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讳辩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韩愈
作品体裁:议论文
作品出处:《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集》
愈与李贺书(1),劝贺举进士(2)。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3),同然一辞。皇甫湜曰(4):“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5)。”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6)。”律曰:“不讳嫌名(7)。”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8)。”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9)?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10),非周公孔子欤(11)?周公作诗不讳(12),孔子不偏讳二名(13),《春秋》不讥不讳嫌名(14),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15)。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16)。周之时有骐期(17),汉之时有杜度(18),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19),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20),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21),不闻讳浒、势、秉、机也(22)。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23),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24),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25),稽之以国家之典(26),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27)。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28),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29),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作品注释
(1)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避父讳,不能应试出身,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著有《昌谷集》。
(2)进士:唐代科举制度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是定期分科举行的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名目;制科是皇帝临时特设的考试。
(3)和(hè)而唱之:一唱一和。
(4)皇甫湜:字持正,元和年间(806—820)进士。曾从韩愈学。
(5)律:此处当指唐代某项法律条文。唐代法典总称《唐律》,分十二篇五百条,其中未见“二名不偏讳”及下引“不讳嫌名”等条文。“二名不偏讳”最早见于《礼记》的《典礼上》及《檀弓下》,意为二字之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偏:一半。一说偏即徧(遍),全部、普遍的意思。根据《礼记》的释文,似乎不能作这样的解释。
(6)“谓若”二句: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孔子在说“徵”时不连用“在”,在说“在”时不连用“徵”。意即只要不连用,就用不着避讳。如唐代律文中有“二名不偏讳”的条文,则二句为律文的释文。这条释文袭用《礼记·檀弓下》正文及《礼记·曲礼上》郑玄的注。
(7)嫌名:指与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音近则有称名之嫌,所以叫嫌名。
(8)“谓若禹”二句:亦袭用《礼记·曲礼上》郑玄注。禹、雨,丘、蓲,都是同音字。禹即夏禹,丘为孔子名。
(9)为:是。
(10)法制:礼法制度。
(11)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名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帮助武王灭殷(商),又辅佐周成王,主持制定了周朝的典章制度。他和孔子都被历代统治者尊崇为“圣人”。
(12)诗:《诗经》。《诗经·周颂》中的《噫嘻》与《雝》等篇,相传为周公所作,其中有“克昌厥后”、“骏发尔私”等句,而周公之父文王名昌,周公之兄武王名发,所以说“周公作诗不讳”。
(13)孔子不偏讳二名:孔子不避单独用的“徵”或“在”字。如:《论语·八佾》中孔子曾说“杞不足徵也……宋不足徵也”,《论语·卫灵公》中又说“某在斯”。
(14)《春秋》:春秋时鲁国的编年史书,相传经孔子删订,为儒家经典之一。讥:讥刺,非难。
(15)“康王”二句:周康王名钊,其孙继位,谥昭。《春秋》对此未提出异议。
(16)曾参(shēn):春秋时人,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行著称。不讳昔:《论语·泰伯》记曾子说:“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17)骐期:春秋时楚国人。
(18)杜度:东汉时人,字伯度,齐国丞相。
(19)“汉讳”句:汉武帝名刘彻,当时为避讳,将彻侯改为通侯,蒯(kuǎi)彻改为蒯通。
(20)吕后:名雉(zhì),当时为避讳,改雉为“野鸡”。
(21)章:章奏,臣下给皇帝的报告。诏:诏书,皇帝颁发的文书命令。
(22)浒(hǔ)势秉机:四字与唐高祖李渊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名同音。
(23)谕:与代宗李豫的名字同音。
(24)士君子:指官僚及其他有社会地位的乡绅、读书人等。
(25)质:对照。
(26)稽:检核。国家之典:指上文所举汉代讳武帝、吕后名,唐朝章奏、诏令不避“浒势秉机”等例。
(27)止:意为到达顶点。
(28)务行:致力于实行。
(29)比:类似。
作品译文
我给李贺写了一封信,勉励他去考进士。李贺应进士试很引人注目,同李贺争名的人出来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纷纷附和,众口一声。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我回答说:“是的。”
《律》文说:“凡双名不专讳一个字。”解释者说:“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孔子在说‘徵’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徵’。”《律》文又说:“不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者说:“譬如‘禹’之与‘雨’,‘丘’之与‘蓲’之类就是。”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试问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春秋》中对人名相近不避讳的事例,也没有加以讥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一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一个人叫杜度,象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儿子如何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近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近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的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象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象周公孔子,也可以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周公、孔子的行事,却要在讳亲人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真是太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无法超过的,超越了周公、孔子、曾参,而去向宦官、宫女看齐,那么岂非宦官、宫女对亲人的孝顺,比周公、孔子、曾参还要好得多了吗?
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尚书六部中的“民部”,则改为“户部”,等等。刻印古书时,也要把当世应讳的字改掉或缺笔。这叫做避讳。避讳的要求很严格,违犯者会招致非议,甚或得罪。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就遭到了非议(晋、进同音),终于不能如当时其他读书人那样取得功名。韩愈曾鼓励李贺应进士试,也被人指责。面对这种陈腐的时尚,韩愈十分愤慨,《讳辩》就是为这件事而写的。韩愈不敢反对避讳,他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全文没有一句从正面说出作者的主张,读者却可从中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结论。
韩愈(768—825),字退之,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与柳宗元创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复古崇儒,抵排异端,攘斥佛老,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学正统思想和文学的熏陶,并且勤学苦读,有深厚的学识基础。但三次应考进士皆落第,至第四次才考上,时年二十四岁。又因考博学宏词科失败,辗转奔走。796年(唐德宗贞元十二年)起,先后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下任观察推官,其后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803年(贞元十九年),升任监察御使。这一年关中大旱,韩愈向德宗上《论天旱人饥状》,被贬为阳山县令。以后又几次升迁。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上《论佛骨表》,反对佞佛,被贬为潮州刺史。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召回长安,任国子祭酒,后转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后世称为“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为“韩文公”。有《韩昌黎集》。
余在未进蒙馆(小学)读书之前便认得千余汉字,因此每逢读到与“立”字同音的词语时,屡屡遭到祖母的申斥。
举凡小儿皆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一遭申斥立即争辩:“为啥?”祖母曰:“你爹的小名叫‘大利’,你是他儿子,就不能说‘利’!”
