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音乐会(8)伦敦逍遥音乐会 - The Proms, 全称是 The Promenade Concert, 就是可以自由漫步的音乐会。这一被称为世界乐坛奇迹的古典音乐节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夏季逍遥音乐会由音乐家亨利·伍德爵士和罗伯特·纽曼创办于1895年,今年已是119届了。BBC从1927年开始接管,虽然中间受到战争影响几次遇到经济困难,但最终在1941年“落户”皇家艾尔伯特音乐厅直至今日。规模之宏大,持续之长是秉承创始人的宗旨:用一流的音乐和低廉的票价向最广泛的英国民众普及古典音乐。在过去的几年,华裔音乐家马友友、朗朗也都曾在音乐会上一展风采。[1]
1890年代,伦敦新建的女王大厅竣工,罗伯特•纽曼Robert Newman(1859-1926),男低音歌唱家、演出经办人。就学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1893年起任伦敦女王大厅经理,创建的第一届“逍遥”音乐会在1895年8月10日举行。在此之前,纽曼就已经本着为更广大范围的观众提供更多通俗曲面、更随意的欣赏方式、更低廉的票价的理念组建了女王大厅的交响乐团。
纽曼的想法得以实现,也得力于亨利•伍德Henry Wood(1869-1944),英国指挥家、管风琴演奏家的大力支持。1894年,一个春日的早晨,纽曼约见伍德,商议逍遥音乐会的方案。亨利说:“我准备筹划一系列的晚场音乐会,用最简单的表演方式培养观众”,他接着解释说,“首先从通俗流行的作品着手,慢慢地逐渐提高水准,直到我已经培养出来了一批横跨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观众”。1895年纽曼聘任伍德任女王大厅乐团指挥,并担任首届“逍遥音乐会”指挥。
用当代的说法,一个好的创意,必须付诸实施,才能产生效益。“逍遥音乐会”在纽曼的一股轫劲下开始运营。有人才、有乐团、有场地,创意当年就见到功效。最初叫做“罗伯特•纽曼漫步音乐会/ Mr. Robert Newman's Promenade Concerts”,当时的曲面就现在的标准来看,也属非常高雅之列,音乐会时长超过三个小时,而且低廉的票价引起了百姓的关注,单场音乐会票价1先令,演出季的套票为1英镑,观众可以站着看,可以走动的看,总之,可以随意。
与正常演出的音乐会不同,“逍遥音乐会”上,观众可以吃、可以喝、甚至可以吸烟,不过后来人们禁止在歌唱演员唱歌的时候点烟,怕浓炝的烟味让演员咳嗽,无法唱歌。
音乐会的曲目,通常这样搭建:上半场是“比较严肃”的作品,下半场是短小好听的、纽曼称之为“超级狂想曲”的作品,包括部分歌剧当中的流行唱段。
伍德与纽曼二人同舟共济,彼此相扶,为观众演出了更广阔范围的曲目。首季演出就创出了“周一•瓦格纳之夜”以及“周五•贝多芬之夜”的品牌。伍德自此逐渐的更新曲目,从娱乐性的“大俗曲”到加入尝试性的新作品――被冠名以“新奇音乐会/Novelties”。
在推广作品的基础上,伍德进一步推出新人,巴有才华的演奏家推上舞台,为了提高管弦乐队的水平,他率先发对当时通行的“代理制”,不允许乐团成员为了到别处去“捞外快”而找人替补排练,只参加演出、从而还能挣到“出场费”;他也因此成为“1904年最不受欢迎的人士”。伍德坚持推广新作品的成效到1920年就已经初见端倪,许多人许多人已经是如今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像理查•施特劳斯、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拉威尔、沃恩•威廉斯等人。[2]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公众热血沸腾,群情激昂,一致反对所有的“德国事务”,特别是德国的音乐。伍德和纽曼两个人为艺术“死扛”,战斗在艺术的最前沿,坚持“伟大的音乐艺术品为全世界所拥有,精品不倒,时间将给予证实”。意识形态的争论未休,纽曼又陷入经济危机,为了拯救乐团,1915年英国查普尔股份有限公司(伦敦音乐出版商,钢琴制造商)承租了女王大厅,顺势取得了乐团的管理权,并重新命名为“新女王大厅管弦乐团”。
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查普尔公司1927年宣布撤资,不再给予任何财力支持。与此同时,BBC已经成为了一家“统领信息、教育与娱乐”的集团公司,与亨利·伍德筹划的“逍遥音乐会”宗旨不谋而合。就这样,“逍遥音乐会”又“转嫁”给了BBC。BBC入主Proms之后的三年里,所有的音乐会均冠以“亨利·伍德爵士与他的交响乐团”系列音乐会,直到1930年成立了“BBC交响乐团”。
