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印讲述了小马驹雪儿被日军强征,身上烙下了一枚日本军营火印。日本军官看中了雪儿,想要训练它成为自己的坐骑。但雪儿不肯接受,于是沦为拉大炮的战马,忍受母子分离,遭受种种凌辱。历经战火和磨难之后,雪儿回到了野狐峪。但雪儿身上的火印,成为它终身的耻辱,直至它获得了赢回尊严的机会……
2016年2月,《火印》入选2015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7]
火印(5)雪儿是坡娃从狼群中救回来的一匹小马驹,它和坡娃一家在野狐峪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战争爆发了,原本美丽安宁的村庄失去宁静,雪儿被日军强行征走,身上烙下了一枚日本军营的火印。日本军官河野看中了雪儿,想要训练它成为自己的坐骑。但雪儿不肯接受河野的驾驭,它心中唯一的主人是野狐峪的坡娃。由于雪儿的不屈和对抗,它沦为拉炮的战马,不得不忍受母子分离,遭受种种凌辱。同时遭遇不幸的,还有处在日军炮火攻击下的野狐峪村民。历经战火和苦难之后,坡娃终于将雪儿带回了野狐峪,但雪儿身上的火印成为它终身的耻辱。雪儿在村民面前深深地低下了头,直到它获得了赢回尊严的机会……
这是一部描写战争残酷与人性温暖的细腻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与深刻的悲悯情感。作者曹文轩曾在萧红的短篇小说《旷野的呼喊》中读到一个情节:主人公抓到了几匹马,并在马的身上看到烙下的日本军营的圆形火印。以这个“偶得”的细节为基础,以多次流连忘返的张北草原为背景,作者构思了《火印》这样一部儿童小说,看似在写战争,实际更着意写战争中的人。他说:“雪儿是一匹马,但它在我心目中是一个人,是有着人格的马,有尊严,有智慧,有悲悯。即使作为动物,它也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我写它,只是在战争中写它。”[8]
第一章 狼群
第二章 黑团团,墨团团
第三章 鬼子何时进村?
第四章 黑狗走了
第五章 后山
第六章 山顶上的一块石头
第七章 追踪
第八章 火印
第九章 子弹从耳边飞过
第十章 苦役
第十一章 归来
第十二章 燃烧的火把
第十三章 日子像浮云一样飘过
第十四章 小马驹
第十五章 与马驹同眠
第十六章 马场的末日
第十七章 野狐峪
第十八章 分离
第十九章 伏击
第二十章 深山
第二十一章 “嘶鸣!嘶鸣!嘶鸣!......”
第二十二章 悬崖勒马
第二十三章 枪口
的二十四章 虐马
第二十五章 炮击
第二十六章 野战医院
第二十七章 俘虏
第二十八章 废墟
第二十九章 跪乞
第三十章 围攻
第三十一章 重回后山
第三十二章 复仇(一)
第三十三章 复仇(二)
第三十四章 雪
曹文轩
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197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细米》《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荣登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天瓢》《红瓦黑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大王书》《丁丁当当系列》等。主要学术性著作《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
《火印》无论从题材、人物性格、人物关系,还是对这一段生活的发掘,曹文轩都做了很多新的探索,也有很多新的收获。曹文轩离开油麻地江南水乡得心应手的题材,来写北方草原,写抗日战争背景下人与人的关系、人和马的关系,这是一个崭新的尝试。
《火印》可以看成是一个“三极”故事,以雪儿这匹马为一极,从中延伸出另外两极:一极是坡娃和野狐峪的乡情,另一极是日本人。这三极关系推进着整个故事往前走。书中,曹文轩的写作有两个视角:一个是充分拟人化的雪儿的视角,另外一个就是整合这些材料后的视角,是作者对人性的一种细致入微的洞彻。这点我觉得是曹文轩在创作这部以战争作为背景,或者说作为主要推进力的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点。我们在阅读时感受到的是人性在不同层面上的伸展、延宕、碰撞、冲突。即便是写日本人的扭曲、残忍,也是在人性关照下显现出来的。
雪儿作为一匹马,既是书中的一个角色,同时也是对人性的一种称量。正是雪儿的经历和感受,让我们觉察到了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各方所遭受的破坏和损害。我甚至觉得雪儿的视角像是上苍之眼。野狐峪的村民和入侵的日本人,作为被战争拖进来的两极,谁都没得选择。但是雪儿不是,它有一定的超然性和客观性,所以雪儿的感触和雪儿的眼光,更动人心弦。用曹文轩自己的话说,《火印》写的是战争,但在意的是人;雪儿是一匹马,但它却有“人格”。
那么,什么是人格呢?我认为有三个层面,一是尊严,一是智慧,一是悲悯。比如书中写雪儿在战争胜利后重回后山,“坡娃觉察出雪儿的孤独,这个孤独是深重的,一匹马的孤独是一望无际的”,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正是这种上苍的眼光,使《火印》成为反法西斯战争题材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存在。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上苍之眼,使得整个的故事显得非常丰盈。我试图用几句话去概括这个作品的主题,却发现非常困难。《火印》的故事线索非常单纯,它没有旁生出更多的枝节,但读到最后,你会发现它蕴含丰富,于是就逼迫读者要更深入、更细致地去思考。由此,小说获得了更大的感染力。
2016年11月17日,2016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在宝山举行颁奖仪式,《火印》获得了年度图书(文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