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

十八路诸侯

中文名 十八路诸侯(反董卓联盟)
外文名 Eighteenprinces
所处时期 东汉末年
时间 公元189年12月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冬十二月(公元189年12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诸侯介绍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把持朝政,以图诛杀宦官,反被宦官所害。众将士震怒,除掉宦官,皇城大乱。后董卓进京平乱。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诸侯讨董,共计18路诸侯: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199)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绍之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初平元年(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馀众奔九江,割据扬州。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建号仲氏。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于建安四年(199)呕血而死。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hán fù)(?—191)字文节。颍川郡(治今河南省禹县)人。东汉末年的军阀,冀州牧。 韩馥担任过东汉的御史中丞,之后被董卓派为冀州牧;在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韩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参与者。韩馥与袁绍也曾经有意立刘虞为皇帝。当时冀州民殷人盛,兵粮优足,于是袁绍便用计夺取冀州,韩馥被迫投靠张邈;之后张邈与袁绍的使者见面,韩馥以为是要来杀害自己的,于是在厕所中以刻书用的小刀自杀。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音,zhòu,古同“胄”),字公绪,陈留人,东汉末期的人物。据正史记载,189年孔伷曾被董卓任命为豫州刺史,同时也是起兵讨卓的地方势力之一,似乎在190年底被董卓的部将李傕等人攻杀或病死,所以190年另外出了一个豫州刺史孙坚。正史对孔伷事迹的记载太少,只《英雄记》提到他能“清谈高论,嘘枯吹生”。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192)字公山,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西北)人。东年汉末年兖州刺史,汉室宗亲,刘舆之子,刘繇之兄,汉末群雄之一。后来在讨伐兖州黄巾时,不听鲍信之劝,擅自进兵,被杀。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192),字公节, 东汉末年兖州泰山(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北)人,河内太守,是东汉末期起兵讨董卓的地方势力之一,被董卓击败后败逃乡里,想与张邈会合,但被其所杀害的胡母班之亲属联合曹操攻杀致死。在《三国演义》中,王匡曾参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本部将领方悦被吕布所杀。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今阳谷)人。少时,家中富裕,疏财仗义,广交朋友,甚至曹操、袁绍都与他有交往。汉灵帝时,初任骑都尉,后升为陈留太守。昭宁元年(189)董卓篡权,他与曹操、袁绍等起兵讨伐。次年,战于汴水,被董卓击败。张邈调集全部兵力追随曹操,袁绍担任盟主后骄傲、自大,张邈以正义之词劝言袁绍,绍怒,指使曹操杀掉张邈,曹操拒绝,张邈甚为感激。兴平元年(194年),但张邈还是害怕曹操始终有一日会听取袁绍先言而杀了自己,听从其弟张超与陈宫的建议,叛曹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脱离曹操联盟。吕布占据濮阳,兖州所辖郡县除鄄城、东阿、范县外皆归顺。次年,吕布被曹操击败,张邈随吕布投奔刘备。其弟张超护送全家去雍丘,全被曹操围杀。张邈向袁术求救,途中被部下所杀。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字元伟,梁国雎阳人,太尉桥玄族子。