我又问:“‘美丽’也不能说?”
祖母是文盲,不知这“美丽”为何许物也,便反问:“‘美丽’是啥意思?”我说:“就是‘漂亮’!”老太太说:“那就叫‘俊’!”
我还是不服气,继续争辩:“我爹叫‘大利’,我就不能说‘粒’;我的名字叫‘生’,我儿子也不能说‘生’。我儿子也不能说爷爷的名字‘利’,那么想吃‘一粒花生’的时候,他该怎么说?” 老太太哑火了,恼羞成怒:“再犟嘴我就打断你的腚巴骨!”“腚巴骨”就是“脊椎骨”的学名,它要是被打断的话我就完蛋了!立马闭嘴,才躲过被打断腚巴骨。
上学后接触到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才知道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里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书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啊,原来这叫“官讳”!
及长喜读《唐宋八大家》,读《韩愈·讳辩》后感慨良久。唐代诗人李贺 (790-816)字长吉,人称“诗鬼”,与“诗仙”李白并称“二李”。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 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韩愈这篇《讳辩》短文,就是为李贺鸣冤叫屈的。
韩老夫子开篇便从正面出击,以孔子的“避讳与不避讳”,即若言‘徵’不称‘在’, 言‘在’不称‘徵’是也(孔子的母亲名叫颜徵在,孔子在说到‘徵’的时候不说‘在’;说到‘在’的时候不说‘徵’。‘徵’‘在’两个字只要不同时使用,就 是避了母亲的名讳)为依据来论证李贺只要避讳其父之名讳里的‘肃’字,而不必去避讳‘晋’字,就有权参加进士的科考。接下去又从反面出击,“若父名仁,子 不得为人乎”-----假如李贺他爹叫 “李仁”,李贺就连“人”也不能做了?当牛作马,还是自杀了?
更激烈的例证是“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汉朝为了避吕后之讳‘雉’字,改称‘野鸡’,也未见汉朝文献里有把‘治天下’叫做‘野鸡天下’的!
感慨良久之后是疑问。
第一问。给皇家避讳是“国讳”。吕后是刘邦的老婆,要给她避‘雉’字之讳;她老公 是皇帝,那“刘邦”二字更是必须去避讳的。“刘邦”二字的同音字比比皆是,在实践上又是否行得通?譬如,把“帮助”称作“助助”,把“留住”叫“停住”? 更可怕的是“滞留”,既犯了老婆的‘雉’又犯了老公的“刘”,这老两口子的“讳”又该如何来避?
韩愈没说,我也未找到答案。
第二问。李贺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考 进士是为做官。不做官者就会自然死亡?好,就算是不做官者就会自然死亡!那唐朝的科举又不是仅仅一个“进士科”,与其并肩的“明经科”是一样可以做官的。 我是现代人都晓得唐代有“明经”可以去考,那当代的李贺就更该晓得了。为什么不去考?也许是爱好不同?“明经科”主要是选拔技术人才,譬如财政官员要懂得 数学。李贺好文,或者是数学领域里的“副班长”?李贺是“官儿迷”,不能净化自己的利欲又不肯改变“高考志愿表”。早夭是活该!韩老夫子则是有眼无珠,同 情错了人!
第三问。也只有这一问算是逼迫我向前多走了几步,又多学来一些知识。 鲁迅说过:“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韩愈拉起孔子是如何避讳的这张老虎皮,去吓唬不准李贺去考进士的家伙是没有错的。只是那孔子如果不去避讳,这张虎皮不就拉不着了吗?
找书来读过后方得知,那“万世师表”是后人赠送给他的“名义称号”。在“万世师表”尚未成为“万世师表”之前,他不过是个穷教员而且经常“下岗”,被迫到处找工作,不然又哪里来的“周游列国”?既然是穷教员,就得服从他的前人流传下来的规矩。这规矩是什么呢?
再找书来读过后又得知,原来这“避讳”是早有定例的。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方被废除,好像一条慢慢爬行了数千年的毒蛇。其害人久矣,害人亦众矣!
等到读研,学的是历史专业便慢慢知道这“避讳”对于《史料学》专家教授们还是大有用场的。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恒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 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 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 唐代宗名豫,薯蓣曾经改名为“薯药”;宋英宗名曙,薯药又改名为“山药”。 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改为“炊”字。如果遇到被虫蛀或浸湿而脱落字迹的古代典籍,就可以借助“避讳”一些什么字来判断成书的年代。譬如,见了“茂才”知道是东汉。
还可以借助“避讳”来考察民俗。譬如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馒头”,因为武大郎必须去避讳宋仁宗名赵祯的发音把蒸馒头的“蒸”改为“炊”字。现在有人借助武大郎的牌子老来卖自己的烧饼,那是没有历史知识---这个侏儒卖过馒头,没卖过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