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语

渝语

目录导航

语言概述

渝语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此渝语不等同于现代重庆话。渝语的使用人口主要分布在重庆市,原是西南官话成渝片底下的一支,后因声调系统发生剧烈变化,与成渝片内的其它方言逐渐疏远,形成了自有的特征,现为西南官话区一种独立语言。渝语这个词最初只是一些人口中不正式的称呼,但在一些母语人士的呼吁下,渝语这个词以全新的内涵走上舞台,被广为接受。特别是在上下江官话区,渝语已经成为这种语言的主流称呼。

历史溯源

据相关资料记载,至少在二十年前,渝语的声调系统还和成都话(西南官话的代表性方言之一)保持高度一致,唯一的区别仅仅在于入声这个调类的走向。

在现代成都话中,入声调失去了它的顿挫性而后并入了调值相近的阳平,因此成都话的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在渝语中情况则完全相反。渝语对于入声这个调类有着惊人的坚持,虽然在成都话的影响下,它的入声和阳平也逐渐趋于合并,但为了保持入声调的独立,渝语的阳平调最后发生了集体促化的现象:在这个调类下的所有字韵母都被促化成了入声韵,最终使得阳平并入入声。因此,渝语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与中古汉语相当。

成都话和渝语的具体声调比较如下:

成> 阴45 阳21 上42 去24

渝> 平55 入21 上42 去214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调类和调值上,渝语和成都话都相对一致,根本性的差别只在于入派阳平或阳平派入。但之后短短的二十年中,渝语的声调系统又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变动,这次变动的起火点正是渝语所保留下来的入声。

音韵

声母

双唇 唇齿 齿后 齿龈 硬腭 软腭
塞音 不送气 b贝 d得 g古
送气 p配 t套 k可
塞擦音 不送气 z早 j价
送气 c草 q巧
鼻音 m没 l路 ng我
擦音 f发 s速 x小 h好
v五 z如
零声母 0儿

韵母

开口呼 ih日 erh二 ah大 oh我 eh黑 a~h烦 e~h樱 o~h亩
齐齿呼 iah牙 ieh叶 ia牙 iauh表 ieuh九 ia~h变 i~h兵
合口呼 uh五 uah瓜 ueh国 uaih乖 ueih类 ua~h段 ue~h春
撮口呼 yh鱼 yoh药 yeh绝 yuh俗 ya~h鲜 y~h咏 yo~h蓉

四声派入

双唇 唇齿 齿后 齿龈 硬腭 软腭
塞音 不送气 b贝 d得 g古
送气 p配 t套 k可
塞擦音 不送气 z早 j价
送气 c草 q巧
鼻音 m没 l路 ng我
擦音 f发 s速 x小 h好
v五 z如
零声母 0儿

语言特点

开口呼 ih日 erh二 ah大 oh我 eh黑 a~h烦 e~h樱 o~h亩
齐齿呼 iah牙 ieh叶 ia牙 iauh表 ieuh九 ia~h变 i~h兵
合口呼 uh五 uah瓜 ueh国 uaih乖 ueih类 ua~h段 ue~h春
撮口呼 yh鱼 yoh药 yeh绝 yuh俗 ya~h鲜 y~h咏 yo~h蓉

文字与拼写

我们知道,中古汉语的入声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调类,所有的入声字必然读入声韵(带塞韵尾),所有的入声韵也必然归入声调。现代汉语的不同分支对于入声这个调类虽然有着不同的继承情况,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不论保留入声这个调类与否,几乎所有的中古舒声字在现代汉语中都仍旧读舒声调。也就是说,只有促声并入舒声的现象,而没有舒声并入促声的情形(至少系统性的并入是不存在的)。

唯一的例外是渝语。

从上边的比较中我们已经知道,渝语把中古汉语的一批数量巨大的舒声字并入了促声,即阳平派入。这是渝语坚持舒促对立的结果——为了在阳平与入声合并后仍能保持舒促对立,渝语促化了所有的浊平字。这就为渝语之后进一步的大规模舒声促化提供了先例和可能性。

现代渝语与上个世纪的渝语一样,仍旧是四个调类的声调格局,不同的是所有的这四个声调都已经演化成了促声调(在二十年之间)。按照音韵学的习惯,我们重新命名了这四个调类,称之为:阴入、阳入、上入、去入。至此,渝语成了一种全入声的语言,这同时也是在说,渝语是一种全闭音节的语言。

语音系统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种有机的组成,当其中的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另外的部分就要随之变化以保持整个音系的齐整性及逻辑性。渝语的全入声化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表面看上去它只是声调系统的变化,但实际上也引发了整个韵母系统的重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