灵帝末,为兖州刺史,迁东郡太守。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初平中,为刘岱所杀。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字伯业,袁绍从兄。为长安令。曾任山阳太守,并作为一路诸侯参与讨伐董卓。《英雄记》说,前扬州刺史陈温病死后,袁绍后用袁遗为扬州刺史,192年为袁术所败,袁术然后任命自己的亲信陈瑀为扬州刺史,而袁遗败军之际为士卒所杀。昔河间张超尝荐遗于太尉朱鉨,称遗“有冠世之懿,干时之量。其忠允亮直,固天所纵;若乃包罗载籍,管综百氏,登高能赋,鷪物知名,求之今日,邈焉靡俦。”事在超集。太祖称“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耳。”语在文帝《典论》。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字允诚,后军校尉鲍信求见袁绍,说董卓有异心,劝袁绍除之,袁绍不同意,鲍信又找王允商量,王允也不同意,鲍信于是引本部军兵投泰山。后以济北相身份参加讨伐董卓的义军,鲍信因为怕孙坚抢头功,暗中令其弟鲍忠出战。结果鲍忠为华雄所杀。李傕等人控制朝廷后,以献帝名义命曹操与鲍信镇压青州黄巾起义,于是两人在寿张迎击黄巾军,鲍信深入重地,为敌所杀。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著名的孔融让梨讲的就是他的故事),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自此处),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兴平二年(195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杀。年终55岁。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张超(?-195),表字不详,据嘉靖版《三国志通俗演义》字孟高(另有说法认为他字景明,事实上景明并不是张超,而是张导),东平寿张(今山东寿张)人,东汉末年的广陵太守,张邈之弟。董卓弑帝,图危社稷,功曹臧洪说超诛除国贼,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超从曹公檄文,起兵讨卓。后超遣洪诣大司马刘虞谋,值公孙瓒之难,至河间,遇幽、冀二州交兵,使命不达。兴平元年,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二年间,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陶谦小时候是孤儿,好学,性格刚直,有高尚的节操。后举孝廉,拜尚书郎,授予舒令。后迁幽州刺史,征拜议郎,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后来黄巾起兵徐州,就让陶谦做徐州刺史,大败黄巾军。董卓之乱中,各州各郡纷纷起兵,当时天子在长安城中,与各处都中断联系。陶谦就派使者到长安去进贡。又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当时的徐州民殷国富,流亡外地的人也大多归顺他。但是他却背道而驰:广陵太守赵昱忠直,却疏远他;曹宏这些小人反倒亲近他们,任用他们。这样使各方不能和睦,渐渐乱起来。后来下邳的阙宣自称天子,陶谦杀死他,合并他的队伍。 初平四年,曹操征讨陶谦,攻下十几座城。在彭城大战,陶谦败走,退守郯城,死伤过万。后曹操因粮少退兵。兴平元年,曹操又东征,平定琅邪、东海等县。陶谦害怕了,想去丹阳。恰好张邈叛乱,迎合吕布。曹操又去和吕布打。当年,陶谦病死,时年六十三岁。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马腾,相传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因其父马肃与羌女通婚,故马腾有二分之一的羌族血统。马腾于汉灵帝末参军,由于身长力大,性格宽和,待人诚恳而因功升至军司马。但之后由于当时的朝廷黑暗,民变频频。韩遂先后杀死当时想要乘乱起义的少数民族首领北宫伯玉和李文侯,之后韩遂又用计杀死了凉州刺史耿鄙和汉阳太守傅燮,当时在耿鄙手下担任军司马的马腾见势投靠韩遂并与之结为异姓兄弟,割据一方。当时各路军阀受命勤王,董卓在率军前往洛阳前,任命马腾与韩遂驻防长安。后马腾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屯于郿城。不久后,董卓兵败,马腾的手下与韩遂手下发生摩擦,导致两家失和,率兵相互攻打,先是马腾将韩遂打败,韩遂又纠集了一些人马还攻马腾,杀了马腾的妻子。于是两家成为仇敌,相互攻打。 后两家在钟繇、韦端及张既等人的调解和劝说下,又重归于好。

