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古战船

潼关古战船

中文名 潼关古战船
遗产编号 III-31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所属地区:陕西·渭南·潼关县

  遗产编号:III-31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遗产级别:省

  申报人/申报单位: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内容介绍

  潼关古战船旧时多在正月二十三及二月二演出。正月二十三是民间传统的休息日。当地有“正月二十三,老驴老马歇一天”之说。二月二民间称为“龙抬头”日,也是当地的盛大庙会。表演“竹马”“战船”以示群众祈风调雨、五谷丰登的意愿。旧时表演都在晚上,指挥者手提小锣,小锣一响三眼枪、鞭炮声齐鸣,火焰漫天,(旧时群众祈祷敬神的方式)有浓厚的民间傩仪和传统世俗遗风。

  首先由铁鞭、流星舞姿静场,接着是竹马由“马彪子”引路表演,古战船随后,古战船表演规模较大,每次演出参战人员一百多人,形式别具一格,表演独特,它同一般的“采莲船”、“旱船”、“水船”、“双人唱船”、“子母船”,有明显的区别。它所装扮的是古时水上的征战故事。如“单刀赴会”、“鄱阳湖”、“草船借箭”、“火烧战船”等内容。其装扮奇特。其中有假有真,不同它般。首先给演员依人物勾画脸谱,其次,演员双手提船掌舵,双脚跑动,在演员身上和船上装假臂、假手、假脚腿。有的扮成立势、悬势(称武势),有的扮成坐势(称文势)。使各个演员扮成不同的文官武将。有的执令掌印,有的持枪弄棒,船、人浑然一体,人物栩栩如生,真真假假,难分难辩。

  古战船表演时,演员双手提起船架,真腿走路,船四周绸缎飘逸,假腿置于船上,仿如演员的站如月(坐)在船上一样。演员行园场步,讲究船行平稳、潇洒。高手表演,在船头放水一碗,船行自如,如水中漂行,而船头的水不洒半点。尤其夜间表演时,战船灯光忽明忽暗,影影焯焯,加之采绸行走的飘逸下,给人增加了神秘感。战船在锣鼓震耳欲聋声中,列成各种图形行走表演,酷似水上行舟,场面壮观异常。大有古战时磅礴之势,使人身临其境,感慨惊叹。表演队型有“梅花阵”、“金龙阵”、“剪子花”、“满天呈”、“跑 字”等等。

  自20世纪七十年代,在当地和三次县城演出,20世纪80年代潼关重新修纂的县志收取了古战船彩照。90年8月份为电视剧《庄稼汉》取景助兴演出,1990年古战船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2000年在西安焰火节表演时,被原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称之为“中华一绝”。2005年庆祝渭南市建市十周年大型民间社火舞诗《华山魂》,古战船搬上舞台,在灯光设计的映衬下,古战船表演效果如虎添翼,真把人带入硝烟弥漫,纷沓境界。更是古战船由园场表演到搬上舞台的大胆尝试,受到陕西省副省长赵德全,省文化厅厅长秦天行,省委外宣办主任张锋锐、省委作协办主席肖云儒、渭南市委书记刘新文、市长曹莉莉、市委副书记闫超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建华、市作协主席李康美、新华社陕西分社摄影记者刘宗盼及省上诸多权威专家的好评与高度赞许。副省长赵德全在第三场演出结束后,走上舞台拉着战船演员说:“你们是哪里的?”演员们说,“我们是潼关的”。他激动的说:“你们潼关演的好。”新华社陕西分社的摄影记者刘宗盼激动地说:“太精彩了,太精彩了,完全可以打出陕西,走出国门”。

主要特征

  1、伴随民俗、信仰活动产生和发展而形成了具有民间习俗、信仰活动的依存性特征;

  2、有时古战场以鼓锣指挥、助威配乐的本来面目的直接性,又有从名曲鼓乐声取其精华的多样性,通过再发展、再提高,具有灵活性的特征;

  3、既反映了历史本来水战故事的真实性,又结合艺术升华的传奇、具有了独特性的特征;