逍遥音乐会“逍遥音乐会”易主之后,听众的范围得以更大范围的扩展,许多人疑虑BBC“地方性保护”自己的地盘,实况转播音乐会将会造成观众的大量流失。这个时候,又是伍德挺身而出,宣扬他的观点:“自由地传播音乐信息,让音乐走入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使得BBC转播音乐会得以继续,成为今天“逍遥音乐会”最典型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对德宣战的第3天,BBC将其“音乐部”解散,宣布无法再支持“逍遥音乐会”。命运多舛的PROMS再一次面临危机。这一次,亨利·伍德再次披挂上阵,找到了私人资助,保证了1940-1941演出季的进行,并由伦敦交响乐团替换了BBC交响乐团。由于空袭迫使1940演出季只进行了四个星期就中断了,1941年5月10日,德国空军炸毁了女王大厅。整个伦敦能够演奏交响乐的地方只剩下了1871年起用的皇家阿尔伯特大厅。大战当中,风云变幻,BBC在1942年又把“银子”投到PROMS,重新支持“逍遥音乐会”。
1944年对于“逍遥音乐会”来说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50周年庆典,以及亨利·伍德75岁寿辰。此时的老亨利已经力不从心,身体渐弱。7月28日,他指挥了最后一场音乐会,告别了他已经执棒半个世纪的“逍遥音乐会”舞台。三个星期之后,老人家乘鹤西归。
战后,传统的“瓦格纳之夜”因为民族气质而不再受欢迎,自1953年起“威尼斯夜色/Viennese evenings”越来越博得观众的青睐,其他知名作曲家的纪念活动也逐渐成为主题音乐会。1957年西贝柳斯去世,上演了“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1958年沃恩·威廉斯去世,上演了“威廉斯交响曲全集”。
英国指挥家、管风琴演奏家、钢琴家马尔科姆·萨金特自1950年起担任BBC交响乐团首席指挥,那时大部分的“逍遥音乐会”都是由他指挥。不过,到了1950年代后期,其他乐团加盟“逍遥音乐会”的现象已经初具雏形。约翰·巴比罗里指挥的曼彻斯特的哈莱管弦乐团(HalléOrchestra)成为第一支在“逍遥音乐会”亮相的非伦敦地区的乐团,接下来的几年里,先后有伯恩茅斯交响乐团、利物浦交响乐团等登台演奏,巴兹尔·卡梅隆、查尔斯·格罗夫、科林·戴维斯、诺尔曼·德尔马尔、查尔斯·马克拉斯等著名指挥先后执棒。
英国评论家、管理者、钢琴家威廉·格洛克自1959年起担任BBC音乐部门主管,“逍遥音乐会”开始“换脸”,管弦乐曲目的核心、亦是“逍遥音乐会”的支柱,改革为更具有实验风格的作品,体现当今世界范围内音乐发展和沿革的时尚,1950-1964年间上演的新作品是过去的两倍。
1963年演出季里,盖欧尔格·索尔第、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卡洛·马里奥·朱利尼等“外国指挥”登台。1966年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以“第一支外国乐团”的身份出现在“逍遥音乐会”;步其后尘,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波兰广播交响乐团、捷克爱乐乐团应邀而至。后来人们称1963年是“逍遥音乐会”的改革年,从一个保守的本土音乐节成功过渡为“国际音乐节”。
1960年代的艺术改革,以引进歌剧达到了一个顶峰。1961年,著名的格林德伯恩歌剧院/Glyndebourne Opera首先演出了莫扎特《唐乔瓦尼》,非西方文化艺术的演出则推波助澜,几场包括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日本的音乐作品室内乐团音乐会,加上打击乐音乐会、爵士乐演出、福音演唱会、电声乐器演奏,以及儿童专场音乐会,整个“逍遥音乐会”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1年起,BBC开始在每个演出季“委约创作”作品,让“逍遥”的观众听到最时尚的音乐,为当代作曲家创建了一个宽泛的创作舞台。
1970年代,“逍遥音乐会”的“最后一夜”逐渐成型,“演出前讲座”也成为“气候”,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构成之外,“逍遥音乐会”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健全,成为了观众可以参与的、更为大众化、普及化的“音乐狂欢节日”。
