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

太子

中文名 太子
注意2 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
类别 名词、称谓词
目录导航

释义

太子(tài zǐ):又称    王储        皇储        储君    ,是    中国    古代    王朝        王位        皇位    继承人        称谓

自 秦始皇开始, 太子不再代称 诸侯、 外姓 王及 藩属 王的 储君;也是 从此 开始,    太子又称    皇太子

据 史书 记载, 中国的    第一个    太子是 商朝的    太丁( 未 即位),而    第一个    皇太子则是    嬴胡亥( 秦二世)。

需要 说明 的 是:太子, 一般 是 帝王 之 子, 但 也 不一定, 特殊 情况 也 有 很 多。

制度

待遇

在封建王朝 太子的地位在朝廷中仅次于 皇帝。(实际上地位不如皇后,那是因为那只是在朝廷中的地位,在大家庭中太子地位比不上任何 嫔妃,但如果成为皇帝后,地位仅不如 太皇太后, 皇太后, 太上皇, 太上皇后)。

太子拥有自己的类似于 朝廷的东宫。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 朝廷的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 禁军的 私人卫队“太子 诸率”(唐制)。而 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 妃嫔一样,有正式的 封号,如 太子妃、 良娣、 孺人等。

册立

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 嫡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 继承权。继承人的原则是:“    立嫡    立长”,也就是说,继承顺序是以 嫡子优先、年长优先。嫡子[正妻(皇后)所生之长子]中,最年长者为第一继承人,如没有嫡子,则由 庶子(非嫡所生之子)中年长者为继承人。另一种情况是嫡子早逝,则立其子为继承人,如 朱元璋在太子 朱标逝世后立其子 朱允炆为皇太孙。

除了“    立嫡立长”的原则外,还有:“    立子以贤”,就是说,要看诸位 庶子的德行而定,最次的是皇帝“    立储以爱”就是皇帝最喜欢哪个儿子,就立他为太子,这种方式历史上虽有,却为数不多,也极易引发宫廷权利争斗。

历史上太子和 皇帝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矛盾。一方面,皇帝需要有继承人,但继承人的存在又会对 皇权构成一定威胁。由于 皇太子有极大权力,所以往往会和皇帝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被废或被杀。例如 汉景帝废太子 刘荣、 汉武帝太子 刘据,隋文帝废太子杨勇等,而力量强大的皇太子由于不满皇帝约束、也会有 叛逆、乃至弑君。前者如 戾太子不满 汉武帝宠幸佞臣 江充、发 东宫兵欲诛之;后者如宋文帝 刘义隆为太子 刘劭所杀。另一方面,由于 觊觎皇太子储位,皇帝的儿子们往往相互 倾轧、甚至 兵戎相见,这样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通常,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皇太子顺利册立、顺利继承皇位的并不多见。 随着皇帝权力的不断加强,皇太子的权力越来越被削弱。但是反过来,正是由于皇太子的权力不再对皇帝构成威胁,皇帝有足够的权力来约束他的其他儿子们,所以后期的皇太子顺利继位的反而比较多。

由于太子与皇帝关系的特殊和敏感。大臣们在办理有关事项时,不得不小心翼翼。他们既不敢违抗皇命,又不愿得罪太子。        清史稿    列传七》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 康熙三十三年, 礼部向 康熙帝上奏祭祀 奉先殿时的仪注,要将皇太子 胤礽的拜褥置于槛内。皇帝下令 尚书沙穆哈将太子的拜褥设于槛外。沙穆哈请求康熙帝下旨在档案中记录此事,康熙帝却下令夺了沙穆哈的官职。

清世宗 雍正帝开始,有鉴于 康熙时期皇太子 胤礽两立两废、诸王争储的教训,正式宣布了不再公开预立太子的决定。改为    秘密立储制:皇帝生前将写有皇太子人选的 遗诏放在鐍匣内并藏于 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待皇帝 驾崩后由 顾命大臣取出公布。

清末, 同治、 光绪、 宣统三帝接连无子,密储制度名存实亡。 光绪帝主持“ 戊戌变法”失败后, 慈禧太后与 荣禄商议废黜光绪,立 载漪的15岁儿子 溥儁为皇帝。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溥儁受诏入宫,封为 大阿哥,慈禧预定庚子年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举行光绪禅位典礼,改年号为“保庆”。但京师内外,议论纷纷。大学士荣禄与庆亲王 奕劻(kuāng)以各国公使有异议,各种势力也反对, 慈禧太后被迫停止废立计划。

称谓

太子对 皇帝称“儿臣”,对下级称“本王”或“本太子”,“孤”字一说有待考证。

例举 唐代时,皇太子常被左右之人称为“ 储君”、“ 郎君”;而亦有自称为“ 寡人”的,这个一可见于顺宗为太子时同 王叔文的对话,一可见于    《旧唐书·永王璘传》中 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 皇帝友于”。此一条大谬,《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因谋逆被斩,这句话是他顺从 朝廷时所说还是造反是所说,有待进一步考证。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点可以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亦或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亦或名后加上什么“~儿”之类:如桓儿,构儿等。皇太子自称:平时多用“本王”、“本宫”或“吾”,对下人也可谦称“小王”。另外对皇帝、 皇后或 皇妃时亦称用“儿臣”。