  4、既结合了水战故事的特殊性,又吸收了现今艺术表演手段,具有了提高、发展的创新特征;

  5、还具有表演的轰动震撼、真假难辩的特征;

  6、古战船以鼓乐指挥,因而构成了以鼓乐振节,具有了导乐性的特征;

  7、古战船表演不同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的表演,具有突出的民间社火豪迈、质朴、粗旷的特征;

  8、以水战故事为依据,扮演内容多样,同时还具有多样性特征。

主要价值

  发掘、抢救、保护潼关县古战船其价值主要有以下两点:

  (1)学术价值。在中国汉民族民间舞蹈中是独一无二的。潼关县古战船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带动古战船及其它民间艺术的弘扬。它的表演形式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国汉民族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确属突出、独居、罕见。发掘、抢救、保护古战船,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舞蹈,还将对世界民间艺术的完善和丰富将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2)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潼关县古战船,对于保护民间艺术瑰宝,促进三个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重要作用。

历史渊源

  潼关县“古战船”历史悠久。

  “人间路止潼关险”。“潼关山河绾毂,地当秦晋豫之交,险阻天成,驰名海内。”潼关地势的险峻及地理位置的重要,可见一斑,在古人的口中笔下,“百二重关”,“三秦锁阴”,“四镇咽喉”真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素有兵家必争之重镇。

  古往今来,在这里发生的战争何止千万次。得潼关者东可逐鹿中原,西可轻取长安;失之则全军覆没,江山危在旦夕。所以,唐朝崔灏题潼关城楼诗中有“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之名句。潼关有名的战争达四十余次,加之潼关是古渡口。正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才产生了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瑰宝。

  据当地历代民间艺人口头传说:“古战船”、“竹马”受潼关古战场和古摆渡的影响,经历了周秦的孕育期。形成于汉代,曾多次为汉时潼关刘家村两代宰相刘琪、刘宽故里庆典活动演出。兴盛于唐宋至清末民初年间,后时隔五十多年的濒危期。经过新中国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抢救,到复苏期,到再兴期。再兴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和发展。由原来的园场表演升华到2005年搬上舞台的尝试。舞台形式的出现受到了好多专家及领导人的赞许。现在正在为创潼关“古战船”国家品牌而努力奋斗。

相关物品

  潼关“古战船”分为五个部分:

  1、流星,铁鞭,开路静场:火熘星是以铁丝织成网,装入木炭(即活性炭),轮流舞姿,行进;铁鞭,是以木把约三尺左右长,安装上铁链及鞭穗头长约3—5尺。鞭舞时分“怀鞭”、“跨鞭”“扫地鞭”、“滚鞭”,几十条鞭起轮响声啷啷当当。

  2、竹马:始先用竹皮绑扎框架,后粘糊第一麻纸,再贴上色纸附上剪花及图案。跑竹马马脖系串铃。

  3、战船:战船分“条船”和“楼船”两种。两种船始先都是用竹子绑制粘糊,现在已改为用塑料和竹条制作。楼船在船上装配楼三角战旗,人物牌。船上的灯笼既供照明,又成为装饰,古色古韵,贴近本来战船的面目。

  4、舞龙、舞狮。古时以竹黄扎布制成,内燃蜡烛,由数十人舞耍,演员中舞龙头和龙尾的人最为辛苦,现有工艺店成品,形象逼真,美观性、安全性大大提高。表演形式分别有“金龙阵”、“二龙戏珠”等,舞狮分别有“狮子滚绣球”、“双狮登高”等。

  5、锣鼓。主要用于战船表演和单独表演,表演作品有:进行曲、擂锣、三国、摘豆角、南瓜蔓等。

  无论是“竹马”、“战船”都用彩绘、剪纸、绢花装饰,且在船头有龙、虎像头以示两阵。有显明的民间艺术特点和时代特征。

  古战船这一民间船舞,深受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演出时北有山西省风陵渡,陕西大荔,西有华阴,东有河南观众不辞远道观看。潼关至今还流传着两句顺口溜:“古战船跑的争,天天黑了失人命”,每次演出之后都要拾上几大笼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