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猗

猗猗

文学体裁 五言诗
作品名称 《猗猗》
创作年代 未知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解释与示例

(1)美盛貌。

孔子主题曲《幽兰操》:兰之猗猗,扬扬其香。形容兰的叶姿优雅绰约。

2诗歌编辑

作品原文

猗猗涧边竹①,青青岩畔松。

直干历冰雪②,密密留清风。

自期永相托, 云壑无违踪。

如何两分植, 憔悴叹西东。

人事多翻覆, 有如道上蓬。

惟应岁寒意③,随处还当同。[2]

作品注释

①猗猗:叹词,表示赞美。美盛的样子。

②直干:此处指树干挺直。

③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2]

作品译文

涧边的竹呵茂盛苍翠,岩畔的松呵挺拔青青。

挺直的树干历经风雨,密匝的竹叶留住清风。

它们期望相互永久依托,让飘过深壑的白云连着影踪。

为什么要把它们两地分植?感慨叹息一个在西一个在东。

人世间的事反复无定,就仿佛这道边的飞蓬。

只要适应时序的变化,生长的地方也都相同。[2]

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言志,虽为咏物,实为咏志。通过对“涧边竹”“岩畔松”历冰雪留清风的歌咏和两地分植憔悴不堪的感叹,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郁闷心境。从诗中可以看出,因为不肯屈从权贵而遭贬谪,作者对时政是持批判态度的,诗是对人事翻复的感叹,正是作者被贬谪后寂寞茫然心情的真实表达。此诗感情委婉深沉,情绪渲染含蓄而不过,细品回味无穷。[2]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名列前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1517年(正德十二年),江西、广东等地爆发民乱,王守仁被朝廷重新启用,并平定了宁王等叛乱,立下赫赫战功。王守仁不但武功非凡,他也是著名的儒学大师,著有《传习录》等重要的著作,是儒家心性学说的集大成者。[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