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通信网的数字化,业务的综合化,以及光纤和数字用户传输系统大量引入,要求LE提供数字用户接入的能力。而ITU-T已经定义的V1~V4接口都不够标准化,很难满足应用中的实际需求。V5接口正是为了适应接入网范围内多种传输媒介、多种接入配置、多种业务并存的情况而提出的。
V5作为一种标准化的、完全开放的接口,用于交换设备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配合。
V5.1接口是由单独的2048kbps链路构成,但不限制AN和LE之间V5.1链路的数目。它可以如下接入:PSTN接入;基于64kbps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基于接入和用于半永久连接;不加带外信令信息的其它模拟接入或数字接入。这些接入类型都具有指配的承载通路分配,即用户端口与V5.1接口内的承载通路有固定的对应关系,在AN内无集线能力。V5.1使用一个时隙传公共控制信号,其它时隙传话音信号。
V5.2接口可以按需要由1~16个2048kbps并行链路构成,并能支持:PSTN接入,ISDN基本接入(2B+D),ISDN一次群接入(30B+D)和用于半永久连接的,不加带外信息的其它模拟接入或数字接入,通路类型为B,H0和H12通路。这些接入类型都具有灵活的,基于呼叫的承载通路分配方式,并且在AN内和V5.2接口上具有集线能力。支持多链路运用的链路控制协议和保护协议。
V5.1和V5.2的区别在于:V5.1(即ETS300 324-1)是一个纯欧洲电信标准(ETS),只用一个E1速率链路(2048kbps);不支持集中功能;不支持用户端口的ISDN基群速率接入;没有通讯链路保护概念;而V5.2(即ETS300 347-1)参考了ETS300 324-1,可以使用大于E1速率的链路(最高16个E1速率);能使用承载通路连接(BCC)协议,以允许本地交换机(LE)向接入网(AN)发出请求,完成接入网用户端口和V5接口指定时隙间的连接建立和释放;支持用户端口的ISDN基群速率接入;提供了专门的保护协议(Protection Protocol)进行通讯通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