26年,滴液猪笼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现的一个猪笼草属新物种。猪笼草属的全球关注在当时得以复兴主要归功于堀田満的工作。[6]
滴液猪笼草在文献中至少被错误鉴定过一次;伯特伦·伊夫林·斯迈西斯曾把滴液猪笼草鉴定为西马来西亚特有的瘦小猪笼草(N. gracillima)。[1]1965年,这个错误的鉴定还出现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热带湿地研讨会(Humid Tropics Symposium)的议程中。[7]
滴液猪笼草为藤本植物。茎可长达4米,直径可达5毫米,呈圆柱形。节间距可达8厘米。[4]
滴液猪笼草的叶片革质无柄。叶片呈披针形,可长达8厘米,宽至1.5厘米。叶片末端通常为急尖,基部渐缩,包住茎部。在中脉的两侧最多可出现4条纵脉。羽状脉众多,但不明显。笼蔓可长达8厘米。[4]
滴液猪笼草的下位笼可高达7厘米,宽至3厘米。其下半部为卵形,上半部为圆柱形或圆锥形。唇约为圆柱形,可宽达5毫米。内缘的唇齿小,但明显。笼口倾斜,为圆形至卵形。笼盖为卵形,末端为钝角。笼盖的上表面具许多丝状的附属物,其可长达5毫米。[4]
滴液猪笼草的上位笼可高达10厘米[3],宽至2厘米。其下半部通常为球形,上半部为圆柱形。其笼翼退化为一对隆起。笼口为圆形。唇为圆柱形,可宽达3毫米。笼盖为圆形,无附属物。在笼盖基部的后方具有一根不分叉的笼蔓尾。[4]
滴液猪笼草的的花序为总状花序。花型非常的紧凑,总花梗仅可长达3厘米,花序轴可达10厘米。花梗可长达5毫米,无苞片。萼片呈卵形,可长达2毫米。[4]
滴液猪笼草完全缺乏毛被,植株的所以部分均无毛。[4]
产自滴液的滴液猪笼草,其模式种群的捕虫笼具有特殊的颜色。其下位笼通常为暗紫色且具稀疏的黄色斑点。上位笼通常为紫色且具许多黄白色的斑点。它们的唇和笼盖通常都呈白色。[6]而产自毛律山(Mount Murud)的种群则可出现颜色更深的捕虫笼。[8]
正如其名,滴液猪笼草最初只发现于滴液。但自从其被正式描述后,在其他几个山脉上也发现了它,包括毛律山和巴杜拉威山。[6]而附近阿比山和本那拉山的顶峰为石灰岩山峰,且所处的海拔高度超出滴液猪笼草已知的海拔分布范围之外,所以未发现滴液猪笼草。[4][9]
滴液猪笼草扎根于高地地区的贫瘠土壤[10]中。其通常出现于山脊顶部苔藓森林的开阔植被区。[4]在滴液,其仅出现于西部山脊,海拔1900米至山顶海拔2370米的范围内。山顶的植被都非常的矮小,高度很少超过1米。其主要由杜鹃花属植物(特别是Rhododendron ericoides),[11]及簇白珠属(Diplycosia)和越橘属植物组成。[12]滴液猪笼草大部分存在于顶峰健康森林(heath forest)中,在那里可看到具数以百计白色斑点的捕虫笼悬挂在同域分布的灌木上方。[3]
在毛律山,滴液猪笼草生长于阴暗的苔藓森林中。该种群的捕虫笼的颜色较滴液的更深,可能是由于毛律山的海拔更高而使得其受到紫外线照射的强度更大造成的。两种产自毛律山的厚蹼蟾属蟾蜍——Pelophryne linanitensis和Pelophryne murudensis与滴液猪笼草同域分布,并可能生存于其捕虫笼中。[13]
根据2000年的评估,滴液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易危。[14]而在5年前,世界保护监测中心已将其列为濒危。[15]1997年,查尔斯·克拉克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标准,将滴液猪笼草非正式的列为濒危物种,并指出若把保护区内的种群计算在内,那么其等级应为依赖保育。[4]
滴液猪笼草是斯里兰卡特有的物种,也是唯一分布于该岛的猪笼草属物种。其生长于河堤、森林里的浸水的开阔灌木丛中。滴液猪笼草分布于海拔0~700m的地区。 由于地理隔离,尚未发现滴液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滴液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等级为易危(Vulnerable)。
已有关于两种滴液猪笼草变种的描述,但其命名都不是正式的。 Nepenthes distillatoria var. rubra (auct. non Hort. ex Rafarin: Nichols.) Hort.Veitch ex Macf. (1908) Nepenthes distillatoria vera D.Moore(1872)nom.ill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