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绿木

榆绿木

保护级别 3级
植物界
榆绿木
中文学名 榆绿木
双子叶植物纲
目录导航

基本资料

拉丁名: Anogeissus acuminata var. lanceolata Wall. ex Clarke

中文名: 榆绿木   

拉丁科名: Combretaceae   

中文科名:  使君子科 

现状: 3 级保护物种,濒危种。榆绿木是我国北热带季节性雨林中的建群树种之一,分布范围狭窄。因森林破坏,生境恶化,有绝灭的危险。

海拔(米): 500——800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20米,胸径可达l米;枝条纤细,略下垂;幼枝与叶密被锈色丝状毛,老时脱落。叶近对生或互生,稀对生,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或钝圆,下面被疏柔毛,侧脉5—7对;柄长2--6毫米,被毛。花无梗,多数,集成腋生或顶生头状花序,花序梗长1—1.8厘米,密被锈色绒毛,托以长2厘米、宽1厘米的叶状苞片;萼管杯状,长2--2.5毫米,被黄色柔毛;花瓣缺;雄蕊10,2轮,着生于萼管上;子房下位,1室,外面多绒毛,两侧有翅,胚珠2,花柱锥形,长2—3毫米。假翅果组成头状果序,果长4毫米,宽5毫米,翅近方形,先端具喙,被绣色柔毛,种子1枚。

榆绿木枝叶榆绿木枝叶

植物特性

        分布区受印度洋暖流影响较大。在盈江年平均温22.7°C,最高温38°C,出现在3—4月,最低温2°C,出现在12月,年降雨量2856毫米,90%集中在5—10月,尤以7月最多,可达1000毫米左右,而在11月至翌年4月雨量仅占10%,年相对湿度82%,3月低于70%。土壤为砖红壤,在思茅、景洪的澜沧江河谷地区为钙质土,土层较薄,呈褐色,常有裸露的石灰岩尖头。榆绿木常以上层优势树种出现在所分布的植被中。3月开花,4--5月为果期,结实率高。

分布范围

        榆绿木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盈江、思茅、景洪等县的局部河谷地区,约北纬22°03′-24°40′,东经97°50′-100°60′。分布区属热带季节性雨林和石灰岩山季雨林。垂直分布在500-800米。印度、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也有分布。

保护价值

       榆绿木是热带典型树种之一。它在我国的出现,对于研究我国热带气候、热带植物区系以及热区造林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目前榆绿木自然分布区尚未划人自然保护区范围,所以破坏较严重。建议产区有关部门采种育苗,人工栽培或在产区划出一定范围进行保护。

栽培方法

       用种子繁殖。苗圃地宜在阴坡、排水良好的肥沃沙质土壤上。种子催芽后,将芽苗移入苗床或容器中。一年后,苗高约50厘米时就可定植,一般在沟旁、谷地的疏林中栽植较好。

  ①出苗期要设法提高的场圃发芽率,其具体措施除细致整地、覆盖材料、厚度适宜外,可采用地膜覆盖,既保温保湿,又可避免浇水引起的床面板结。开始出苗后及时揭开覆盖。

  ②幼苗期苗木幼嫩,宜适当遮荫30d左右;幼苗期有猝倒病发生,每周喷1次波尔多液防治效果较好;到3-4片复叶时(5月中旬-5月底)进行间苗,因主根发达,移苗、补苗时可进行截根,促侧须根发生。

  ③速生期是苗木生长最快的时期,适时适量追肥可充分发挥苗木的生产潜力。追肥从6月中旬开始,每15d追1次,追肥的N:P:K比例为3:2:1,生长后期停止追N肥,主要追P、K肥,P、K肥配比为2:1,可促进苗木木质化,增强抗性。

  ④苗期不耐低温,冬季有冻梢现象,在霜降前应做好防范工作,以便苗木安全越冬。

  目前野生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而言,既要进行保护区建设,加强野外保护,又要进行人工繁育。但必须作到有轻有重,对于各种野生植物资源应加强保护区建设、管理和监测。对于那些在野外已濒临灭绝的物种,考虑其种群在野外生存和延续的难度较大,在加强保护的同时,重点进行人工繁育,包括克隆,种植资源的保存等,并逐步的进行克隆苗的野外移植,以恢复其自然种群。

实用价值

  榆绿木材质纹理美观、有光泽、无特殊气味。板材较宽,外观典雅大方,整体效果好。木材干缩极小、开裂和榆绿木地板榆绿木地板变形小、结构细匀、弹性好。6道底漆和2道面漆特殊工艺,漆面附着力和耐刮力超强。漆膜硬度高达4H级,地板经久耐用、耐冲击。生产环节实现高度环保,不含甲醛、苯、二甲苯等有害物质。

  经过5道紫外线光固化处理,漆膜很难变色,抗黄变性优异。漆面的固含量高,漆膜的抗老化能力强,经久耐用。漆面不含油性成分和聚胺脂等燃稀物质,抗温、阻燃性能强。集UV产品和PU产品的优异性能为一体,在耐磨的同时具有优异的触感性。气干密度0.80-0.94g克/立方厘米。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