1994年是“逍遥音乐会”的百年庆典。现在,“逍遥音乐会”每年有超过70场音乐会,呈献给观众风格多元化的交响乐、歌剧、音乐剧,邀请国际一流的交响乐团加盟,同时不失“逍遥”传统——每年都有英国优秀音乐作品音乐会,BBC交响乐团和合唱团则依然是主体演奏团体。
1996年起,“逍遥音乐会”再度革新,创建了“公园逍遥/Proms in the Park”、“室内乐逍遥/ Proms Chamber Music”、“演讲逍遥/ Proms Lecture”等几种不同的表演;紧接着1997年首场“逍遥独奏音乐会”开盘,引发了音乐会架构的新一轮组合,1998年“合唱日”、1999年“千年音乐一日现”、 2000年“千禧青年日”等主题音乐会相继获得成功;而来自其他国家的爵士乐、电影音乐、舞台剧作品等,使得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元化。
进入新世纪之后,在斯潘汀画廊举办的“诗歌逍遥会/Poetry Proms”、在皇家音乐学院举办的“作曲家肖像”系列、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举办的“演出前讲座”等主题活动,使“逍遥音乐会”的地理范围扩展到音乐厅之外,艺术构成拓展到更大的范围。与之配合,BBC-3台实况转播音乐会,包括网络转播、电视转播、广播转播等多种方式,特别是转播已经成为品牌的“逍遥音乐会——最后一夜”。BBC-4台、BBC数字电视台则以“互动”平台的方式与观众展开广泛的交流,观众可以将转播过程中看到或听到而产生的各种疑问、建议等,发邮件给相关负责人,通过BBC-1、BBC-2、BBC-4三个数字电视台的“红触键”控制器,同步阅读作品介绍。到了2004年,作品介绍则通过DAB广播服务系统免费提供。2005年,“逍遥音乐会”的第一个WAP平台建成,可以用手机接听、收视,并且免费提供日常咨询服务。现在每一场音乐会在演出实况转播的一周后,都可以在线即时收听,曲目任选。[3]
伦敦夏季逍遥音乐节不仅历史悠久、百年不衰,而且在摇滚乐和流行乐的强大冲击之下,至今依然繁荣兴旺。
这与音乐节与时俱进不无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潮流的变化,BBC主办的夏季逍遥音乐节不仅保持了高质量的古典音乐会和低廉票价的传统,还更增加了音乐的种类和范围,既有交响乐、歌剧和室内乐等音乐会,也有爵士乐、电影音乐和世界音乐专场。
近年来,伦敦夏季逍遥音乐节更增加了世界性,不少华人音乐家都应邀登上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舞台,一展风采。像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中国钢琴家郎朗都曾多次亮相伦敦夏季逍遥音乐节。中国女歌手萨顶顶也曾在音乐节的世界音乐专场舞台上载歌载舞向英国乐迷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舞蹈。
伦敦夏季逍遥音乐节每年从7月中旬开始,历史两个月于9月中旬结束。而最后一场音乐会将整个音乐节推向高潮。
每年的最后一场逍遥音乐会几乎是英国所有古典乐迷的盛大节日。近年来更是在英国各地增加了若干分场。
主场设在伦敦市中心的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附近的海德公园则设有露天分场,草坪上人头攒动,乐迷四万之众躬逢其盛。另外在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兰都设有分场,音乐会期间,主场与分场之间频频互动,遥相呼应。
最后一夜逍遥音乐会更以充斥英国人的爱国热情而著称,人们不仅手中举着国旗,不少人脸上还画着国旗图案来参加音乐会。
最后一夜逍遥音乐会也多上演英国作曲家的经典曲目,而著名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的作品“希望与荣耀的土地”几乎永远是压轴戏,往往因观众群情激昂而连续演奏数遍。
而最令人感动的是,最后一夜音乐会上,都有听众代表为摆放在舞台上的音乐节创始人亨利.伍德爵士半身雕像佩戴花环、擦拭尘埃的程式。这尊著名的雕像,平时存放在皇家音乐学院的博物馆里,每年的夏季逍遥音乐节期间,都会陈设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舞台上,成为这一音乐盛事的象征。
古典音乐节在世界其他地区并不少见,但BBC主办的伦敦夏季逍遥音乐节却能在西方古典音乐舞台上独树一帜。它以其经典性、多元性和前卫性,以及它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完美结合,百年不衰,成为世界音乐节中的一棵常青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