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日”放在岁尾,过完这几天后新的一年就开始了。通常的“过年日”是五天,每到第四年时的“过年日”闰作六天,用这样的历法,每月的天数稳定为36天,通常年是365日,逢 闰年是366天,四年平均,每年的天数是365.25天,既方便记忆,又与回归数值有相当高的重合度,这在古代完全算得上科学,实用了,这就是彝族 十月太阳历的来历。 彝历又称十月太阳历,是彝族祖先创制的一种特殊的历法,通用于云南的彝族、白族、哈尼族地区。这种历法也是在 物候历的基础上发展成形的。如彝谚云:“听见 布谷叫,应该种地了;听见蝉儿鸣,该锄二道草;听见 金铃叫,开镰收割好;听见乌鸦叫,天寒地冻了。”又如 《西南彝志》载:“树木开花时,就叫春三月;树木花谢时,就叫夏三月;树果成熟时,就叫 秋三月;树叶枯降时,就叫冬三月。”这都是以 物候定季节的简单方法。 后来,人们将眼光投向天空,开始 观象授时。云南宁蒗彝族通过观测太阳运行的方位定季节:当太阳的出、没达到最北点时为夏至,称为大年;当太阳的出、没达到最南点时为冬至,称为小年。滇南峨山彝族通过观测 北斗星的方位定季节:北斗星的斗柄正上指为大暑,此时可过“ 火把节”;北斗星的斗柄正下指为大寒,称星回节,此时可过 十月年。都准确地反映了季节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