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称来历
合涧镇历史悠久,因地处淅河之间,故取名“河涧”,明朝称“河间”。清朝咸丰年间,淅河上游庆龙集、下游大店集等商贩都来到“河涧”开业,洽谈生意,为此,山西省在“河涧”南地街西头建立了“山西会馆”。自此,庆龙和大店两集合二为一,各行各业兴隆旺盛,自此商贾云集,日进斗金,有了“六集之首”的美誉,成为山西和林县的物资集散地,故将“河”改为“合”,称合涧,并沿用至今。
(二)地理环境
合涧镇位于林州市西南部,距市区10公里,,是一个农工贸发东接采桑、桂林镇,南连原康镇,西与山西省壶关县、平顺县相邻,北与城郊乡接壤达的历史古镇。自古商贾云集,日进斗金,素有“六集之首”的美誉。辖31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全镇总面积134.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797亩,镇区建成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人,人口密度464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4‰。
(三)行政区划
2011年末辖合涧村、八达村、万羊坡村、郭家园村、河南元村、上庄村、王家村、刘家洼村、郭家岗村、庙平村、小寨村、河西村、茶饭庄村、石板沟村、豆村、东山底村、稳政村、大南山村、北小庄村、道棚庵村、肖街村、大付街村、小付街村、木纂村、小屯村、辛安村、马军池村、南平村、路家岭村、三羊村、墁坡村等31个村民委员会,137个自然村,382个村民小组。
(四)政区沿革
据碑文记载,唐朝初期有人在此居住,后到明朝逐步建村,为仙岩村、仙岩乡,后合涧镇兴于清。1988年撤乡设镇,原辖行政区域不变。
(五)区域代码
410581101:~200合涧村 ~201万羊坡村~202郭家园村 ~203河南元村 ~204上庄村~205王家村~206刘家洼村~207郭家岗村 ~208庙平村 ~209小寨村 ~210河西村~211茶饭庄村 ~212石板沟村~213豆村 ~214东山底村~215稳政村 ~216大南山村~217北小庄村~218道棚庵村 ~219肖街村 ~220八达村~221大付街村 ~222小付街村 ~223木纂村 ~224小屯村~225辛安村~226马军池村~227南平村 ~228路家岭村 ~230三羊村~231墁坡村
(六)人口面积
全镇总面积134.26平方公里,镇区建成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2011年底全镇总人口为6.3万人,耕地面积为3143公顷。,人口密度464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4‰。
(一)地形地貌
合涧镇西部为太行山余脉—林虑山,东部为山地丘陵,中间为城关盆地的一部分,最低海拔315米,最高海拔1402米。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二)气候
夏季炎热,温度在32摄氏度至38摄氏度之间,冬季寒冷,最低温度在零下15度至20度之间。雨水集中,多在7、8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年降水量在550mm左右。春夏两季多刮东南风,秋冬两季多刮西北风,最大风力可达8级。日照最长14小时,最短不足10小时,每年10-11月初降霜冻。
(三)水文地质
境内河流主要有淅河、花园河、洪山河、桃园合等,多为季节性河流。红旗渠一干渠穿境而过。地下水深在150米左右,地质多为石灰岩构造,下有断层。
(四)自然资源
合涧镇矿产资源丰富,西部山区绵延20公里的峰岭沟壑中,石英石、钾长石、白云石、花岗岩等矿产储量大,品位高,开采便利。
合涧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发达,跨晋豫的合嘴公路是晋煤东运的主要通道,省道东南公路纵贯全镇南北,与合嘴公路形成“十”字交通网,东距京珠高速50公里,北距安林高速10公里,乡村道路硬化率达95%。
合涧镇旅游资源丰富,洪谷山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旗渠、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五处省级文物,二处市级文物,被誉为“文物宝库”,景区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