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易马,始于唐代。我国西北地区食肉饮酪的少数民族,茶与粮是同等必需,有"一日无茶则泻,三日无茶则病"之说。古时战争,主力为骑兵,马是战场上决取胜负的重要条件。于是历代统治者采取控制茶叶供应,以少量的茶换多数的茶马交易,实行以茶治边的政策。
大抵在唐贞元年间,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称:茶“始自中原,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此为中国现存文献中有关以茶易马的最早记载。但西北少数民族向中原市马或献马,“中原按值回赐金帛”的时间,可上溯到唐开元年间。其时驱马市茶,并未形成一种定制。至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遣李杞入蜀置买马司,于秦、风诸州、熙河路设官茶场,规定以川茶交换“西番”马匹,才确立为一种政策。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蜀运茶马利宣称:“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即是对熙宁、元丰年间,茶马互市成为一种常制以后的描写。明代丘浚《大学衍义补》载:熙宁“李杞入蜀,经画买茶,于秦、风、熙河博马。王诏又言,西人颇以善马至边,所嗜惟茶”。茶马互市,内地供应边民游牧生活所必需的茶叶,边境少数民族以“善马”供给缺马的中土,增强和促进了中国国防、交通和农业的发展。元因其本部蒙古产马,未实行茶马交易之制。明、清二代,均沿用宋制,在川、陕设立专门机构。清康熙四年(1665),在陕甘之外,更增设云南北胜州茶马市,用于对藏族易马。民国郭则污《竹轩摭录》:“康熙时,敕遣专官管理茶马,至四十四年(1705),贞元十七年(770-798),经历任湖州刺史袁高、于颇、李吉甫、李词等相继督办,湖州紫笋贡茶名噪全国,贡额由五百串增为一万八千四百斤。定时每年于清明前急程递送长安。唐代后期,随王室对茶叶需求的增加,唐代贡茶地区增加。唐代裴汶《茶述》称:“今宇内为土贡者实众,而顾渚、蕲阳、蒙山最上;其次则寿州、阳羡(一作义 兴)、碧涧、渔湖、衡山;最下有鄱阳、浮梁。”《新唐书·地理志》记及的贡茶地点由三处增加为五道十七州。
到雍正帝胤祯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停止。茶马交易实施将近7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