曹袁相争之际,曹操以汉帝的名义急调马腾助战,马腾于是派长子马超协助钟繇击败郭援、高干等人。马腾转拜前将军。封为槐里侯。长居槐里十数年。马腾在槐里十余年间“北备胡寇,东备白骑,待贤进士,衿救民命”,使三辅一带在战乱中免受一了段时间的战争骚扰,得到了十年的安定。三辅一带的人民对马腾相当爱戴。(三辅皆安爱之)。

后来,马腾“自见年老,引入宿卫”,曹操在发动南征之前,将西部有威胁的马腾招入京做官。官封卫尉,应该是掌管京城(当时的许昌)的宫门的职务,但是,全家却被曹操移到了邺城去。马腾入朝为官,把部队交予儿子马超管理。马超统众,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导致马腾被杀。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白马将军(马义从:“瓒好白马,屡乘以破虏,虏呼为‘白马将军’。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以实禁卫也。”)。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他貌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涿郡刘太守(刘基)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来跟卢植于缑氏山中读书,粗通经传。后又被举为上等郡吏。刘基因事犯法,发配日南。当时法律不许部下随槛车同行。他就化装成侍卒,带上刘基日用品,驾车护送。刘基将被流放到日南郡(今越南广治省)的时候,公孙瓒备好酒肉在北芒山(即邙山,今河南洛阳北)祭辞自己的祖先,他举杯祈祷:“以前为人子当尽孝道,而今为人臣当尽忠心,理应随同太守共赴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怕不能身还,就此别过列祖列宗。”说完又拜了两拜,便慷慨激昂的站了起来,在场人无不落泪叹息。刘基在赴日南途中被赦免而还。公孙瓒被举为孝廉,做了郎官,被任命为辽东郡(今辽宁辽阳市)附属国的长吏。公孙瓒之后靠自己的才能逐步作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少数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少数民族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发展到互相攻打,公孙瓒靠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杀死了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分派刺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公孙瓒与袁绍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被困于自己修建的高楼之中,引火自焚,势力被袁绍吞并。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最初因为武勇而在并州为武猛从事。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张杨奉刺史丁原之命带兵往见上军校尉宦官蹇硕,后来蹇硕死,他奉大将军何进之命回并州募兵,得到一千余人,此后一直留在上党攻打山贼。董卓作乱时,他带兵在壶关攻打上党太守,攻陷了几个县,士兵、数达到几千人。后来袁绍来到河内,张杨又和袁绍以及匈奴单于於夫罗一起屯兵于漳水。之后单于发动叛乱,劫走了张杨,但旋即被袁绍部将麴义击败。董卓封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后来,汉献帝因为李傕、郭汜叛乱而流落到河东,张杨带兵来到安邑,被封为安国将军、晋阳侯。当时张杨想把献帝迎接到洛阳,然而诸将不从,因此张杨回到野王。建安元年(196),献帝在返回洛阳的途中,张杨给献帝供应粮草,来到洛阳,因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决定不留在洛阳,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为大司马。吕布在下邳被曹操围攻时,他曾出兵响应吕布,但却被部将杨丑所杀。而杨丑又很快被张杨的部将眭固杀死,当时眭固想要同袁绍联合。曹操派部将史涣攻打眭固,在犬城攻杀之,尽收其众。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东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155-191),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东汉末期地方军阀,著名将领。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汉末群雄之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建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袁绍(?-202),字本初,汉族,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初为司隶校尉,于初平元年(190年)被推举为反董卓联合军的盟主,与董卓交战;但不久联合军即瓦解。此后,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于建安七年(202年)病死。

第十八镇,曹操,西园八校尉之一,曾只身行刺董卓,失败后和袁绍共同联合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一生中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腾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讨伐江东的战役中,曹操在赤壁惨败。后来在和蜀汉的汉中争夺战中,曹操再次无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封曹操为魏武皇帝。

史籍记载

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一镇,交游豪俊,结纳英雄,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字公路。
第二镇,贯通诸子,博览九经,冀州刺史韩馥字文节。
第三镇,阔论高谈,知今博古,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绪。
第四镇,孝悌仁慈,屈己待士,兖州刺史刘岱字公山。
第五镇,仗义疏财,挥金似土,河内郡太守王匡字公节。
第六镇,赈穷救急,志大心高,陈留太守张邈字孟卓。
第七镇,恩惠及人,聪敏有学,东郡太守乔瑁字元伟。
第八镇,忠直元亮,秀气文华,山阳太守袁遗字伯业。
第九镇,有谋多智,善武能文,济北相鲍信字允诚。
第十镇,圣人宗派,好客礼贤,北海太守孔融字文举。
第十一镇,武艺超群,威仪出众,广陵太守张超字孟高。
第十二镇,仁人君子,德厚温良,徐州刺史陶谦字恭祖。
第十三镇,名镇羌、胡,声闻夷夏,西凉太守马腾字寿成。
第十四镇,声如巨钟,丰姿英伟,北平太守公孙瓒字伯珪。
第十五镇,随机应变,临事勇为,上党太守张杨字稚生。
第十六镇,英雄冠世,刚勇绝伦,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文台。
第十七镇,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字本初。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当公孙瓒率兵前往洛阳时,刘备带张飞、关羽跟随到洛阳。但不久,因十八路诸侯各自要保存实力,各自散去。

相关描述

《三国演义》第5回写到:曹操逃离洛阳,到达陈留以后,立即发矫诏给各地,号召各路英雄共同讨伐篡夺朝廷大权、胡作非为的董卓。很快便有十八路诸侯分别起兵,会集到洛阳附近,“各自安营下寨,连接二百余里。”真是声势浩大,威风凛凛。尽管这次讨伐虎头蛇尾,最后竟草草收场;但它却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次重大战役,是书中一批重要人物的一次集中“亮相”,其中的“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精彩情节,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应该说,“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这一情节单元是于史有据的,但其中又有许多虚构成分。

