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的故事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
15、之:的。
16、鬻(yù):卖.
17、者:...的人
18、莫:没有什么
19、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
矛与盾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
翻译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2]
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寓言。[3]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 张守节《 史记正义》引 阮孝绪《 七录》(或以为 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后来, 清代 卢文弨、 顾广圻、 王念孙、俞樾、孙诒让将此书整理后才比较有条理。
●初见秦第一
●存韩第二
●难言第三
●爱臣第四
●主道第五
●有度第六
●二柄第七
●扬榷第八
●八奸第九
●十过第十
●孤愤第十一
●说难第十二
●和氏第十三
●奸劫弑臣第十四
●亡徵第十五
●三守第十六
●备内第十七
●南面第十八
●饰邪第十九
●解老第二十
●喻老第二十一
●说林上第二十二
●说林下第二十三
●观行第二十四
●安危第二十五
●守道第二十六
●用人第二十七
●功名第二十八
●大体第二十九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
●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
●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