东宫

概述  

中国封建社会为教育、辅导、保卫太子,以保证皇 权长久承袭而专门设置的系列 职官的制度。太子,亦称 皇太子,是承袭帝位的 皇子。在封建社会 册立太子,是巩固 皇权、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措施之一。太子所居之地称“东宫”,或“ 青宫”、“ 春宫”等。        诗·卫风·硕人    以东宫指太子,后世沿用。故太子系列的官属称东宫官或 宫臣。

沿革  

东宫官制度始建于殷周。    《通典·职官·东宫官》载,当时有师、保、太傅、少傅。太傅、少傅使知君臣 父子之道,师教之以事,保则慎其身。 秦汉时,东宫官制度初具规模,属官有太子门大夫、 庶子、先马(或作 洗马)、舍人;有詹事掌管太子家,设丞,辖太子率更、 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 厩长丞;还有 太子宾客赞相礼仪,规诲过失,但未作为官属。 东汉时, 太子太傅只管辅导,礼如师,不领官属。 太子少傅则因无詹事之设而既要管辅导,又要管理全部太子官属。若未有太子,则设舍人隶于少府,其余皆撤。

晋朝的太傅、少傅 总管东宫事。 愍怀太子时置六傅,后称三师三少,即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以后历代相承,但人数多少不一。由晋至隋,詹事时省时置,一般均有家令、率更令、仆三卿。 隋朝省詹事,设门下坊、典书坊、 左右卫等。 唐朝除坊局沿隋制外,有太子宾客, 詹事府统家令等三寺,左右率等十府。还有东宫图书馆,称 崇文馆。宋朝 东宫官或以他官兼,或省或置,很不固定。开始有由 丞相兼师傅、参政兼太子宾客。始置侍读、 侍讲,太子肄业的资善堂亦有 翊善等官属。 元朝六傅不常设,詹事院或称 徽政院、储庆使司、 储政院、宫傅府,时置时撤。

列表

汉朝

汉高祖 刘邦皇太子 刘盈

汉文帝 刘恒皇太子 刘启

汉景帝 刘启首任皇太子 刘荣

汉景帝 刘启次任皇太子 刘彻

汉武帝 刘彻首任皇太子 刘据

汉武帝 刘彻次任皇太子 刘弗陵

汉宣帝 刘询皇太子 刘奭

汉元帝 刘奭皇太子 刘骜

汉光武帝 刘秀首任皇太子 刘疆

汉光武帝 刘秀次任皇太子 刘庄

汉明帝 刘庄皇太子 刘炟

汉章帝 刘炟首任皇太子 刘庆

汉章帝 刘炟次任皇太子 刘肇

汉顺帝 刘保皇太子 刘炳

新朝

新朝 始祖 建兴帝 王莽皇太子 王临

隋朝

隋文帝 杨坚首任皇太子 杨勇

隋文帝 杨坚次任皇太子 杨广

隋炀帝 杨广首任皇太子 杨昭

唐朝

唐高祖 李渊首任皇太子 李建成

唐高祖 李渊次任皇太子 李世民

唐太宗 李世民首任皇太子 李承乾

唐太宗 李世民次任皇太子 李治

唐高宗 李治首任皇太子 李忠

唐高宗 李治次任皇太子 李弘

唐高宗 李治第三任皇太子 李贤

唐高宗 李治第四任皇太子 李显

武则天皇太子 李显

唐中宗 李显皇太子 李重俊

唐睿宗 李旦皇太子 李隆基

唐玄宗 李隆基首任皇太子 李瑛

唐玄宗 李隆基次任皇太子 李亨

唐肃宗 李亨皇太子 李豫

唐代宗 李豫皇太子 李适

唐德宗 李适皇太子 李诵

唐顺宗 李诵皇太子 李纯

清朝

清圣祖爱新觉罗· 玄烨皇太子爱新觉罗· 胤礽( 允礽)

清世宗爱新觉罗· 胤禛皇太子爱新觉罗· 弘历(密立,雍正十三年胤禛逝后公开)

清高宗爱新觉罗· 弘历皇首任太子爱新觉罗· 永琏(追立 皇太子谥 端慧)

清高宗爱新觉罗· 弘历次任皇太子爱新觉罗· 顒琰(乾隆六十年弘历当众开启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宣布立永琰为 皇太子,改名颙琰第二年即位改元嘉庆)

清仁宗爱新觉罗· 顒琰皇太子爱新觉罗· 旻宁(密立,嘉庆二十五年永(顒)琰逝后公开)

清宣宗爱新觉罗· 旻宁皇太子爱新觉罗· 奕詝(密立,道光三十年正月丁未, 道光帝不豫,宣示朱笔,立为皇太子)

清文宗爱新觉罗· 奕詝皇太子爱新觉罗· 载淳(奕詝临终所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