历史考究

首先,历史上号召诸侯共讨董卓的,不是曹操,而是桥瑁(《演义》中作“乔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英雄记》说得明明白白:“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三国演义》将此事写成曹操所为,是为了突出其非同凡响的英雄气概及其在讨伐董卓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也可见罗贯中并未故意“丑化”曹操。

其次,历史上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并无“十八路”之多。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除了曹操于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率先起兵之外,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同时起兵的有十个州郡长官: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另据《后汉书·袁绍传》,参与讨董的有十一家(未算曹操),比《武帝纪》所记多出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此外,《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明确记载了长沙太守孙坚参与讨董之役的经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后汉书·袁绍传》之所以未提孙坚,可能是因为孙坚当时对袁术有某种依附关系,《后汉书·献帝纪》就有“袁术遣将孙坚与董卓将胡轸战于阳人”,“袁术遣将孙坚攻刘表于襄阳”的记载)。综合以上资料可知,历史上联合讨伐董卓的诸侯,总共有十三家。《三国演义》在这十三家之外,又增加了五家:北海太守(按:当作“北海相”)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按:当作“凉州刺史”)马腾、北平太守(按:当作“右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其实,历史上的孔融此时虽任北海相,但因忙于对付黄巾军,并未参与讨董之役(见《后汉书·孔融传》);历史上的陶谦此时虽任徐州刺史,但当“董卓之乱,州郡起兵,天子都长安”时,陶谦却“遣使间行致贡献”,并因此得到犒赏:“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见《三国志·魏书·陶谦传》),自然也与讨董无关;历史上的马腾早在汉灵帝末年便与边章、韩遂等起事于凉州,反抗朝廷,直到初平三年(192年)才接受招安,任征西将军,根本不可能参与讨董(见《三国志·蜀书·马超传》);历史上的公孙瓒此时以奋武将军身份领兵屯驻右北平郡,对付乌桓、鲜卑武装,也不可能参与讨董(见《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历史上的张杨,此时仅率一支数千人的兵力,流动不定,尚未成为一镇诸侯,后来才被董卓任命为河内太守(见《三国志·魏书·张杨传》),当然更不算讨董联军中的一家。

再次,历史上的刘备与讨董之役的关系,仅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英雄记》中有这样一句:“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而《先主传》正文及《关羽传》、《张飞传》均无一字提及此事,可见刘备等人当时地位卑微,仅仅是追随他人参与讨董,在整个战役中并未建立什么值得称道的功绩。不过,在宋元以来的通俗文艺中,早已出现“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说法,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均写到“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而把刘关张写成战功最为卓著、最引人注目的英雄。罗贯中吸纳了这一思路,并结合史实,剔除了以往通俗文艺作品中过分随意甚至荒诞的成分,进行新的艺术加工,描写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战役,在讨董联军中着重突出曹、刘、孙三家,不仅使曹操的雄才大略、慧眼识人,孙坚的豪迈敢战、勇于任事迥然高出众人;而且以曹操、孙坚为陪衬,通过“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虚构情节,使刘关张三人从此成为天下闻名的英雄。这样,就为后来三分鼎立局面的形成作了有力的铺垫,而刘蜀集团的英雄们则始终处于读者视野的中心。因此,这一情节单元成功地体现了罗贯中的总体艺术构思,成为全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袁绍主盟”之主角另有其人

最主要的,是会盟的情况与史实不符。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各州郡起兵后,驻扎在不同的地方: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屯兵邺县,袁术屯兵南阳,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兵酸枣,并没有像《演义》所说的那样,都在洛阳外围会合。这年春天,刘岱、孔伷、张邈、桥瑁、张超等五人在酸枣会盟,广陵功曹臧洪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将要盟誓时,刺史、太守们互相辞让,谁也不敢先登坛主盟,都推荐臧洪,臧洪便整衣升坛,歃血宣读盟词。他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无不激动。

臧洪所宣读的誓词,与《演义》所记的誓词基本相同,字句只有微小的差异,可见《演义》取材于史书,而又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把主持盟会的人偷换成袁绍了。本来《后汉书·袁绍传》说:在酸枣会盟时,袁绍并不在那里,众人“遥推”袁绍为盟主;而《演义》却写道:“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盟词略)读毕,歃血。众因其辞气慷慨,皆涕泗横流。” 其实这都是臧洪的事,是和袁绍毫不相干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