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食中枢

摄食中枢

中文名 摄食中枢
拼音 shèshízhōngshū
目录导航

基本简介

  控制食欲的中枢在下丘脑,其与大脑皮层有广泛的联系。在下丘脑有两个调节摄食的中枢,一个是饱食中枢(satiety center),在腹内侧核,动物实验破坏此中枢,出现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另一个是摄食中枢(feeding center),在腹外侧核,破坏此中枢动物出现食欲丧失、拒食。这两个中枢相互调节,以控制摄食。[1]

工作原理

  当摄食中枢发挥作用时,就会产生“血糖减少”和“胃的收缩”。动脉血中的血糖在吸收消化食物时会增加,尔后会随之时间最终恢复到与静脉血中的量大致相同。当动脉血处于此种低血糖状态时,就会成为一种刺激,传达至下视丘与神经(迷走神经),下视丘的摄食中枢受到刺激,即产生一种空腹感。另一方面,传达到神经的刺激,会促使胃部收缩,而胃的状态又由别的神经传达到脑,将刺激送至摄食中枢。

  摄取食物会使动脉血的血糖增加,这样的刺激会使下视丘的饱腹中枢产生作用,减少胃部收缩,于是造成食欲减退。当食欲控制产生紊乱,而摄食中枢的功能占优势时,就会产生饮食过度的现象,结果造成肥胖。

  此外,大部分的人在日常中也会有精神作用引起的食欲,就是肚子虽然不饿,但看到美味的食物就忍不住的相吃,因为摄食中枢未必在空腹时才发挥作用,视觉、嗅觉、味觉的记忆也是关键。

中枢功能

  损毁摄食中枢后,动物长期不能自发进食,即使身旁放有食物,也拒绝食用,最终可以饿死。与此相反,在同一水平刺激下丘脑内侧区,尤其是刺激含腹内侧核的部分(饱食中枢),则导致动物引起饱感、拒食;损毁此区域后,动物产生对食物贪婪而难以满足的食欲,食物摄入量可比正常多2~3倍,因而逐渐肥胖。

  应用微电极分别插入动物的摄食中枢及饱中枢区域内,记录它们的神经元放电活动情况,发现动物在饥饿时,摄食中枢区域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多,而饱中枢区域神经元放电频率较少;静脉注入葡萄糖后,则摄食中枢区域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而饱中枢区域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多。说明摄食中枢与饱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些神经元对血糖水平敏感。

  戒烟后肥胖源自该中枢的激活

戒烟后肥胖源自摄食中枢的激活戒烟后肥胖源自摄食中枢的激活  饥饿感几乎是所有戒烟者都会遇到的戒断反应,这是因为烟碱、尼古丁本身具有抑制大脑摄食中枢的作用,所以戒烟后,大脑摄食中枢“复苏”,同时戒烟后味蕾更敏感,吃东西更香,食欲增强,嘴馋能吃了就是戒烟后发胖的主要原因。

  对健康的人来说,好胃口必不可少,戒烟后能吃应该看做是对健康有益的。不过,值得戒烟者注意的是,体重增加是有标准的,一旦过量无节制进食导致体重超标,则会给健康带来危害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