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灯下的哨兵

霓虹灯下的哨兵

中文名 霓虹灯下的哨兵
外文名 Sentinelundertheneonlights;ネオンの下センチネル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时间 1964
编剧 沈西蒙
出品公司 上海电影制片厂
目录导航

剧情简介

《霓虹灯下的哨兵》海报《霓虹灯下的哨兵》海报上海解放后,解放军某部八连接受了在南京路执勤的任务。三排长陈喜(马学士 饰)经不起资产阶级“香风”熏染,瞧不起乡下来看他的妻子春妮(陶玉玲 饰),看不惯脸长得黑的八班长赵大大(袁岳 饰),逐渐丢掉了我军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上海籍新战士童阿男(廖有梁 饰)自由主义思想严重,不请假私自外出,受到连长鲁大成(宫子丕 饰)批评后,竟扬长而去。八班长赵大大则看不惯上海滩的乌烟瘴气,坚决要求上前线去。指导员(徐林格 饰)针对连队出现的种种问题,感觉到问题严重,决定遵照毛主席教导,开展阶级教育,请来老工人讲述在旧上海所遭遇的种种苦难,并使战士们认清在和平时期中也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斗争.....[4]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指导员 徐林格
连长鲁大成 宫子丕
三排长陈喜 马学士
八班长赵大大 袁岳
新战士童阿男 廖有梁
老班长洪满堂 刘鸿声
春妮 陶玉玲
周德贵 丁尼
周阿荣 王学士
童妈妈 吴斌
童阿香 张耐霞
林媛媛 余肖梅

角色介绍

角色 演员
指导员 徐林格
连长鲁大成 宫子丕
三排长陈喜 马学士
八班长赵大大 袁岳
新战士童阿男 廖有梁
老班长洪满堂 刘鸿声
春妮 陶玉玲
周德贵 丁尼
周阿荣 王学士
童妈妈 吴斌
童阿香 张耐霞
林媛媛 余肖梅

台前幕后

《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连长鲁大成,是个40岁的东北汉子。性情直爽,脾气急躁,处理问题凭直观感觉,爱兵情同手足,有职业军人的气质,孙海英饰演。

指导员路华,性情温和,处事果断,懂政策有文化,能够准确领会上级意图,善做思想工作。

班长赵大大,性格耿直,作战勇敢机智,但没文化,不懂政策,思想转变慢,对战友肝胆相照。

战士童阿男,是个20岁的上海籍新兵。

排长陈喜,作战机智勇敢,战功卓著,有虚荣心,被曲曼丽拉下水,后悔悟,为保卫首长安全被特务打伤,与春妮重新和好。

春妮是陈喜之妻。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

《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影片根据沈西蒙同名话剧改编。影片以对敌特斗争的线索处理为背景,将镜头对准部队内部的思想斗争,将陈喜事件、童阿男事件、赵大大事件等多组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主题,表现出建国初特定历史转折时期复杂的城市生活状况,同时也适应了当时进行广泛思想教育的需要。在基本保持话剧原作风格的前提下,影片较好地处理了人物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描绘了解放军某连指战员及形形色色的各阶层人物,又成功塑造了几个有情趣、有特色的形象,如鲁大成、陈喜等,尤其是春妮这个角色,她用画外音读出的写给丈夫陈喜的信催人泪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5]

影片评价

《霓虹下的哨兵》最初的原型则来自一个普通连队的事迹。

《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1947年8月6日在山东省莱阳城西水头沟小园村,华东军区特务团把几十名胶东农民子弟兵编在一起组成了该团四大队辎重连,不久改番号为华东军区警卫旅特务团一营一连。

该连自1949年6月进驻上海南京路执勤后又被编为三营八连。面对国民党反动残余“腐蚀拉拢加破坏暗杀”的阴谋,八连战士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锤炼出了“拒腐蚀,永不沾”的革命意志。

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通讯,此后众多媒体竞相报道。此后,沈西蒙接受政治任务,执笔写出了话剧剧本《南京路进行曲》。在修改过程中,剧名曾先后改为《霓虹灯下遭遇战》、《霓虹灯下的奇兵》等,此后在前线话剧团的排演中被正式定名为《霓虹灯下的哨兵》。

1962年底该剧公演后,八连作为“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一面旗帜,立即在军内外引起轰动。

1963年初这部话剧进京上演,党和国家领导人、军委总部领导相继观看。

4月25日,国防部正式将八连命名为“南京路上好八连”。

5月8日,《人民日报》专门为此发表题为《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的社论。

7月29日晚,话剧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上演,剧团人员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1963年“八一”建军节,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八连颂》。

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话剧拍成了电影,并于1964年底发行全国放映。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