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居委会,属于坝区。距离村委会0.00公里,距离镇13.00公里, 国土面积12.65平方公里,海拔1900.00米,年平均气温15.00℃,年降水量1200.00毫米,适宜种植蔬菜、粮食、花卉等农作物。有耕地1560.00亩,其中人均耕地0.72亩;有林地13400.00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52户,有乡村人口2162人,其中农业人口2162人,劳动力150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64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09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38.00元。 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务工为主。
该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752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 有752户通电,有684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736户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9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23户。 该进村道路为属于柏油、水泥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1.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00公里。
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090.00万元,其中: 种植业收入1443.00万元, 畜牧业收入527.00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240头,肉牛40头,肉羊930头); 林业收入22.00万元, 第二、三产业收入1728.00万元, 工资性收入351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38.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务工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031.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86人 ,在省内务工671人,到省外务工15人。
该村现有农户752户,共乡村人口2162人,其中男性991人,女性1171人。其中农业人口2162人,劳动力1500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76;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162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00公里,距离镇卫生院15.00公里。 人畜混居的农户0户。
该村到2010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725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545.0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423.00亩。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议筹劳752个(劳均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316.00万元,有固定资产133.00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37.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观音山中心学校,中学生就读到碧鸡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00公里,距离中学15.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中,小学生197人,中学生174人。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560.00亩(其中:田1075.00亩,地485.00亩),人均耕地0.72亩,主要种植蔬菜、粮食、花卉等作物;拥有林地1340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25.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0亩,主要种植梨、桃等经济林果; 其他面积0.00亩。
该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752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 有752户通电,有684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736户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9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23户。 该进村道路为属于柏油、水泥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1.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积为1075.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07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9亩。 该村到2010年底,有19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2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蔬菜、花卉等,主要销售往省内。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03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4%。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蔬菜、花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苗木、旅游产业。拥有企业 10 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 1个。
该村建有党支部3个,下设2个党小组,共有党112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3人,男党员81人、女党员31人。村委会下设3个村民小组。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3个,共有团员100人。
现有云海寺原由粮食局做为堆放粮食的仓库,在西华小学成立后,被党校做为教室使用。1995年,小学校重新选址建设搬迁后,云海寺被修复,更名为云海古刹。2007年,村、组筹资对西华街村口两座阁楼年久失修的进行修复,恢复了西华街村阁楼的容貌。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1、在高海公路建设和滇池湖滨生态带建设中大量耕地被占用,人多地少的矛盾较突出。2、村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失去土地后没有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困难较多。3、村民医疗无保障。4、村民宅基地审批困难。5、村内基础设施落后,道路不宽,没有路灯,缺少公共活动场所及设施。。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1、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以小七十郎山庄为依托,利用本村荒山荒坡发展红联滇池竹海生态旅游,推动本村经济发展。3、以建设绿色村镇为主导,发展乡村文化、苗木景观旅游。4、利用荒山荒坡发展环保型休闲渡假场所。5、改善蔬菜种植与销售方式,推动蔬菜生产向无公害食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