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堤

子路堤

中文名 子路堤
地理位置 县城西南约45华里处
行政区类别 自然村
人口数量 约7000人(2012.05)
目录导航

介绍

阳谷县金斗营乡所辖子路堤村始建于秦朝,为阳谷县最早村。在阳谷县西南23千米处,该村南北较长约3千米,东西约1,5千米。人口约7000人。金堤河在驻地南部东西流过,金堤在该村中间穿过。属东部季风区域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气候温暖,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形成“冬季干冷、春旱多风、夏热多雨、晚秋易旱”的气候特点。

村政区划

子路堤是阳谷县金斗营乡所辖13个自然村之一,有五个建制行政村划。

1、子路堤南一村,2、子路堤南二村,3、子路堤中村,4、子路堤北一村,5、子路堤北二村。

子路堤渊源

“子路堤”与“子路”的故事

在阳谷河务局所辖的北金堤上游,有一段堤防叫“子路堤”。探其名称的来历,和孔圣人的弟子——子路渊源颇深。

据说子路生长在非常贫穷的家庭里,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加上当时天旱无收,他怕父母挨饿,营养不良,就涉河到百里之外买米奉养父母。虽然这样很辛苦,但子路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由于子路经常背米在堤上过往,人们为子路的孝心所感动,就将这一段堤防称之为“子路堤”,紧挨堤防的村庄“堤上”也改名为“子路堤村”。

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孔子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子路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

《寿张县志》中王兆鸿,[1]关于寿张县中遗迹记载中对子路堤的记载是:

"寿张遗迹访城西,先贤子路竟名堤。慨想当年勤负米,碑存鸿爪印雪泥。君不见世俗惰肢不顾养,百里荷担孰能往。金斗营(在堤东二里许)右讯贤从,千秋不朽名堪仰。南趋范邑界相通,堤南堤北回不同。惟此家家隆孝养,至今犹有古人风。我为居稽来此地,拂读残碑感轶事。壮哉结缧孝做忠,道接尼山昭大义。"

《寿张县志》载有这样的诗文:“前贤贫注气纵横,信步登临势不平,洪水汪洋堤作岸,绿荫围绕柳为城,累朝共赖金汤固,环海新瞻玉境清。”赞叹了子路尽孝,也描述了当时子路堤的景象。

贤人已逝,金堤犹存。历经千年沧桑的北金堤,经过加固维修,如今成为抵御金堤河洪水的坚固屏障,景色更加迷人。“子路堤”不但在延续着历史的传说,也在见证着历史的发展、防洪工程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